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汽車行業可謂“勁爆不斷”,比亞迪打響價格戰、高合宣佈停工停產,今天就輪到蘋果。知名爆料人馬克·古爾曼表示,經過十年、數十億美元的努力,蘋果最後取消AppleCar項目,並將部分員工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團隊。雖然蘋果沒有真正踏入過汽車行業,但這樣的消息已經足夠震撼。
一時間,互聯網炸開鍋,送別這輛素未謀面的Apple Car。
有關於蘋果的話題,討論度一向很高,蘋果汽車“倒閉”更是占據今天的多個熱搜,引來眾多網友和車企高管的討論。
蘋果汽車告終,車企高管“敲響警鐘”
以往的蘋果汽車內容都是“過眼雲煙”,食之無味。但蘋果汽車項目的終結,卻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還吸引汽車行業高管加入討論。
互聯網企業有網絡流量,但流量也有雙面性。無論是蘋果取消汽車項目,還是車企上新/降價,雷軍和小米汽車總是第一個面對互聯網的質疑。畢竟手機廠商造車,目前就剩下小米一傢。
雷軍深知整車制造的難度,對蘋果汽車長跑十年無疾而終感到震驚。三年前,小米無比堅定地選擇汽車制造,堅持“人車傢全生態”戰略,並貫徹至今,才有今天的小米SU7。
顯然,小米和蘋果不同,前者對自身有充分的認知,並且清楚自己要打造什麼樣的定位和產品,有明確的戰略和思路,堅持投入才能“開花結果”。
但汽車行業就像“絞肉機”,在智能化決賽來臨前,價格戰就是對車企體系的巨大考驗,估計又有汽車品牌會折戟。新能源汽車發展這幾年,中國就誕生近500個新品牌,又倒下四百多個,競爭肉眼可見的激烈。
理想汽車CEO李想認為蘋果放棄汽車制造,選擇聚焦AI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憑借現在這股AI熱潮,聚焦的時間點也合適。
李想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行業競爭的最頂層入口,就算蘋果汽車業務能夠成功,仍舊會回到AI這個“決賽圈”當中。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
但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功同樣不易,人才、數據、算力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面對網友們的提問,李想表示這一切必須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支撐。
作為銷量最高的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的姿態並沒有放得很高,公開向做得好的友商學習,並分析自身和別人做的不足的地方。小通相信,蘋果汽車項目的失敗,對於理想汽車以及其它汽車品牌,是一種警醒,蘋果的戰略調整,也是一種潛在的挑戰和機遇。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沒有想到,2024年還未徹底打響車企“淘汰賽”,蘋果就打出“繳械投降”的牌。
怒喵創始人李楠還描述馬斯克“點煙敬禮”背後的心理活動......
其他車企高管普遍低調,沒有對蘋果取消汽車項目發表看法,有些可能還在沉浸新車上市的歡騰當中,不太關註潛在競爭對手的動向吧。
小通發現,有的汽車博主認為,蘋果下馬汽車項目,掉頭聚焦AI,原因在於近期發佈的Sora大模型。AI的出現改變現有的產業模式,蘋果看到比汽車更好的增長點,於是放棄汽車業務。
事實上,包括Rivian、Lucid等在內的美國造車新勢力,過得都不怎麼樣,後者計劃降價銷售,前者已經打起裁員的算盤。馬斯克曾公開唱衰,這些車企“將在6個季度內破產”。可以說,除特斯拉,幾乎沒有幾傢海外造車新勢力活得滋潤,蘋果可能也不想承擔“創業失敗”的風險。
造車對蘋果而言有太多不確定性,自己都沒搞清楚想造什麼車,市場更不會給太多時間。或許在他們眼中,蘋果放棄造車的決定是理智的,也是可惜的,投那麼多人力、財力和時間,最後兩手空空。
及時止損回到AI“大本營”,蘋果可能也不想經歷這些大風大浪吧。
群眾“吃瓜”,特斯拉“躺贏”,隻有蘋果悲傷
我們不妨先看看“外服”對蘋果汽車項目取消的看法。
海外網友更多是帶著“吃瓜”的態度看待蘋果取消汽車項目一事,不像國內有許多人認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車企高管可能也從中吸取經驗。
開局便是馬斯克本人“點煙敬禮”,或許他早就從中得知一些信息。要知道的是,蘋果成立泰坦項目時,從特斯拉以及其它知名車企中挖走不少人才,並且被外界認為“蘋果汽車”是特斯拉的“終極死敵”。
或許,馬斯克自知造車不易,對蘋果泰坦項目長跑十年的努力感到欽佩,又或者是對蘋果汽車無疾而終的一種嘲笑。也有可能,馬斯克一開始就沒把蘋果放在眼裡。
海外網友對蘋果汽車項目的看法,頗有“庫克白忙活”的意思。
海外知名評測大咖@Marques Brownlee發表他對蘋果汽車的觀點,他認為蘋果已經意識到不需要通過制造汽車來控制整車軟件體驗。傳統車企打造信息娛樂系統的能力不足,大部分人對“蘋果汽車”的需求隻停留在CarPlay當中。
@Marques Brownlee的說法不無道理,大部分iPhone用戶對車載信息娛樂的需求,如今的CarPlay已經足夠,“蘋果汽車”已無必要。
智能汽車當道,CarPlay、CarLife等三方“投屏”系統也會成為輔助的角色存在。
評論區下方唱衰蘋果汽車的人不在少數,有的認為特斯拉才是汽車界的“蘋果”,也有人認為,汽車制造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蘋果還不具備通過軟件控制整車的能力,隻能做到CarPlay這樣“表皮”的產物。
話裡行間,他們選擇用特斯拉的成功,襯托蘋果“Project Titan”汽車項目的失敗。
當然,也有人對蘋果汽車項目的失敗告終,感到沮喪。蘋果汽車的失敗並非偶然,小通認為大多數人感到惋惜的地方在於,我們從始至終都沒有看到蘋果對汽車的真實想法,甚至沒有一臺像樣的實物。
的確,蘋果的汽車項目,除自動駕駛測試平臺外,基本沒有現過真身。如果說蘋果從一開始就沒有汽車項目,恐怕也是有人相信的。
一位“低仿馬斯克”的網友還發出一張“庫克對蘋果汽車項目失敗的反應”圖,未免有點太損。相比於正經的評論,網友們還是更喜歡P圖整活。
@Varun Dubey認為,蘋果取消汽車項目,並將研發團隊以及重心向AI傾斜,對於未來所有的電動汽車以及與AI相關的行業都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部分的聲音認為蘋果的決策是正確的,對於汽車項目沒有明確的目標,整車業務難以推進,造車前期投入太大,還會影響其它業務的利潤空間,下場節點太晚,行業早就沒有蘋果的機會。
正如李想所說,未來的汽車是由AI定義的,“All in AI”的蘋果說不定打算做解決方案供應商一類的角色,包括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兩個領域。
問題來,重心轉移到AI,蘋果真的能獲得優勢嗎?
創新乏力,蘋果何去何從?
國內網友對蘋果取消造車的評價普遍是——創新乏力。
蘋果近十年都沒有再造當年iPhone的傳奇,Vision Pro並不像人們預測的那樣顛覆行業,號稱徹底改變汽車的泰坦計劃最終涼涼。就連iPhone這幾年都在擠牙膏式迭代。
CarPlay當前也遇到一定的阻力,投屏車機對整車控制力不足,新版CarPlay又遭到部分車企的“抵制”,汽車行業“聞果色變”,蘋果自己也很難做。
造車計劃上更是搖擺不定,一會說要造一輛沒有方向盤、踏板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一會說降低預期,造一款支持高階輔助駕駛的“半自動車型”,結果啥也沒造出來。
這麼說來,曝光好幾年的蘋果折疊屏設備,也像Apple Car一般“雲裡霧裡”。
汽車項目的流產,支撐蘋果的硬件業務仍然是iPhone、AirPods等,Vision Pro隻帶來三分鐘熱度,挑起大梁顯然不現實,iPad、Mac業務不溫不火,站在全球頂端的科技公司,面對未來10年不得不犯難。
蘋果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總是慢人一拍,盡管掉轉方向聚焦AI,但能否在Open AI等領先企業的壓力之下奪得優勢,又是另一個問題。這麼龐大的一傢科技公司,沒有自己的AI大模型,說明在人工智能這條賽道上,也是處於落後的位置。
數次與發展風口失之交臂的蘋果,何時才能回到巔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