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日,美國媒體周三發文稱,電動汽車是汽車產業的未來。一段時間以來,汽車行業普遍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占據先發優勢,但是直到去年,人們才清楚地看到,中國汽車制造商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優勢究竟有多大。
美媒指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現在不僅主導著國內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出口量也在不斷增加。除在汽車制造上掌握低成本優勢和先進技術外,中國還開始主導電動汽車供應鏈,這讓其他國傢的汽車制造商更加難以縮小差距。分析師警告稱,隨著中國更便宜電動汽車的崛起,西方汽車制造商可能會失去大約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美媒通過以下5點解釋中國電動汽車是如何建立起巨大優勢的:
1.中國電動產業的規模
中國品牌約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一半。中國公司已經成功從大眾汽車等前汽車領軍企業手中奪取國內市場份額,本土品牌比亞迪正在挑戰特斯拉的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公司地位。同時,大量中國消費者正在轉而購買電動汽車。2022年,電動汽車占中國所有新乘用車銷量的四分之一,這一數字到今年9月時已上升至37%。瑞銀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時,中國汽車的全球市場份額將幾乎翻一番達到33%,而傳統西方汽車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將從2023年的81%降至58%。他們還預計,2023年,比亞迪比北美和歐洲汽車品牌擁有25%的成本優勢。
2.中國的優勢
寧德時代的上海電池工廠
中國在電池方面的優勢最為明顯,它是電動汽車最昂貴的組件。目前,超過80%的電動汽車電池芯是在中國制造的。而且,中國制造商的供應鏈越來越多地將鋰、鈷、錳和稀土金屬等組件礦物的開采和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中國電池組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為每千瓦時127美元,而北美和歐洲的這一價格分別高出24%和33%。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商已經發佈依賴鈉金屬元素的新一代電池。鈉的儲量比目前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鋰更豐富,而且不易著火。
3.補貼
中國在消費者、制造商以及基礎設施三方面提供補貼。消費者補貼:此前,一項持續10年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最高能夠讓電動汽車價格優惠6萬元,該計劃在2022年終止。不過,許多地方政府繼續發放高達1萬元的補貼;制造商補貼:這一補貼催生500多傢電動汽車制造商,推動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爆炸式增長和價格下跌,以及後來的大規模整合;基礎設施補貼:政府補貼的充電站在中國得到廣泛使用,它使用標準化插頭,降低車主的成本,緩解裡程焦慮。截至2023年5月底,中國擁有636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中國汽車品牌還開設數百個換電站,可以快速將電量不足的電池換成充滿電的電池。
4.出口大增
2023年,中國國內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國產品牌出海。今年前9個月,中國出口82.5萬輛電動汽車,比2022年同期增長110%。中國的出口主要流向歐洲,因為在那裡,無論是進口汽車還是國產汽車,消費者都可以獲得補貼。以比亞迪和蔚來汽車為首的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1.1%增加至2023年上半年的5.6%。今年9月,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美國也提供補貼,但是根據拜登簽署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稅收抵免的范圍擴大僅限於在美國制造、零部件主要在美國國內生產的汽車。美國還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征收25%的關稅,而歐洲的進口關稅為10%。
5.其他國傢依賴中國技術
在《通貨膨脹削減法案》通過後的一年裡,美國電池制造業的投資總額為551億美元,電動汽車工廠的投資總額為161億美元。盡管這最終應該會推動新一波電動汽車制造,但直接影響要小得多,部分原因是許多急於提高產量的美國汽車制造商不得不依賴中國技術。目前,美國隻有10款車型有資格獲得《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提供的全額補貼。
自美國通過該法案以來,德國、法國和西班牙已紛紛宣佈自己的稅收抵免和電動汽車投資援助計劃。包括大眾、斯特蘭蒂斯和雷諾在內的歐洲汽車制造商正在為其汽車工廠重新安裝設備,以便向電動汽車轉型。他們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數十款新電動車型,並正在建立電池工廠以擺脫內燃機,無論是單獨建立還是與合作夥伴合作。面對經濟低迷,電動汽車銷售放緩,韓國擴大補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