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買車要在 “ 金九銀十 ”,一年之中到這個時間段,廠傢為沖業績變著法兒的搞促銷,這時候下單肯定不虧。這不,剛過去的九月,主機廠們就紛紛放出喜人戰績,國內市場整體銷量也是一片大好。
新能源市場更是火爆,9 月新能源車銷量有 61.1 萬輛,滲透率達到 31.8%,就是說選擇新能源車的用戶已經接近三分之一。
除這個,今年前 8 個月,咱們的新能源汽車出口也增長 97.4%。
對於這波爆發,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主要原因是歐洲市場快速的崛起。
原來,車企大佬們早就瞄準海外市場。那今天咱就來掰一掰,電動車出海歐洲的事兒。
不知道差友們有沒有發現,最近兩年的出海新聞裡,很多車企都把車賣到挪威。除上個月剛宣佈發貨挪威的嵐圖,之前名爵、小鵬、蔚來、紅旗等一堆國產品牌也都選擇把挪威作為登陸歐洲的首站。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這地兒真的太適合出口電動車。首先,挪威本土沒有汽車工業,市場進入的門檻比較低,中國品牌進來更容易獲得機會。
然後呢,挪威的新能源車優惠政策又非常給力,註冊稅、增值稅、道路稅這些通通免掉,10% 進口關稅也不要;反觀燃油車,征稅種類繁多,這就相當於降低電車的購買成本。像高爾夫的純電車型,售價比燃油貴 1.1 萬歐元,但落地價反而純電更便宜。
並且電動車在日常使用中的停車、充電、過路費這些方面還有一大堆福利,所以,挪威人民對電車的接受程度相當高,今年上半年,挪威的電車滲透率已經達到驚人的 79%。在這塊生機勃勃的土壤上,中國企業的動作不算晚,今年的表現也還不錯,總體上看是賣得越來越多。
二季度中國品牌的市占率還達到歷史新高 10.6%。▼
勢頭是挺好,但細看體量的話就會發現,現在驕傲還為時尚早。今年上半年挪威的電車銷量,前十名還全是國外品牌,硬要說能和中國沾邊的,也就是極星。
不過認真來講,極星可不算中國車,人傢其實是個瑞典品牌。。。
也就是說,國內車企早早盯上的這塊蛋糕,吃起來並不容易。不過,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核心目標也不是在挪威霸榜。雖然挪威是歐洲電車銷售占比最高的國傢,但人口不過 500 多萬,市場總量其實很有限, 2021 年挪威全年電動車銷售 11.37 萬輛。
不過,它背後的歐洲市場還是不小的,去年歐洲電車就賣出 122 萬輛。所以車企們都把挪威當做是進軍歐洲的橋頭堡,在這個地方先試試水,積累經驗後再往歐洲賣車就方便。比如小鵬,落地挪威後,馬上就在荷蘭設立歐洲總部,然後在多國設立辦事處。
可為啥大傢都要去歐洲呢?作為汽車發源地,歐洲的車企數都數不過來,根本不缺新品牌。在燃油車時代,國產車是沒啥競爭力,可到現在的電車時代,中國電動汽車的水平那是不輸別人。
而且,傳統汽車三強歐、美、日當中,歐洲的電動化轉型來得最早,決心也更堅定。今年 6 月,歐洲議會通過一份主張從 2035 年起停售燃油車的報告,而且歐盟 20 多個國傢都推出真金白銀的大補貼政策。
並且歐洲的補貼還不限制產地,才不管你是本地生產還是進口,不像拜登搞的必須要美國制造才能拿補貼。在這波政策補貼的加持下,歐洲的新能源車銷量直接就起飛,這兩年的增速都趕上中國,在德國,2021 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經達到 26%。
車企們也正是嗅到歐洲市場爆發的商機,紛紛加入新能源出海大軍。像比亞迪就面向歐洲市場發佈三款車型,還拿下 10 萬大單。
蔚來前不久也搞個發佈會,宣佈全面進軍歐洲。
不過要能夠把車賣到歐洲,一場發佈會可不夠。車企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傢車型進行 WVTA 歐盟整車認證,這個認證涉及到車輛續航、NVH、行人保護等 43 項測試,標準均高於國內,流程也更復雜。
而且在國內送檢認證,檢測中心隻對樣車進行測試,至於後續售賣車輛和送檢樣車是否一致,這個是由廠傢自己來承諾。但 WVTA 認證會有後期抽查,一旦發現市場上的車輛沒有達到樣車的性能,直接重罰。
上汽大通歐洲市場的一位負責人就說過,“ 歐洲市場技術門檻高,僅技術升級和產品改造的費用至少需要幾千萬,如果沒有銷量支持,根本無法收回投資。”
在產品認證後,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銷售渠道。咱們國內車企到歐洲賣車呢,要麼和當地經銷商或者租車公司合作,要麼就自建網絡。像比亞迪、紅旗等就是走合作路線,這種操作起來相對簡單,前期打開市場也更容易,不過缺點就是對於後續建立品牌形象作用不大。
而像蔚來、小鵬這樣要自建網絡的企業,一開始就直面用戶,對品牌感知來說是挺好,但也就面臨著前期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且像蔚來在歐洲也是要搞換電體系,就更得瘋狂砸錢。
除渠道上的選擇,國內車企還需要考慮兩個市場的差異性。大傢也知道國人愛大車,不管是 SUV 還是轎車,來中國通通加長,屢試不爽,所以國內企業的發力點也都在大車上。
但歐洲人的口味就不是這樣,歐洲國傢普遍面積不大,城市街道狹窄,小車反而更有市場。根據 eu-evs 數據,2021 年歐洲 11 個主要國傢裡,排在銷冠特斯拉後的兩款車是雷諾 ZOE 和大眾 ID.3。
這兩款車可都才 4 米出頭,是非常典型的歐洲小車,但在國產品牌裡,做小車的可真是屈指可數。
通過上面的銷量排名還能看出,歐洲品牌的車型仍然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撇開歐洲人支持自己的車企不說,汽車也不同於普通消費品,用戶在選擇車的時候不會隻看這臺車本身,品牌、質量以及後續維護都是要考慮的因素。總不能今天買你的車,完十年八年後換個零件都不知道找誰。
這些都是本土品牌的優勢所在。所以,歐洲市場其實是競爭非常激烈的戰場,在這塊大蛋糕面前,中國車企想要分走一塊,把車賣出去隻是第一步,持續深耕當地市場才是車企們要花心思的地方。
最後,在我們開頭提到的亮眼數據裡,有一點值得拎出來提個醒,在今年 1-8 月出口的 34 萬輛新能源車中,有 16 萬輛是特斯拉上海工廠貢獻的。
這個數字啊,還是要告訴咱們自己的企業,別驕傲。不過話說回來,以前,隻有咱們進口別人的車,才沒有出口這回事兒;後來,本土品牌也開始往外賣,但都是在南美、北非、中東這些 “ 雞肋市場 ”;現在,到電動化時代,咱們的產品競爭力上來,也有闖入發動國傢市場的勇氣,這本身就值得肯定。對於這波電車直奔歐洲,差評君就說一句,繼續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