專傢強調自動駕駛重要性:看看人傢特斯拉 國產車廠們沒卷對方向


快科技7月27日消息,今天,復星國際聯席CEO陳啟宇公開表示,部分人對汽車產業發展存在誤區,認為是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的競爭,但在其看來,汽車產業的競爭是自動駕駛人工駕駛之間的競爭。

在這位CEO看來,國產新能源汽車廠商在發展上似乎走錯方向,因為自動駕駛的代表應該是特斯拉這樣的。

在這個競爭中,我們看到中國企業比亞迪、蔚來、理想等等一大群企業的崛起,但是我們走的模式和路徑,跟特斯拉比較,特斯拉還是一個人工智能驅動,他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向更好、更快實現自動駕駛(努力)”陳啟宇說道。

此外,陳啟宇還直言,比亞迪在制造能力、在成本控制能力上非常強,蔚來在品牌上、在服務上很強,理想在營銷模式上非常強,但

汽車行業最後的勝出者,應該還是在智能駕駛技術的最終的實現和掌控上。

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推薦

2023-01-28

。一場論戰也因此展開,有網友欣慰表示:奔馳已經落後特斯拉一大截,不過很高興看到他們正在奮起直追。但也有網友不服氣——力挺奔馳,認為特斯拉FSD僅停留在L2級:L3級自動駕駛意味著奔馳將承擔法律責任,司機不需要

2023-02-27

haefer向媒體確認這個消息。而且他還放話:“我們將挑戰特斯拉的FSD”。關於落地時間,由於這套系統才在美國內華達州獲批商用,公司還向加州官方提交申請文件,暫時沒有落地中國的具體時間表。但比較明確的是,等到Drive

2022-08-12

汽車主要玩傢而言,自建工廠幾乎已成標配。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工,當年10月,交付首批15輛國產特斯拉Model3,12月實現量產。2021年4月,蔚來汽車在合肥的自建工廠開工。一年後,一期一標項目完成主體封頂,項目占

2024-04-30

特斯拉CEO馬斯克再度閃電訪華,雖然隻停留一天,但其重要性可能並不輸於2017年4月那次訪華。4月28日中午,有消息稱,馬斯克即將來華訪問,報道形容這是“一次令人意外的訪問”。一向高調的馬斯克沒有在社交平臺發佈預告

2022-09-09

預訂,售價20萬元檔,AI相關的能力比當前業內最領先的特斯拉,還要領先一代。更有意思的是,在百度路測自動駕駛的北京亦莊,集度ROBO-01的測試偽裝車,還被網友拍到。△汽車之傢網友拍到的集度測試車在汽車之傢網友的投

2022-10-13

被忽視。很多車企意識到芯片對於汽車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但操作系統是比芯片更加迫切和致命的問題,是決定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勝負的關鍵 。”在日前舉辦的2022全球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全國政協經

2023-01-10

誠然,真正能夠突破200Wh/kg的量產車型並不多見,最早是特斯拉Model 3的21700圓柱形鋰電池,電池能量密度能做到300Wh/kg。隨後就是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在2022年第四季度亮相於極氪009車型上,電池能量密度突破255Wh/kg。就目前來

2023-02-04

,越是研發的深入以及用戶規模的擴大,自建計算中心的重要性就越發凸顯。比如像毫末智行之前的數據標註、大模型的訓練、仿真驗證等工作,都是在公有雲上進行。但隨著數量的積累,公有雲的效率會存在限制,成本也會變

2024-02-05

。”據中國媒體報道,與制定汽車相關政策的研究機構的專傢高翔提出看法稱,在政府支援政策等的推動下,即使是技術難度極高的芯片,中國也有望在5~10年內實現國產化的替代。

2023-12-03

業部的一位技術大咖,看來是已經動手。而且,咱也別忘特斯拉,之前由於各種原因, FSD 沒有在國內用上。但現在,特斯拉聲稱 FSD V12 的 “ 端到端 ” 技術已經準備就緒,隨時有可能登陸中國。這回要是進來,他們又要當一次

2024-08-21

:趙晉傑,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2018年11月,33歲的張傢強,做一個讓傢人頗感意外的決定,打算離開洛陽,成為一名大齡北漂,去北京闖蕩一番新天地,“北京有很多知名企業,包括百度、騰訊、字節,就業機會也比較多。

2022-08-19

足夠高的毛利率。華為進入汽車市場以來,一直都在明確強調自己不會“造車”,而是利用華為的技術來賦能電動汽車廠商,佈局也主要集中在與智能電動汽車相關技術和解決方案上。2020年10月30日,華為正式推出智能汽車解決

2022-07-17

段。小米汽車工廠施工現場 圖源/時代財經攝作為參考,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從2019年1月7日奠基到2019年10月23日正式落成投產,僅用10個月不到的時間。即便是,經開區給小米的自建工廠一路開綠燈,按照特斯拉創下的10個月

2024-02-28

費數十億美元的蘋果汽車項目走向終結。面對這一消息,特斯拉CEO馬斯克第一時間沖到“現場”。在回復一位網友的分享時,發“致敬”、“點煙”的表情。隨後,電動汽車分析師索耶·梅瑞特發帖評論稱:“蘋果花10年時間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