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0年前的2013年,彼時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才剛剛起步,當時的新能源車企海投被人們貼上騙補的標簽。而在全球范圍內,特斯拉真正意義上的首款量產車型ModelS也才投產不久,特斯拉的名氣也遠未達到如今這般地步。不過在短短十年間,情況可以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不入流的電動汽車一躍成為如今的香餑餑,新能源汽車行業相比傳統燃油車更是一躍成為朝陽行業。
新能源汽車在當今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除本身的技術不斷進步外,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發揮重要作用。為鼓勵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給予相當大力度的補貼。相對於補貼,直接禁止銷售燃油車更是一劑政策猛藥,也是一把懸在傳統車企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歐盟此前便頒佈史上最強力度禁燃令,宣佈將在2035年正式在歐盟內部禁售燃油車。不過這一提案似乎還未正式通過就要“胎死腹中”。
歐盟2035禁燃令遭大改
今年2月14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歷史性的決議,決定2035年完全停售新的燃油轎車和小貨車。而擬議的歐7(Euro7)排放標準將對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污染物進行更嚴格的排放限制。雖然此前歐盟曾多次放話,將從2035年起禁止燃油車的銷售,不過該決議在歐盟內部還是引發諸多抗議。
這其中,此前一直沒有明確反對該議案的老牌汽車強國終於不裝,直接實名反對禁燃令。
德國數字和交通基礎設施國務秘書邁克爾·特奧雷爾(Michael Theurer)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盟部長會議上說:“我們相信電動車現在是發展的方向,但我們需要更多樣的方法。合成燃料(eFuels)技術和生物燃料技術也是我們需要的。”他同時威脅歐盟稱,除非歐盟委員會同意使用合成燃料,否則德國將不會通過該決議。雖然相關決議已經在歐洲議會獲得通過,但是這一決議還需要獲得歐洲理事會的批準方才正式生效。
在德國等七國的反對下,歐盟不得不繼續就相關問題展開談判。在歐盟方面經過妥協和讓步後,歐盟和德國政府官員表示,雙方已經就未來使用內燃機的問題達成協議。歐盟氣候政策負責人弗朗斯·蒂默曼斯在推特上表示:“我們已經與德國就未來汽車使用合成燃料一事達成協議。”
德國交通部長沃爾克·維辛也表示:“2035年後,如果內燃機汽車隻使用完全碳中和燃料,它們仍然可以註冊。”
在經過談判後,歐盟內部最終達成新的協議。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28日,歐盟成員國最終達成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協議,批準從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車。新協議不再完全要求2035年禁售燃油車,而僅僅是禁售非零排放的車輛,那些采用合成燃料(e-fuels)的車型,依舊能夠在2035年後繼續銷售。
何為合成燃料?
“e-fuel”算是一個新的合成詞,其中字母"e"代表“可再生電力electro","fuel"是英文"燃料"的意思,其中文往往翻譯為合成燃料或電子燃料。
根據相關介紹,合成燃料與一般的化石燃料不同,其並不是從石油中提取,合成燃料的生產基於氫氣的提取。通過將水分解成氫和氧成分的電解過程來實現。氫氣與從空氣中提取的二氧化碳結合並轉化為能量液體。在催化劑和高壓的幫助下,氫氣與二氧化碳結合。由於電力用於生產電子燃料,該過程被稱為電力到液體的過程:即電力被轉化為易於儲存和運輸的合成液體。
在經過燃油廠的加工後,合成燃料可以被轉化成電子汽油、電子甲烷、電子甲醇、電子煤油等多種類型,可以滿足不同交通工具的需要並完全替代傳統燃料。此外,合成燃料還可以與傳統燃料以任何比例混合。可以繼續使用現有的物流網絡,無論是加油站、燃油運輸車亦或是油庫,都能夠接近完美兼容。
根據生產合成燃料的廠傢的說法,合成燃料在生產和使用的全過程中保持碳中和,即使用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生產時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保持一致,因此並不會帶來額外的碳排放污染,這也是為何最終歐盟能夠允許使用該燃料的燃油車在2035年繼續銷售的原因。
歐盟為何改協議?
從表面上看,歐盟修改協議主要是由於德、意等汽車大國的反對,而這背後的原因,則是假若歐盟真在2035年“一刀切”禁止所有燃油車銷售,則會對歐盟內部乃至其他國傢的傳統車企造成巨大影響。
一方面,對當前依舊以燃油車為主的各大傳統車企來說,要想在2035年全面轉向電氣化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歐洲最大車企大眾集團曾表示,該公司決定將其五年支出計劃提高到1800億歐元,其中大約有70%(1260億歐元)將會被大眾投入到電動汽車以及軟件領域。這一數字對任何一傢公司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此前,同為歐洲最大車企之一的Stellantis集團也曾對禁燃令的推行表達過擔憂。該集團CEO Carlos Tavares(唐唯實)表示,在歐洲各地禁止燃油車的舉動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和環境影響。他認為,2035年禁售燃油車並迫使汽車制造商轉向純電動汽車這一做法,並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方法,對於燃油車一刀切的做法也不利於車企的發展。在他看來,電氣化是政治傢做出的選擇,而並不是行業出於技術考慮所做出的。
另一種對禁燃令的不滿來自於對歐洲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數量不足的擔憂。雖然歐洲各國都在努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但是充電基礎設施的缺乏會讓電動車的用車變得更加困難。根據安永和歐洲電力行業聯盟(Eurelectric)2022年聯合發佈的報告,2022年歐洲地區共有330萬輛上路行駛的電動汽車,而到2035年,需要900萬個公共充電樁和5600萬個傢用充電樁才能滿足需求,這意味著到2030年,歐洲每年需要安裝50萬個公用充電樁,之後每年需要100萬個,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目前看起來有著不小的難度。
寫在最後
從當下看,德國等國傢似乎是在與歐盟的博弈中取得階段性勝利,依舊保住部分燃油車在2035年的生產資格。而保時捷、奧迪等德國車企,也早已開展合成燃料的研發和生產。
不過需要明白的是,合成燃料的生產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由於需要大量清潔電能和淡水,因此其生產成本目前依舊非常昂貴,假若屆時無法將成本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的話,其合成燃料這一路線恐怕依舊難以走下去。
另一方面,電氣化如今已成為全球大勢所趨。正如瑞典能源部長Ebba Busch周二時所說的那樣:“電動化毫無疑問是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全力投入電動化能讓瑞典盡早實現競爭優勢,而德國雖然爭取到過渡期,但未來或許將用更多時間來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