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稱“友商(問界)的AEB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這一炸裂的觀點瞬間引發網絡的關註。隨後,餘承東在朋友圈就何小鵬的AEB論調進行反擊:趕緊體驗吧,連AEB是什麼,居然有車企的一把手還根本沒有搞懂呢。
問界和小鵬在智能駕駛領域都處於第一梯隊,這次掐架吸引大批吃瓜群眾。那麼餘承東和何小鵬爭論的AEB到底是啥?我們今天來說道說道。
第一次看這個視頻的時候,真的是捏一把汗,直到車快剎停才看到有個老人,隨著阿維塔11自動避障、極限救車的案例越來越多。
1、何小鵬:問界講AEB 99%都是假的
近日,在接受“42號車庫”獨傢對話時,何小鵬放出很多猛料,並對友商問界的技術進行一番頗為犀利的點評。
問界新M7上市後徹底破圈,大定量超8萬臺,餘承東宣傳的AEB主動安全更是成為很多人購買的主要成因,要知道能以90km/h剎停,目前隻此一傢,不過在何小鵬看來,這實際上就是在造假。
他在回答時表示:第一,大部分人可能從來沒有碰過 AEB;第二,友商講AEB,我認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傳都不是公司官方發佈的,全是來自小視頻。
同時其補充說:我們的人也去問,它的AEB根本不能開,路上誤剎車的情況太多。
在回答“它的宣傳效果大於它的實際使用效果?”時,何小鵬表示:
目前行業裡談AEB,主要說的是縱向AEB;它在觸發時,大部分情況下的速度應該是在60公裡每小時以內,如果速度過高,一旦誤剎車,對用戶來說將會是巨大的驚嚇,這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何小鵬補充道:我覺得把客戶當小白鼠是不對的,有一些企業敢於這樣做,但也會有反噬,我在汽車行業裡幹幾年,是不太願意這樣的,但是我們一定會把AEB幹得更好。
2、餘承東反駁:車企一把手不懂AEB
此觀點引起華為智選車董事長餘承東的關註,畢竟對方都指名道姓地表示在造假,於是餘承東在朋友圈進行反駁,稱“車企一把手不懂AEB”。
這還不算,餘承東在自己的這條朋友圈的評論區繼續寫道:
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搞懂AEB為何物,跟有人說智能駕駛就是扯淡/忽悠,幾乎如出一轍!
對行業技術發展與未來發展,缺乏基本認知!
有的車企,整天忙著做智能駕駛,AEB主動安全測試結果非常差,一問才知道他們連AEB基本功能居然都沒有做,這讓我十分吃驚!要麼讓手下忽悠,要麼對汽車行業的發展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餘承東的這番回應無疑火藥味十足,不過結合何小鵬之前的言論看,確實也該站出來說道說道,畢竟理辨越明。
3、AEB到底是個啥?
那麼AEB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公開資料顯示,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就是汽車自動緊急制動系統。通過雷達檢測與前方車輛或障礙物的距離,並通過電子控制單元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的距離和速度判斷是否有碰撞的危險,向駕駛員發出警報,最大限度地進行自動緊急剎車或使車輛減速,從而降低與前方車輛或行人發生碰撞的概率,避免事故發生。
簡單來說,就是主動幫你踩剎車,避免撞人或撞到其他物品。
作為主動安全功能之一,AEB越來越成為很多新車的標配,目前行業比較先進的AEB成績是60km/h。也就是以60km/h速度行駛時,檢測到前方有靜止物體時,AEB能主動讓汽車在撞上物體前剎停。
餘承東宣傳自傢華為ADS 2.0高階智駕的AEB主動安全可達90km/h剎停,這個成績是“遙遙領先”的,可以有效避免絕大多數因註意力不集中和路況復雜造成的交通事故。
4、用一次就回本!華為AEB成功避免撞老人
華為ADS 2.0高階智駕也確實有相關案例,不是問界M7,而是另一款阿維塔11。
近日,阿維塔CEO譚本宏分享一起非常驚險的案例。車主駕駛一臺阿維塔11行駛在國道上,由於車輛稀少,所以速度並不慢,而路上光線並不好。
突然間,這臺阿維塔11突然開始制動,並發出咚咚的提示音,直到剎停,駕駛員才發現一個身著黑色衣物的老人想要橫穿馬路,如果不是車輛自動識別並緊急制動,後果不堪設想。
當阿維塔11剎停後,臨近車道則駛來一臺沃爾沃S90,它上面的駕駛員也註意到情況不對,剎車燈處於常亮狀態,隨後老人退到路外,兩車駛離原地。
譚本宏表示:
第一次看這個視頻的時候,真的是捏一把汗,直到車快剎停才看到有個老人,隨著阿維塔11自動避障、極限救車的案例越來越多。
其實有很多感慨,一方面,更加堅定我們做智能駕駛的決心,幫助大傢在看不見、來不及的極限狀況下踩一腳剎車、帶一把方向,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我還是想提醒大傢,現在的智能駕駛還隻是輔助,並不是真正的自動駕駛,無論何時都要集中註意力,做好接管的準備。
5、尾聲
由此來看,AEB功能在安全駕駛方面確實非常實用,甚至可以說“用一次就回本。”畢竟真的成功避免撞人的話,挽救的損失可能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
雖然兩人對AEB的理解存在分歧,但不能否認的是,AEB已經是未來智能駕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次餘承東和何小鵬“隔空互掐”,其實是近幾年汽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一個縮影,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的研發上,誰拿出真正的好產品才能在殘酷競爭下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