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9月26日訊(記者陳美)威馬汽車CEO天價酬金在網上持續發酵。威馬汽車招股書顯示,2021年虧損約82億元,但CEO沈暉2021年酬金總計12.6億元,占威馬同年收入的近三成。面對這一巨額酬金,不少網友質疑:威馬汽車虧得這麼慘,CEO卻有這麼多酬金,錢從哪裡來的?
朋友圈中,《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有知名投資人重磅批評威馬CEO天價酬金,“妖怪天天有,今年特別多!”
知名投資人炮轟威馬CEO天價酬金
炮轟天價酬金的知名投資人,是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宋向前。
9月26日上午,加華資本宋向前在朋友圈中指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威馬都不能算是經營得好的企業。若CEO真拿12.6億元薪酬和股權激勵,且占到營收的30%以上,這背後依據何在?難道威馬汽車創造比肩華為、谷歌、臉書、特斯拉的商業成就?”
面對知名投資人的批評,《科創板日報》記者查閱招股書發現,與網上所說的12.6億元“薪酬”相比,招股書披露的是“酬金”。數據顯示,2021年CEO沈暉的酬金達到12.6億元,其中薪金及花紅為201.1萬元,受限制的股權激勵為12.59億元,而2020年沈暉隻有161.8萬元的薪金及花紅,沒有股權激勵。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上市前,很多企業都會做股權激勵。“與威馬汽車CEO占營收30%的股權激勵相比,一些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更高,甚至達到當年營收的35%。但由於總體金額不大,隻有1、2億元,所以不被市場過分關註。但無論如何,做股權激勵可以,但很多公司會因股權激勵造成業績轉盈為虧。至於上市後是否實現盈利,成長性又如何,則需要投資者自己判斷和買單。”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威馬汽車實現營收17.621億、26.717億元、47.425億元;對應凈虧損分41.45億元、50.84億元、82.06億元,3年累計虧損高達174.35億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算一下,即使沒有CEO沈暉12.56億元的股權激勵,2021年威馬汽車也難言盈利。
也正因如此,宋向前發出靈魂拷問:公司的內控制度何在?這一酬金有經過董事會和薪酬委員會通過嗎?創業者究竟是以創業為名,給自己找個發高薪的好工作,還是資本遊戲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發出強力批評的同日,加華資本宋向前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其表示,“自己特別贊同給優秀企業傢發高薪。因為天道酬勤,人道酬優,但這種既不優又不好的天價酬金,讓走正道的企業傢日子難過。”
在宋向前看來,未來如果新概念公司都這樣做,即融資上市、之後股價一瀉千裡,再退市讓投資者買單。那麼市場就會產生鐮刀思維,不再信任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傢,最終傷害中國的創業文化。
威馬CEO也委屈
面對網友的質疑,以及知名投資人的批評,威馬CEO沈暉也覺得委屈。
《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 CEO沈暉在朋友圈中親自下場解釋:稱有些事情,腳指頭想想就知道真假,不值得花時間解釋。還是講講事實吧!
“9月23日,工信部、國傢發改委、中國汽車工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智能網聯汽車挑戰賽,考驗智能汽車的環境識別、決策分析、控制執行能力。在與長安、極氪、蔚來、小鵬、理想、特斯拉、奔馳、寶馬、問界等在內的超30款主流智能網聯汽車同臺競爭中,威馬W6 2021款520KM續航車型一舉奪下APS挑戰賽特等獎與AEB一等獎。”
與此同時,沈暉還自嘲式回復:“我也不知道我的收入這麼高,老婆查我就麻煩。”
雖然威馬CEO通過朋友圈向外界解釋天價酬金和威馬目前在技術上的突破,威馬3年不足8萬臺的交付量依然被市場詬病。
宋向前也認為,3年交付量不足8萬臺,意味著威馬有較大生存危機,企業還沒有邁過生死線。“盡管這傢公司正在上市招股,但上市並不代表它就是一傢好企業,上市後活不下去的比比皆是。就營收和交付量來看,威馬比不上阿裡,比不上騰訊,也比不上行業中‘蔚小理’,更不用說特斯拉。”
作為知名投資人,宋向前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談對新能源汽車的看法:這一市場是存在的,且前景巨大。“從大趨勢上說,不光是鋰電池,無人駕駛、氫能、芯片,未來諸多核心技術的發展,都會使得新能源汽車進入快車道,但行業中的玩傢還沒有全部發力。”
“目前,造車新勢力在市場上風起雲湧,但傳統燃油車品牌並沒有完全殺入。相比造車新勢力,他們在資金、技術儲備、銷售趨勢上都有優勢。”宋向前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說,以前別人隻是沒有參與,並不是說做不。“如果全力殺入,將對造車新勢力產生非常大的壓力。就行業地位而言,威馬汽車也隻是拿到新能源汽車這張入場券,並不能稱得上是行業中的玩傢。”
“從最近幾年造車新勢力上市的節奏來看,有資本堆積的新勢力們必須要加快上市,因為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首先,新能源汽車本來就是資本不斷燃燒的行業,需要百億級別的資金投入;其次,行業內也是高度競爭,隻有率先上市募集資金的企業,才能從資金困局中走出來,但上市並不是終點,而是資本市場上新故事的開始。”宋向前說。
此前,另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15萬-20萬之間的新能源汽車車型是競爭最激烈的部分,而威馬汽車剛好處於這一區間。“拋開技術不談,汽車銷售就是造車的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