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品牌在歐盟電動汽車市場所占份額從2019年的0.4%增長到2023年的7.9%,2027年有望占據歐盟市場的20%。據歐洲運輸與環境組織(Transport&Environment)的分析,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在2024年將占據歐洲市場份額的25%。
3月27日,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E)分享的一篇論文報告稱,2023年在歐盟銷售的電動汽車中,中國制造的電動汽占比達到約19.5%(近29萬輛),預計今年這一數字將增至25.4%。
T&E研究顯示,在歐盟各國銷售的多數電動汽車都來自特斯拉等西方品牌,中國基地是跨國汽車生產鏈中舉足輕重的一環,而在未來中國品牌在歐盟電動汽車市場的市占率將持續攀升。
T&E報告顯示,中國本土品牌在歐盟電動汽車市場所占份額從2019年的0.4%增長到2023年的7.9%,今年有望達到11%,並在三年後的2027年提升至20%。
在中國汽車加速進入歐洲市場的同時,歐盟委員會去年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未來或加征更高的關稅。
報告指出,加征關稅不僅將使歐洲消費者無力負擔電動汽車,更重要的是采取保護主義不利於提升歐洲汽車制造商的電氣化水平。
報告表示,提高平價電動車型的產量並投資本土電池供應鏈是歐盟汽車制造商與中國品牌競爭的唯一途徑。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汽車供應鏈高級總監Julia Poliscanova認為,歐洲汽車公司需要用實際行動以建設穩定可靠的電池供應鏈。
報告稱,中國制造的電池比歐洲便宜至少20%,而且中國電池制造商在技術和供應鏈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報告建議歐洲采取更多措施激勵電動汽車工業發展,例如對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進行補貼,並宣揚歐洲制造的目標以拉動當地電池生產。
繼歐盟委員會在2023年宣佈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後,歐盟委員會3月6日在歐洲聯盟公報上正式發佈文件,指示海關自7日起對自中國新型電池電動車輛(BEVs)的進口進行登記,為期9個月。
數據顯示,歐盟自2023年10月對中國電動車開展“反補貼調查”以來,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同比增長14%。分析師普遍認為,歐盟之所以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反補貼”調查、進口登記等舉措,與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市場份額的爭奪有關。
近日,美國伯恩斯坦咨詢公司發佈一份最新報告稱,從長遠來看,如果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增加進口關稅,將加速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本地化生產進程。
今年1月底,比亞迪與匈牙利塞格德市政府正式簽署比亞迪匈牙利乘用車工廠的土地預購協議,此舉標志著比亞迪在歐洲乘用車市場的本土化進程取得新的實質性突破,比亞迪也將成為首個在歐盟地區建設乘用車工廠計劃落地的中國汽車企業。按照規劃,該工廠將在3年內建成並投入運營,主要生產在歐洲銷售的新能源乘用車。
去年7月,上汽集團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上汽國際總經理餘德就在媒體溝通會上透露,上汽集團已確定在歐洲建廠且已開始選址。
據悉,包括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蔚來、小鵬汽車、嵐圖汽車等在內的車企,均積極對歐洲市場進行佈局。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表示,歐盟的相關舉措,短期內會對中國車企在歐盟市場的電動汽車業務發展曲線產生一定影響,但中國車企選擇進入歐盟市場的大方向不會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