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分高下也決生死!專傢:車企價格戰將會貫穿全年


快科技3月17日消息,對於目前中國市場汽車企業的價格戰,有專傢表示,今年的價格戰可謂既分高下、也決生死”,並且還有望貫穿全年。

在二月比亞迪率先打響價格戰第一槍”後,自主、合資與新勢力”紛紛入局。

進入到三月,戰勢逐漸白熱化,覆蓋的車型也從新能源蔓延至燃油車,部分車型甚至出現一天一個價”的現象。

而且今年的價格戰來勢更加洶湧,甚至有消費者表示,自己經歷上午交錢、下午提車、傍晚降價”的尷尬。

部分經銷商也表示,今年車企通知降價的消息來得太快,店裡經常來不及跟消費者解釋。

因此有專傢認為,今年車市的價格戰”很可能在下半年也不會偃旗息鼓”,相反會貫穿全年。

而且與去年有所不同,今年車市價格戰”引發的淘汰賽將進一步加速,可謂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同時其還表示,對於頭部車企而言,它降價隻不過是在減少利潤,別的車企跟著降價,很可能意味著虧本。

部分頭部車企選擇通過降價來洗牌,打擊競爭對手,這樣做是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


相關推薦

2022-08-28

近兩年,全球遭遇巨大的芯片危機,各大芯片代工廠即便把所有產線的產能拉滿,也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導致芯片價格一路飆升,狂漲數十倍。臺積電和三星作為目前全球排名前二的芯片代工廠,更是在這兩年中賺得盆滿缽滿

2024-11-27

風險。他認為,相關補貼政策或將提早透支市場需求,在車企加大產能的前提下,價格戰”將會持續。2025年即將到來,政策熱潮逐漸退卻,新一輪車企價格戰”或將於2025年1月出現。回顧政策背景,2024年4月,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

2024-03-17

消息,據媒體報道,對於中國汽車市場價格戰的利弊,有專傢表示,這是中國成為汽車強國必由之路。車企價格戰到底是利還是弊,對於消費者而言肯定是有利的,畢竟可以花更少的錢買更好的車,享受更多的配置。不過也有消

2024-12-26

車圈大事記,回憶過去一年的車圈風雲變幻。01高合已在生死邊緣2024年剛開始,高合就給欣欣向榮的新能源造車來悶頭一棒。2月份,高合宣佈停工停產6個月。9月份進行預重整,現在還沒有完成。高合也算背景顯赫,曾在高端電

2024-11-25

。他強調,企業若失去基本的健康度將面臨巨大風險,汽車企業至少需要15%的毛利才能維持運營,低於此水平可能導致虧損。數據顯示,深藍汽車10月份銷量為27862輛,環比增長122.69%,同比增長79.6%,前10個月累計交付量達179371輛

2024-03-03

示,2024年1月初,國內乘用車總體市場折扣率約為20.4%。專傢認為,“價格戰”在很大程度上與國內汽車市場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矛盾相關,隨著2024年新車大量上市,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趨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當前,電動

2024-04-22

下場打價格戰。2024開年,價格戰爭先恐後最近兩個月,車企價格戰打得很兇,而且花樣不少。2月19日,比亞迪用“798秦”對著A級市場開一槍,戰火迅速燒遍整個中國車市,五菱、長安、哪吒和北京現代在當天立即跟進。在隨後

2023-03-21

2023年3月,隨著東風雪鐵龍C6一夜之間降價9萬,不少燃油車企加入價格戰,甚至讓一些車型新車、二手車價格出現倒掛。而在此之前,國內汽柴油價格因為漲價一直處於高位,導致燃油車車主直呼開不起車、要換電車,二手燃油

2023-11-25

近歲末,但比起收官,它的主題更像是迎接——它透露著車企們在2024年的戰略。而車企們在其中釋放的方向,除智能駕駛,還有暗地裡價格上的較勁。圖|廣州車展繼續降價已經是車企們在廣州車展上明確的信號。從廣汽豐田

2024-03-19

貸款與主機廠提車貨款”之間的差價。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傢顏景輝認為,這種新車價格倒掛現象如果長期存在的話,經銷商虧損不起。尤其是在當前“價格戰”激烈的市場大環境下,經銷商要承擔的金融壓力會更大。“這兩年

2024-12-09

層的邏輯,你看到是它的文化,它的企業傢精神。”這位專傢之前也曾表示,新能源要向白酒行業學習,茅臺、五糧液從不打價格戰,利潤一直在增長。最新我對酒業做個調研,白酒實際上整個銷量在下降,年輕人不大喝白酒,

2023-03-01

度,比亞迪取代此前連續三年蟬聯銷冠的特斯拉,新能源車企“第一”與“第二”之間的競爭,將會如何發展?新能源汽車“價格戰”或將持續2023年開年,特斯拉借新能源汽車國傢補貼正式退出的契機,率先在中國市場挑起“

2023-03-22

已下探到12萬元左右,引起消費者搶購。此舉也引起其它車企的跟進,媒體統計近期已有至少30個汽車品牌推出優惠政策,最高優惠超過10萬元,其中合資品牌數量占比不低。3月21日,在吉利汽車2022年業績會上,針對近期車市價

2024-12-08

快科技12月7日消息,近日,有國內車企要求供應商降價的郵件被泄露到網絡上,引發眾多關註。《經濟日報》在報道中指出,車企極限壓價提升不競爭力。車企期待提升乘用車競爭力無可厚非,但競爭力的提升應當主要來自於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