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組寶馬iNEXT概念車的官圖,被好事之人“無心”地泄露在互聯網上,瞬間引發全球各地網友的激烈討論。起因是,寶馬出人意料地給這臺車,配上品牌歷史上尺寸最驚人、造型最誇張、內涵最豐富的雙腎形進氣格柵。
寶馬車的前臉上掛兩個“腰子”,這不稀奇,畢竟從 1933 年開始,寶馬就這麼幹。但,明目張膽地掛這麼兩個顯眼包“腰子”,屬實是豬八戒吃人參果——頭一回。
就像之前寶馬每一次設計風格發生重大變革那樣,這一次的“雙腎 Pro Max 前臉”,也遭到來自車主、粉絲、友商以及吃瓜群眾的口誅筆伐。大鼻孔、大板牙、齙牙珍、土拔鼠、精靈鼠小弟,大傢調侃吐槽寶馬前臉設計的熱情,絲毫不亞於蔚來車主給 NOMI 起名字。
不過,社會面的群情激奮,絲毫沒有影響寶馬大規模推廣“雙腎 Pro Max 前臉”的決心,之後寶馬量產車的前臉雙腎尺寸,無論是電車 i4、iX,插混的 XM,還是油車 M3、M4、是一個賽一個的大,Max 都快裝不下。
在旗艦純電行政級轎車 i7 上,寶馬將“大大大、好好好”的雙腎設計理念,推到大氣層。為進一步提升前臉“得腎率”, i7 將原本屬於前車大燈的空間,劃分出來一塊給進氣格柵。事實上,i7 的前車燈,已經跟“大”字不沾邊,充其量,隻能算個“燈帶”。
倘若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接下來的純電轎車 i5,前臉可能連燈都要沒,隻剩下兩個光禿禿的腎。
好在,寶馬沒這麼做。
在純電 i5 上,寶馬縮小雙腎格柵的尺寸。這背後,是寶馬設計團隊,在進氣格柵尺寸這件事上,達成的新共識:高端車型繼續使用“雙腎 Pro Max”,走量車型使用內斂、低調,接受起來更容易的“雙腎”。
那,是什麼因素,促進一向在自我審美上不動搖,甚至有些偏執的寶馬,在設計走向上轉舵呢?
一個不隱秘但偉大的寶馬子公司,浮出水面。
它就是被稱為“秘密智庫”的 BMW Designworks,寶馬設計工作室。
幕後推手
提起 BMW Design 寶馬設計,下面這些名字,你或多或少都應該聽到過一兩耳朵:
Fritz Fielder ,弗裡茨.菲德勒,他筆下的 BMW 303 ,所第一款采用雙腎格柵設計寶馬車型;
Wilhelm Hofmeister,威廉·霍夫邁斯特,寶馬車型經典設計“霍氏彎角”的締造者;
Chris Bangle,克裡斯·班戈,他就不用多說,顛覆傳統寶馬的鬼才設計師,班戈屁股(Bangle-butt)創始人。我這代人的寶馬記憶裡,都有他的影子;
Adrian van Hooydonk,霍伊頓克,現任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偽·鼻孔愛好者。
Chuck Pelly,查克·佩利,Designworks 創始人,世界知名座椅、汽車和交通設計師。等等,這位大哥是誰?從抬頭看,他可能都沒有寶馬編制。
事實上,Chuck Pelly 在寶馬的身份,相當特殊:不是員工,勝似員工。
1972 年,Chuck Pelly 與其他兩名設計師,在馬裡佈峽谷創立全球創意咨詢設計公司 Designworks USA 。2015 年,公司更名為 Designworks,作為一傢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公司,Chuck Pelly 早期隻服務兩個客戶:海斯特和奧的斯電梯。
1986 年,在工業設計領域闖出一定名氣的 Designworks 接到寶馬 8 系(E31)設計汽車座椅概念的單子,Chuck Pelly 先生命運的齒輪,由此刻正式開始轉動。
BMW 8 Series(E31)
給寶馬畫完座椅後,賺一大筆錢的 Designworks 整體搬遷到距離前沿藝術一線更近的紐伯裡公園,並開始接到諾基亞、康柏、西門子、阿迪達斯等大公司的設計訂單。
1991 年,財大氣粗的寶馬一擲千金,收購 Designworks 大部分股份。1993 年, Designworks 以寶馬子公司的身份開啟寶馬 3 系 (E46) 的外觀設計項目。
兩年後,寶馬完成對 Designworks 的全資收購,同一年, Designworks 邀請到知名藝術傢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工作室裡,繪制一臺寶馬藝術車——BMW 850 CSi。
很快,Designworks 就因其不受寶馬內部條條框框限制的外部自由視角,在創新車型的設計開發過程中,被委以重用,比如知名的寶馬 Z4,SUV 車系 X1、X3、X5 ;電動車系 i3、i8 概念車;跑車 M8 ,都有 Designworks 團隊深度參與的痕跡。
不過,Designworks 最“離經叛道”的作品,當屬 GINA 概念車( Geomtry and Functions In“N”Adaptions,幾何學功能運用的 N 種變體)。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請出全世界寶馬粉絲的老朋友克裡斯·班戈,AKA 性感數學傢·火焰燃燒表面· 詭異屁股擁躉。
2008 年,職業生涯進入倒計時階段的克裡斯·班戈,為寶馬集團留下最後一份禮物: GINA 。
這是一臺直到今天,技術都無法支持量產的真·概念車,車身沒有鋼材、鋁材、碳纖維,取而代之的是無縫光滑的纖維佈料。柔性的表皮佈料讓車身可以隨內部彈性骨架的走向無限伸展,設計師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汽車形狀,直到成為腦海中的理想型。
GINA 概念車深刻展現克裡斯·班戈眼中未來汽車的精神氣質:柔軟,但堅韌。
柔性表皮+彈性骨架的組合,不僅啟發當時 Z4 的設計語言,還回答一個探索性問題:是否有可能在不使用金屬沖壓工藝的情況下制造汽車?
第一代Z4(E85)
答案是肯定的。
遺憾的是, GINA 概念車完成後,克裡斯·班戈就離開寶馬,GINA 精神自然而然地傳承到最能跟克裡斯·班戈產生共鳴的集團子公司 Designworks 身上。
這種精神,讓 Designworks 在 BMW i 電動品牌的設計理念中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到今天都還記得, 2011 年,第一次看到湯姆·克魯斯在電影《碟中諜4》中,駕駛著寶馬 Vision Efficient Dynamics 概念車在街頭狂飆時,自己內心的震顫。
當然,更讓我震驚的是,兩年後的法蘭克福車展,寶馬真把大熒幕上的概念車,給量產。
通向世界的天線
像寶馬in-house 設計部門那樣,畫出一臺臺新車,其實隻是 Designworks 的一部分工作,或者說小部分工作。 Designworks 的絕大部分工作重心,是以創新咨詢機構的身份,汲取非汽車行業外部合作夥伴的養分,為寶馬集團開辟新的設計視野,形成對高端出行、品牌差異化以及大公司創新的新理解。
簡單來說, Designworks 是寶馬集團的千裡眼和順風耳,也是寶馬集團通向世界的天線。
所以,你會看到,Designworks 服務的客戶,非常多元:巴西航空、維珍航空、長榮航空、惠普、星巴克、可口可樂、柯尼卡美能達、約翰·迪爾反鏟挖掘機、巴伐利亞遊艇、IONITY充電站、方太廚具、中車集團、以及雅迪。涵蓋座椅傢具、飛機、地下鐵路、自行車、船隻、體育用品、空中出租車(eVTOL)、農林業機械、超級高鐵等多個行業。
一個最經常被拿出來展現 Designworks 反哺寶馬集團的案例,來自全球航空業。
我們知道,航空公司的的頭等艙或商務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空間,它的功能是在較長時間內,盡可能地為乘客提供極致豐富且舒適的體驗:睡覺,吃飯,閱讀,娛樂,工作。設計頭等艙座椅,是一項復雜的大工程,是人體工程、娛樂、交互、甚至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應用。
在為不同航空公司設計頭等艙娛樂系統過程中,Designworks 學到不少服務高凈值人群的獨傢竅門,並將部分經驗,應用到 7 系的第二排娛樂系統上:尺寸巨大的屏幕、更高的屏幕分辨率、更有沉浸感的立體聲音響等。
雖然當今在中國,一臺車上有冰箱、沙發、大彩電一點也不稀奇,隻能算標配。但在歐洲,有這三項配置的車,還是挺高級的。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 Designworks 在中國紮根後,為寶馬提供的“神秘東方意見”。
比如,聽取大量中國用戶意見,通過添加“雙眸”這一細節,讓車內的 BMW 智能個人助理形象更具象化,加深與車內成員的交互溝通深度。
在我看來,目前車內交互情感具象化最成功的是蔚來 NOMI,它厲害的點在於,將虛無縹緲的情感,落到一個物理實體上。
其次就是寶馬這個根據用戶指令,有不同大小和亮度的發光球體,之前的它,的確沒什麼親近感,隻有科技感。如今加上眼睛,算是在親和與科技之間,取得平衡。
其它案例,還包括將中國傳統工藝,比如宋錦、漳絨、大漆,與前瞻材料結合後,融入寶馬量產車內;為位於純電轎車 i5 C 柱上的數字“5”,提供全球獨一份的藍色背光。
寫在最後
第一次聽到 BMW Designworks ,會很想當然地將它認作為寶馬的設計部門。
第一次接觸 BMW Designworks ,會把它當成是寶馬集團的“副業”,沒指望爭多少氣,掙太多錢,主要是給公司的功勛元老、前朝舊臣們找個去處。
這兩種“預設認知”,都是把寶馬想簡單後,產生的誤解。其實,Designworks 的意義和功能,寶馬一直都想得很清楚:一個遠離日常公司流程和運作嚴峻考驗的子公司,一個讓設計創意能夠萌芽並茁壯發展的創新平臺。
它們都對。
不過,我更願意把 Designworks 理解為替寶馬“抬頭仰望月亮的人”。畢竟,懂得仰望月亮的人,撿起地上的六便士來,也不會含糊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