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供應鏈上的中國企業表示,盡管存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安全擔憂,但較低的成本和技術領先地位將有助於他們獲得與西方企業的交易。盡管美國和歐洲對中國作為技術超級大國的崛起感到擔憂,但中國生產從電動汽車底盤、自動駕駛軟件到電池中使用的鈷和鎳等各種產品的公司都希望找到海外合作夥伴。
中國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悠跑科技(U Power)的創始人李鵬聲稱,與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合作,可能意味著外國公司開發汽車的速度比傳統速度快數年,並將成本降低一半之多。該公司在中國安徽合肥以及美國矽谷設有辦事處,設計和銷售電動汽車底盤。
外國汽車制造商正在意識到這些優勢,他指出大眾汽車去年與中國競爭對手小鵬汽車達成7億美元的合作。這筆交易之後,Stellantis很快向中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零跑汽車投資15億歐元。
李鵬稱,“這些跨國公司已經證明,即使是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如今也必須購買中國的解決方案,以節省時間並獲得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據悉,悠跑科技今年1月簽署一項協議,為紐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Olympian Motors提供滑板式底盤。該公司還與新加坡的FEST Auto合作,向歐洲物流市場銷售電動汽車。
另一個例子是,總部位於深圳的光峰科技為中國近一半的電影院提供激光投影儀,該公司將為寶馬的一些最新車載顯示器提供激光技術。總部位於深圳的DeepRoute.ai(元戎啟行)已經在美國設立辦事處,目前正在歐洲設立辦事處,銷售其無人駕駛汽車地圖技術。
這一趨勢凸顯中國的信心,即歐洲和美國在適應更智能、更清潔的汽車轉型方面比中國同行慢,但它們需要幫助來建立本土電動汽車產業,這將戰勝貿易緊張和脫鉤舉措。
總部位於北京的Trivium China咨詢公司副總監科裡·庫姆斯(Cory Combs)表示:“即使美國也意識到,中國的參與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可以受到嚴格控制,但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參與。”
中國企業也在開發新的方法以在國外市場立足,而不僅僅是從中國出口產品。這包括在歐洲和北美設立工廠和研究中心,以及與歐洲和美國公司組建合資企業。
比亞迪已宣佈計劃在匈牙利建立一傢工廠,並正在考慮在墨西哥建立生產基地,因為該公司著眼於歐洲和美國的銷售。
一些中國電動汽車電池材料生產商正通過與韓國工業集團建立合資企業,以更迂回的方式進入西方市場。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關鍵電池材料生產商浙江華友鈷業、在全球高鎳正極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容百科技,以及規模較小的電池材料集團中廣新材料和GME資源。
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工業和創新專傢Marina Zhang表示,近年來,西方國傢對“鎖定”依賴中國的供應鏈的態度有所加強,“來自中國的任何投資,特別是國有或國傢支持的公司,甚至被認為與國傢有聯系的公司,都會立即發出警報。在談論軍事、電信之前,現在我們談論關鍵礦產、能源。”
悠跑科技李鵬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被視為“全球化”的中國電動汽車高管之一。為此,悠跑科技的美國子公司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具有獨立的股權結構,“我不知道監管機構會如何看待這一點,但我將‘該公司’規劃為全球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