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小夥不帶手機134天遊中國:探索數字網絡對人的影響


90後山西太原小夥楊淏在英國讀博期間,進行一項特別的實驗:不帶手機和電子網絡設備,進行134天的旅行。他從太原出發,走過中國24個省市,體驗沒有數字化生活的挑戰。

楊淏曾專業學習中國書畫,目前在英國攻讀當代藝術博士學位,研究數字平臺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他發現手機和互聯網分散人的註意力,因此決定進行這次實驗,探索數字網絡對人的影響。

在旅行中,楊淏遇到支付、交通、住宿、信息獲取等種種困難,但他通過與人溝通,克服這些問題。他發現,沒有手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更高,也更真實。他用手寫信件的方式與朋友和傢人保持聯系,體驗傳統溝通方式的魅力。

楊淏在旅途中讀40多本書,寫下22萬字的散文,記錄所聞所見。他認為這是一次絕對專註的人生體驗,讓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註意力更集中,工作更高效。

回到太原後,楊淏計劃將自己的旅行散文結集出版,影像資料制作成紀錄片,並進行藝術創作展覽。這次旅行讓他意識到,雖然完全脫離手機和數字化生活是不可能的,但這樣的體驗讓他有新的認識和收獲。


相關推薦

2023-05-06

“五一”期間,小胡(化名)陪朋友在杭州“特種兵式旅遊”,一天遊覽西湖湖濱、斷橋、太子灣、西溪濕地、六和塔、奧體中心等景點,日行三萬步,結果第二天起來腿腳不靈,住進醫院。“這是由於長時間步行造成的膝關節

2024-04-18

。俄羅斯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破壞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而中國方面則試圖利用社會兩極分化,削弱人們對美國民主制度的信心。此外,人們擔心復雜的人工智能深度偽造視頻會成功操縱選民,但這一擔心尚未得到證實,而較簡單

2023-02-23

“從知識來說,它像一個博士生,學識廣博但還不會活學活用;從情商來說,它像一個油滑的中年人,說什麼都滴水不漏,絕不得罪用戶。但是,它實際上真正的能力像一個小孩子,需要進行問題和答案的訓練來學習技能。再聰

2024-04-18

支研究團隊的平均年齡隻有20多歲,大多為在讀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經常光顧知乎、豆瓣、小紅書等平臺,當然也少不“弱智吧”。當他們決定“手搓”一個高質量的中文指令微調數據集時,“弱智吧”相關語料自然地成為他

2023-02-13

人們該不該用?該怎麼用?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閆志明認為,對於文學、新聞、學術研究來說,在寫作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形成文本隻是最後一個步驟。例如,對科研工作者來說,首先需要發現有

2022-06-28

蘭舉行的第24屆歐洲內分泌學大會期間發表。甲狀腺功能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和發育至關重要。通過不斷向血液中釋放穩定數量的甲狀腺激素,它有助於調節眾多身體功能。當身體在特定情況下需要更多能量時,例如在生長

2022-10-04

揭示所有現存人類與已滅絕原始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為探索是什麼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奠定基礎。↑帕博的研究為探索是什麼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奠定基礎現年67歲的帕博為瑞典人,現任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

2023-03-01

包括由風險投資支持的社交網絡瀏覽器Flock,早期的智能手機遊戲制造商Tapulous,即Tap Tap Revenge的制造商。後者使他在被收購後進入迪士尼,成為手機遊戲組的負責人,該組推出的產品包括"我的水在哪裡"系列和一些"

2024-05-05

卡用支付寶消費的增幅也成為一大亮點。支付便捷,一部手機暢享多種旅行服務隨著支付服務的優化,入境賓客在華旅行時支付,不論是用銀行卡、移動支付、現金,都越來越便捷。移動支付方面,入境賓客可使用由支付寶首個

2022-10-07

影響。"如果一切順利,年輕的成年人會選擇進入社會網絡,開始建立友誼和浪漫關系,並找到他們的職業定位,"主要作者美因茨·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的佈勒博士說。"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外部壓力和環境變

2023-03-22

卷土重來。3月21日,被譽為南航“隨心飛”類產品的“暢遊中國”正式開售,自2020年起,多傢航空公司曾推出類似產品以緩解現金流壓力,而進入2023年以後,此類產品的數量明顯減少。在如今民航業整體復蘇之時,南航“隨心

2023-02-27

康風險或為改善社區層面的健康狀況提供信息。"社交網絡對健康結果很重要,"大學醫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內科住院醫師、該研究的主要作者Tabitha Lobo說。"改善社會網絡的機制可以通過青年導師計劃、實習或基於學

2022-06-30

的參與者報告稱每周有一次或兩次感到疲憊。之後,這個數字下降到39%。那些報告情緒低落的人也從22%下降到17%。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變化是否是持久的,但結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這表明減少車輛的低頻噪音可能對人們的健康有

2024-02-23

羅裡達大西洋大學施密特醫學院的醫生們對這一假設進行探索,並在這場娛樂業、食品業和公共政策與患者需求不一致的鬥爭中為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重要的見解。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雜志》的一篇評論文章中。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