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這八年:變動、混亂與難產


蘋果汽車到底搞得咋樣?為啥天天有新聞,但折騰這麼久卻連個PPT都看不見?知名外媒TheInformation日前用一篇名為《蘋果八年努力打造自動駕駛汽車》的長篇深度報道,回答這些問題。

▲ The Information 報道截圖

從 2014 年被曝光開始,蘋果旗下代號為“泰坦”的造車項目就一直吸引著全球科技與汽車行業的目光

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研發能力最強、營收能力最強的少數幾傢科技巨頭之一,外界對蘋果汽車的期待一點都不低於特斯拉 —— 畢竟其在 PC 和手機時代都創造出顛覆性的產品…...

但頗為諷刺的是,蘋果涉足汽車項目八年來,雖然各種新聞不斷,但卻遲遲沒有任何官方預告與發佈的消息,甚至沒有征兆。而比它起步還晚的蔚小理,都已經在全球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小有名氣。

過去 8 年,蘋果到底是在潛心研發來攢大招、遇到困難搞不下去,還是如傳聞所說的那樣已經放棄造車項目?

The Information 在采訪 20 多位參與過泰坦項目的人士後,以大量第一手信息和真實故事,部分還原出蘋果造車項目過去 8 年來做出的各種嘗試與努力,以及面臨的挫折與困難。其中既有庫克這種高層對汽車項目的態度和真實參與的事例,也有基層員工面臨的困難與內部偏見,非常值得一讀。

以下為該篇報道的全文編譯,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減。

01. 自動駕駛以 Demo 為主 庫克看直說好

去年 8 月,蘋果的幾輛自動駕駛汽車在蒙大拿州行駛約 40 英裡(約 64.4 公裡)。蘋果用無人機拍攝一段自動駕駛汽車從 Bozeman(蒙大拿州一城市)到滑雪勝地小鎮 Big Sky 的視頻,以向蘋果 CEO 庫克展示他們的泰坦項目的進展。

▲ 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測試車

蘋果公司的高管稱贊這次演示非常成功,他們認為,這些車輛表明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情況下駕駛,而大多數競爭對手的自動駕駛汽車都需要高精地圖。

然而,在 Bozeman 演示後的良好氛圍並沒有持續多久。泰坦項目參與者透露,蘋果的測試車輛 —— 一輛改裝的雷克薩斯 SUV 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在蘋果矽谷總部附近的街道行駛艱難,有時會撞到路邊,有時在穿過十字路口時難以實現車道保持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早些時候,蘋果的一輛測試車還差點撞到一名正在過馬路並擁有先行權的慢跑者。

這些問題反映蘋果汽車項目面臨的挑戰,在過去的八年間,因為目標和領導不斷變化,蘋果汽車項目一直反復搖擺。

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基於對泰坦項目的 20 位參與者的采訪,也揭示軟件問題是如何成為影響項目的關鍵因素。而何時面向公眾發佈也是團隊反復搖擺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 Bozeman 的演示及其後果也凸顯蘋果和大部分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反復犯的錯誤:工程師浪費寶貴的時間在特定路線上編排演示,而程序隻在這個地方有效,但在其他地方幾乎沒有用,這種程序被稱為“演示軟件”

Arun Venkatadri 曾在優步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相關工作,他表示,“如果錢足夠,可以用自動駕駛軟件規劃出固定的上班路線,但是不能確定這個自動駕駛軟件可以擴展其他的功能,能夠保證用戶可以在其他非固定區域行駛。”

02. 自動駕駛經驗不足 商業化遙遙無期

與 Alphabet(谷歌母公司)的 Waymo、通用汽車的 Cruise 和亞馬遜的 Zoox 等財力雄厚的公司不同,蘋果希望運營自己的類似 Uber 的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目標是向公眾出售其最終的車輛。

這意味著蘋果面臨比競爭對手更大的挑戰,因為它必須等到自傢的自動駕駛技術上車應用後,才能推出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

▲ 外網流傳的蘋果汽車概念圖之一

The Information 基於公開文件和對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商的采訪估計,這些公司和其他公司在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這些公司在開發自動駕駛上已經燒掉超 3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020 億元)的現金。

而自動駕駛技術還遠未準備好大規模運營,蘋果在內的所有公司似乎都不知道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長時間。

他們也不知道他們需要怎樣的技術突破,車輛才能可靠地預測其他汽車、自行車和行人將如何在它們周圍移動 —— 這是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像人類一樣駕駛的關鍵障礙,更不用說比人類更好。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和其他傳統汽車制造商開發和銷售自適應巡航控制、車道保持輔助和自動轉向等半自動功能,每年已經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這引發一個問題,即蘋果把賭註押在完全自動駕駛上,是否犯一個重大的商業錯誤。

03. 團隊曾遭庫克冷落 領導層變動頻繁

但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表示,對於蘋果來說,這個賭註是有意義的。因為自 2011 年蘋果前 CEO 喬佈斯去世後,除蘋果的 VR 頭戴設備之外,正在開發中的泰坦項目算是蘋果為打入新類別所做的最大努力之一

▲ 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如今,大約有 1000 人致力於泰坦項目,該計劃由蘋果公司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和人工智能主管 John Giannandrea 負責

然而,泰坦項目遭遇的問題與蘋果 VR 頭盔的開發所面臨的問題相似。

據解,庫克是一個與喬佈斯非常不同的 CEO。喬佈斯曾密切參與產品設計,並經常激勵產品設計,指導公司向一個特定的方向發展。而據多位曾參與泰坦項目的人士表示,庫克與項目較為疏遠,他很少造訪位於加州矽谷 Kifer 路附近的泰坦項目辦公室。

▲ 泰坦項目辦公室(來源:谷歌街景)

一些前蘋果員工說,這對該項目造成傷害,因為它缺乏一個領導者清楚地定義和闡明產品應該是怎樣的。戰略的不斷變化已經讓員工精疲力盡,再加上庫克也一直不願意承諾大規模生產汽車,這讓項目的一些高管也感到沮喪。

另外,蘋果公司高管團隊對這個內部代號為 T172 的項目支持也不均衡。

值得註意的是,蘋果公司負責監督軟件開發的重要高管 Craig Federighi 並沒有參與 T172 項目。據兩位曾聽他私下談論過這個項目的人說,多年來他一直對這個項目持懷疑態度。

目前還不清楚 Craig Federighi 的批評是否影響庫克,而在蘋果公司的其他部門,泰坦項目已經成為嘲笑的對象,因為其領導層經常變動,進而導致戰略目標變動,以及裁員問題。

多名前蘋果員工稱,一些經理主動警告員工不要參與該項目。

除此之外,泰坦項目的財務成本也很高,近年來每年耗資超 1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67.3 億元)。不過這對於每年花費超過 22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480 億元)用於研發的蘋果公司來說,這不過是九牛一毛。

要知道,蘋果還花費 43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8927.0 億元)回購自己的股票。不過,蘋果公司的一位女發言人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八年裡,泰坦項目還經歷四次領導層變動,每一位領導人都有不同的野心和抱負

2014 年,當蘋果即將發佈 Apple Watch 時,庫克同意探索電動汽車,渴望發展蘋果的業務並將公司推向新的產品類別。當時,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已經銷售六年,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也已經測試五年。

兩位知情人表示,在庫克和其他高管看來,開發汽車似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目標,因為公司在工程和設計方面很有實力。

因此四名蘋果高級員工組成泰坦項目的核心,在內部也被稱為“四大天王”,分別是 Steve Zadesky、Benjamin Lyon、John Wright 和 DJ Novotney,他們向時任蘋果公司硬件工程主管的 Dan Riccio 匯報工作,Dan Riccio 也是泰坦項目在蘋果執行團隊中的主要支持者。

▲ 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左)和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Dan Riccio

雖然 Riccio 負責技術,但他仍然不插手太多,因為泰坦項目的實際領導人是 Zadesky,蘋果公司副總裁,負責汽車項目的產品設計。

Zadesky 的職業生涯是從福特公司的機械工程師開始的,鑒於他的汽車背景,他很適合這個項目。在 Zadesky 的領導下,蘋果公司著手打造一款傳統的電動汽車,該車將以更先進的輔助駕駛功能在高速公路上超越特斯拉。

不過,Zadesky 在泰坦項目的一些同行還是推動更宏大的目標,包括完全自動駕駛,這造成緊張和內訌。

▲ 早期的泰坦項目負責人 Steve Zadesky(左)和 Bob Mansfield

04. 早期與麥格納合作 希望搞出新花樣

當時蘋果公司與高檔汽車制造商麥格納・斯泰爾合作制造一款初始版的汽車,設計類似小型貨車。在這一時期,泰坦項目更多的關註的是乘客體驗而不是自動駕駛。

例如,項目組曾設想汽車如何檢測到司機心臟病發作,如何載著他們去醫院,或如何提供環繞聲與噪聲消除技術,保證同一輛車上的每一個乘客可以聽不同的音樂。

在兩年內,該項目向多個方向擴展。當時員工認為該項目是一項“技術調查”,然而他們被告知蘋果希望最快 2019 年就能賣出一輛車。那時候,Zadesky 還雇傭汽車業專傢來設計車門,照明和汽車內部,並開始列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 外媒基於蘋果汽車專利設計的渲染圖

泰坦項目也吸取蘋果消費電子部門部分員工提供的發展思路,不過蘋果的工業設計團隊還是提出一些激進的想法。例如,因為這輛車足夠安全,希望汽車可以主要由玻璃制成。一名項目成員則不得不提醒工業設計師(想法不要過激),因為其它車可能撞到蘋果汽車。

而主要的挑戰還是來自於蘋果公司決定發展自己的汽車工程知識,而不是利用幾十年來現有汽車公司積累的經驗。

但是工程師們認為重新發明基本的汽車工程概念是在浪費時間,而經理們在沒有親眼看到糟糕的結果時,是不會接受這個事實的。

到 2015 年底,庫克猶豫是否要繼續造車並承擔一系列新的任務,泰坦項目停滯不前,還需要蘋果承擔一系列巨大的新成本和安全風險。這時,Zadesky 也因個人原因離開泰坦項目。

05. 砸重金搞自動駕駛 還買個測試場

經過大約六個月的尋找,“四大天王”之一 Riccio 說服一位退休的蘋果前高管 Bob Mansfield,讓他重啟該項目。

在 Mansfield 的領導下,泰坦項目暫停汽車的開發,專註於完全自動駕駛軟件,使未來的蘋果汽車能夠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行駛。

這一轉變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蘋果公司的工業設計主管 Jonathan Ive 的強烈影響,他堅決反對制造傳統的電動汽車。

Jonathan Ive 認為,自動駕駛對汽車的影響就像多點觸控手勢(用手指點擊、滾動和縮放)對蘋果手機的影響一樣,而未來的蘋果汽車必須像蘋果手機在智能手機行業中的變革一樣。

▲ 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左)和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Dan Riccio

2016 年,Mansfield 結束與麥格納的合作,蘋果的工業設計團隊已將蘋果汽車重新調整為緊湊型轎車,外觀與寶馬 i3 相似。

▲ 寶馬 i3

這時沒人清楚蘋果的自動駕駛軟件何時能準備好,泰坦項目的許多員工也被重新安排到代號為 Baja 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上工作,負責電池、電機和傳動系統相關研發工作。

多位參與該計劃的人士表示,在 2017 年,Mansfield 認為公司的自動駕駛系統還沒有完全完成,試圖設定更加現實的目標 —— 分階段推出自動駕駛功能。緊接著其團隊便與大眾公司合作研發一輛自動駕駛班車,可以將蘋果員工從加州帕洛阿爾托送到蘋果在加州庫比蒂諾的 Infinite Loop 園區。

之後團隊目標再次轉變,泰坦項目被要求打造自動駕駛巴士在固定路線運送員工。之前這些路線行駛的巴士由人工駕駛。最終,Mansfield 與大眾公司之間的合作結束,自動駕駛班車項目也隨之取消,泰坦項目投入到為蘋果測試車輛規劃自動駕駛路線的工作中。

然而到那時,蘋果造車團隊已經落入演示軟件的陷阱。團隊致力於開發自動駕駛軟件,向蘋果公司的高管演示自動駕駛軟件。然而,據兩位參與工作的人說,他們沒有能力在之後擴大或增加自動駕駛軟件的功能。

與此同時,造車團隊也在道路測試方面大步前進。2017 年,蘋果公司簽訂一份租賃購買協議,接管克萊斯勒公司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附近的一條測試道路。據公開資料顯示,去年蘋果通過一傢空殼公司以 1.25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8.4 億元)收購該測試道路。

除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模擬和測試外,蘋果團隊還在這條道路上測試其自動駕駛軟件。這種三管齊下的方法與 Waymo 等自動駕駛公司類似。蘋果公司在道路上建模擬街道,並用海運集裝箱作為建築物,雇用承包商扮演行人和騎行者,這一街道被稱為“Robo City”。

▲ 蘋果在亞利桑那州的 Robo City 測試跑道

那一年,蘋果公司的第一輛測試車(內部代號為 Sahara)駛上公司總部附近的街道以及亞利桑那州的測試街道。蘋果測試車隊為改裝過的雷克薩斯汽車,共搭載 14 顆 Velodyne 的激光雷達,每支車隊的成本高達 100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673 萬元)。據知情人透露,蘋果公司後來開發定制的激光雷達。

不過,Mansfield 領導造車項目的能力有限。據內部人士表示,Mansfield 是芯片工程師出身,沒有自動駕駛軟件或汽車方面的經驗,他隻能提供高層次的指導。此外,Mansfield 隻是以兼職的身份回到蘋果公司。他希望最終找到一個人全職接管並領導該項目。

06. 特斯拉前高管加盟 項目回歸造車本身

2018 年,Mansfield 找到 Doug Field。Doug Field 曾是蘋果公司的副總裁,之後在特斯拉擔任 5 年的高管,工作內容包括設計特斯拉 Model 3 的關鍵部件並監督生產。

與 Zadesky 一樣,Doug Field 的職業生涯也始於福特,是汽車行業的專業人士。回到蘋果後,Doug Field 接管 Mansfield 的工作,並從泰坦項目裁員約 200 人。團隊的優先事項也變成設計實體汽車。

在這一時期與 Doug Field 共事的兩人表示,Doug Field 決定直接向消費者出售汽車,而不是提供 Robotaxi 服務。

▲ 蘋果汽車假想圖之一

鑒於泰坦項目采取以研究為導向的方向,而 Doug Field 又有推出汽車產品的經驗,因此 Doug Field 的領導非常重要。不過,Doug Field 在軟件方面經驗缺乏。

這一時期,蘋果的軟件還處於半成品階段。2018 年,一位前泰坦項目工程師在加州桑尼維爾乘坐一輛測試車,走的是一條有十字路口和 T 形路口的簡單路線。他註意到系統幾乎每分鐘都會將控制權移交給人類司機。這對於自動駕駛系統來說是一種失敗的處理方式。

與此同時,泰坦項目的經理們開始更關註於用深度神經網絡 / 深度學習的方式來解決自動駕駛軟件問題。蘋果公司的芯片主管 Johny Srouji 幫造車團隊研制一個定制芯片 —— 以希臘島嶼命名的 Tinos,協助造車團隊訓練深度學習模型,幫助其軟件識別物體和交通標志。

07. 機器學習大牛加入 自動駕駛技術調整

在 Doug Field 的帶領下,泰坦項目加大對深度學習的投入。像 Waymo 和其他大多數有經驗的自動駕駛公司一樣,蘋果的員工根據感知軟件檢測到的路況,手工編寫基於規則的決策算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深度學習來識別基於人類駕駛方式的模式,通過確定規則以自動設計汽車的路徑。一名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傢對此表示擔憂:這種方法仍未得到證實,道路上人類司機的行為極為復雜,不大可能基於規則算出所有行駛結果。

▲ 蘋果自動駕駛測試車

2019 年,蘋果挖來深度學習領域的知名研究員 Goodfellow 擔任機器學習項目總監。他曾在谷歌工作,為泰坦項目的預測和路徑規劃軟件加入深度學習算法。

▲ 深度學習研究員 Ian Goodfellow

2020 年,蘋果通過指派曾在谷歌工作過的人工智能主管 Giannandrea 監管 Doug Field 及泰坦項目,以表明蘋果公司對深度學習的重視。Giannandrea 比 Mansfield 參與更多工作,他參加的會議更多,並就泰坦項目的機器學習戰略提出問題。

同時,向高層的演示也繼續進行著。就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庫克在矽谷乘坐一輛測試車,順利完成一次行程。Doug Field 告訴該團隊,那次演示是成功的。

但其實,蘋果公司的工程師們耗費大量時間來完善這一演示,通過自動駕駛測試車的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制作這條道路的高精地圖。一位熟悉情況的人表示,這輛車不能偏離預定的路線,一旦其自動駕駛系統出現問題,仍然需要安全員接管。

08. 高管持續離職 汽車項目挫折中前進

Doug Field 的任期為泰坦項目迎來一個穩定的時代。一些蘋果前員工認為,Doug Field 任期內也是發佈蘋果汽車的最佳時機。但在 2021 年 9 月,他宣佈離開蘋果,回歸福特,擔任先進技術和嵌入式軟件主管。

兩位蘋果前員工表示,Doug Field 和 Zadesky 一樣,在是否能向汽車大規模生產邁進的方向上,努力向蘋果的高層處獲取支持。他還明白,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軟件還遠沒有就緒,自動駕駛軟件何時能夠完整地推出仍是一個重大挑戰。

在 Doug Field 離職前,有兩名泰坦項目高管離職。兩人分別是負責傳感器的 Lyon 和負責運營安全的 Jaime Waydo。Doug Field 離職後,至少還有三名泰坦項目的高管離職,這引發人們對蘋果公司是否能重新獲得發展動力的質疑。

Doug Field 離職後,Apple Watch 負責人 Kevin Lynch 開始帶領泰坦項目。而在今年 5 月,蘋果機器學習項目總監 Goodfellow 因不滿蘋果的重返辦公室工作計劃,宣佈從蘋果辭職。

▲ 泰坦項目負責人 Kevin Lynch(左)和前負責人 Doug Field

雖然多位高管離職,但蘋果汽車的物理設計工作仍在繼續。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泰坦項目的員工更傾向於怪異的汽車設計,並且不打算隱藏汽車的傳感器。目前,蘋果汽車的座艙內有四個相對的座椅,以便乘客在車內相互交談。此外,汽車還有一個類似於大眾甲殼蟲車頂的弧形車頂。

▲ 外媒設想的蘋果汽車概念車座椅佈局

同時,設計師們正在驗證一種可以升降的後備箱,以便用戶更便捷地使用。據悉,設計師們還討論可升降的位於座椅後的屏幕。據一位直接知情的人士說,蘋果公司希望獲得 NHTSA 的豁免,以便使新車不配備方向盤和剎車。蘋果也在去年聘請 NHTSA 的首席顧問 Jonathan Morrison。

而目前,泰坦項目的員工們正在就如何偽裝新版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進行討論。據悉,該車更像蘋果汽車的最終的量產版車型,測試車最早可能於明年上路。據兩位熟悉該項目的人士稱,測試車或代號 M101。基於 M 的命名意味著蘋果為其可能出售的“產品”指定一個代號,而不僅僅處於開發技術層面。

09. 自動駕駛測試繼續 也遇到過驚險時刻

蘋果公司還計劃將泰坦項目及其測試車輛從矽谷搬到加州聖何塞的一個更大的園區。該園區位於 Orchard Parkway 附近。據悉,搬遷的部分原因是目前存放測試車輛的停車場對面正在建造新的公寓,而住在高樓層的住戶可以看到這些車輛。

蘋果公司正在洛杉磯、聖地亞哥、西雅圖等城市和塔霍湖周邊等雨雪天氣較多的地區手動駕駛其測試車,以收集有關道路和當地駕駛行為的數據。

一位知情人表示,今年早些時候,蘋果測試車計劃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拉斯維加斯和丹佛行駛。但目前還不清楚蘋果公司何時會擴大自動駕駛測試范圍,從矽谷向其他城市進行自動駕駛測試。

▲ 蘋果在矽谷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衛星圖)

有跡象表明,蘋果的自動駕駛軟件仍然不成熟。據蘋果公司向監管機構提交的數據顯示,測試車在不使用高清地圖的情況下出現諸多問題,出於安全考慮,安全員進行多次人工接管。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公司的一輛測試車以 15 英裡 / 時(約為 24 公裡 / 時)左右的速度行駛時,在通過沒有標志的人行道時,險撞上一名過馬路的慢跑者。

蘋果的自動駕駛軟件在一秒內先將這名慢跑者識別為一個靜止的物體,然後將其重新歸類為一個靜止的人,最後是一個移動的人。但汽車並沒有減速或剎車,隻是稍微調整一下路徑。

據一位消息人士稱,安全員在最後一刻踩下剎車,汽車在距離行人幾英尺的地方停下來。蘋果公司後來確定,如果安全員不采取行動,汽車必定會撞上慢跑者。

這位人士還表示,蘋果公司暫時停用其車隊,以調查其內部所說的“慢跑者事件”。在解決識別問題並將特定的人行道添加到其地圖數據庫後,車隊在幾天內恢復測試。


相關推薦

2022-07-17

蘋果造車,八年難產,到底為啥呢?自動駕駛行業可謂是“香餑餑”,各行各業都要來分一杯羹。早在去年11月,蘋果就高調宣佈計劃在2025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亮點是“沒有方向盤和擋板”。雖然有網友吐槽,你敢開我可不

2024-02-29

情,要是能成,高合估計一時半會還寄不。後者,說的是蘋果。根據彭博社的報道,蘋果內部那個代號 ” 泰坦 “ 的汽車項目,在前前後後搞十年以後,今天還是被蘋果內部解散。原先在汽車部門工作的員工被轉移到人工智能

2024-03-01

10年前,蘋果啟動其雄心勃勃的造車計劃,代號“Titan(泰坦)”。雖然一路沒那麼順利,不過2018年,蘋果就有66輛車在道路上測試。2020年,蘋果還一度和現代起亞等成熟車企談判,試圖在美國佐治亞州西點軍校的起亞裝配廠生

2022-08-06

年手機滿意度排行榜顯示,上榜的前九個手機品牌分別為蘋果、華為、小米、OPPO、榮耀、iQOO、紅米、vivo以及三星。蘋果、華為、小米是顧客最滿意的三個品牌,2022年C-CSI得分分別為86.2分、85.5分以及83.1分,排名和2021年相比沒

2024-06-22

快科技6月22日消息,今天,雷軍發視頻稱:我們要做支持蘋果生態最好的汽車”。此前,雷軍在SU7發佈會上表示,小米SU7用戶中,蘋果用戶占51.9%。小米SU7絕對是支持蘋果生態最好的車。雖然蘋果不造車,但大傢相信,我們會像

2024-05-19

快科技5月18日消息,為何蘋果10年造車失敗,而小米3年就能成功呢,雷軍在今天的直播中給出答案。雷軍表示,蘋果造車10年失敗而小米3年成功,其中原因比較復雜,並不說明小米比蘋果強。小米最初決定入局汽車行業時,就打

2024-02-29

有知情人士在談及蘋果公司汽車項目的起源時稱,部分原因是為防止工程師跳槽到特斯拉。報道表示,當時蘋果公司剛剛完成AppleWatch項目,許多工程師都需要開始新的項目,蘋果CEO庫克批準項目部分原因就是防止工程師外流到

2024-03-21

道,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近日在上海蘋果中國總部與蘋果CEO庫克會面。此次會面涉及到比亞迪電子、藍思科技、長盈精密等蘋果供應商展示的智能制造技術和產品。王傳福和庫克一同參觀比亞迪的展臺,而會

2024-07-20

日消息,昨晚的小米發佈會上,雷軍公開表示,不懂為何蘋果十年造不出車。雷軍談到在造車時所收到的質疑、批評、詆毀。當時最經常聽的一句話是,蘋果十年幹不成,為什麼小米三年能幹成?對此,雷軍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2024-03-01

北京時間3月1日,蘋果公司造車十年最終夢碎,令人唏噓。中國目前在電動汽車市場保持領先,但是也要吸取蘋果的教訓:做好你的老本行。隔行如隔山,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蘋果這等規模的科技巨頭。蘋果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

2024-03-01

這低於一個季度前24.27美元的預估。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蘋果(AAPL.US)本周宣佈取消其長達十年的電動汽車研發計劃之後,Cruise的估值隨著被下調。Cruise首席行政官Craig Glidden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不能忽視,這個估計比我們之

2024-03-04

3月4日消息,上周,蘋果公司宣佈終止持續十年的電動汽車項目。現在看來,這個項目似乎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項目的核心問題在於蘋果如何進入汽車制造業。大約十年前,蘋果進入這一領域時,內部出現兩條截然不同的

2024-02-29

”,比亞迪打響價格戰、高合宣佈停工停產,今天就輪到蘋果。知名爆料人馬克·古爾曼表示,經過十年、數十億美元的努力,蘋果最後取消AppleCar項目,並將部分員工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團隊。雖然蘋果沒有真正踏入過汽車行

2024-02-01

極狐、阿維塔開啟“合作”模式,雖然華為並未親自下場造車,但壓力仍在。餘承東曾表示:“華為汽車業務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當年僅在研發上的投入便達15億美元。”面對虧損,餘承東也立下“軍令狀”,智能汽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