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作者:任雪蕓,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
邁入30歲之後,李欣和朋友之間談論的日常話題幾乎都與年齡有關,其中關於醫美的討論尤為熱烈。
過去一年,在她和朋友的微信群裡,時常會出現互相分享的醫美項目折扣,甚至朋友們還會一同約著去到上海、北京,甚至韓國一些更大的醫院嘗試新醫美項目。
李欣的圈子裡,從未接觸過醫美的年輕人已然是另類群體。而李欣和朋友並非個例,從過去對醫美的諱莫如深到當下的互相分享,醫美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德勤及艾爾建《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預測,預計2024年整體醫美市場增速可達10%左右,2024年—2027年預計市場將保持10%—15%的年復合增長。
在“顏值經濟”驅動下,醫美打著“抗老”的旗號,並通過團購等方式,以更親民的價格俘獲普通打工人的關註和錢包。
“快餐化”的輕醫美,刮起“9.9”低價風
“隻要10分鐘就能做醫美”,李欣今年已經做5次光子嫩膚項目,並且都安排在工作日的午休階段。
卸妝洗臉、拍片、診查、拍圖、操作、洗臉、冰敷,一位美容機構醫師告訴Tech星球,以光子嫩膚項目為例,整個流程走下來,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
類似於光子嫩膚項目,目前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醫美項目還有超聲刀、熱瑪吉、皮秒祛斑、水光針、玻尿酸、瘦臉針、美白針等。
上述美容機構醫師稱,相比整容手術,這些項目被統稱為輕醫美,指的是通過非手術、微創或無創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美容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美容護膚,輕醫美項目往往能夠帶來更即時的反饋。李欣回顧自己第一次打水光針的體驗,“能感覺到皮膚瞬間變得透亮。”
憑借其效果好、低風險、低痛苦和恢復更快的特點,輕醫美受到消費者們的青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2023年我國輕醫美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464億元,增速為21.04%。
與之而來的是,輕醫美項目愈發快餐化。李欣告訴Tech星球,快餐化的體現除項目時長以外,更重要的是價格低。
相比整容手術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花費,這類項目單次價格在百元至萬元之間不等。
“以基礎型的水光來看,單次價格在500元左右,如果能夠找到團購價格會更低”,李欣稱。
另一位醫美愛好者王楠告訴Tech星球,相比幾千元的貴婦面霜,百元級別的輕醫美項目更具性價比。
在各大電商平臺搜索,同樣能發現,相比前幾年,這些聲稱能為消費者煥發“美貌”的輕醫美項目價格還在下降。
在淘寶上,具有快速提亮功效的“嗨體水光針”僅售299元。打開大眾點評搜索北京的醫美服務發現,以水光針為例,200至1000元是主流價格帶。
而光子嫩膚、玻尿酸填充等項目,價格在百元至千元不等。至於更高端的抗衰天花板超聲炮項目,有的機構給出的拼團價低至千元。
王楠告訴Tech星球,她在同一個美容機構做的超聲炮項目,價格相比去年降低一半還多,“現在經常搞促銷和團購,每年的價格都在比去年更低。”
對此,上述美容機構醫師也稱,最近幾年,雖然機構的客流量起來,但因為低價團購促銷,客單價也在逐步下滑。
她以玻尿酸中的“愛馬仕”的喬雅登雅致為例,拿貨價格一支就在2400元左右,但有一些機構為引流,定價甚至不到2000元,“算上房租、人力、器材成本,一定虧錢。”
但她同時表示,由於輕醫美項目同質化嚴重,現在不做低價團購就無法拉到客流。
如此一來,大多數美容機構都陷入客流和利潤取舍的兩難境地。
低價團購背後:貨不對版、被要求補差價
在醫美項目上,王楠每年的平均花費達到三萬元,“我踩坑最多的項目是超聲炮。”
“有一次圖便宜買個999元的超聲炮團購,但到現場機構人員會攔著不讓驗真假”,據王楠介紹,正品超聲炮開機會有一個移動二維碼,在做項目之前必須要掃碼驗真偽。
王楠告訴Tech星球,就算機器能夠驗證,在能量、醫生資質、治療頭上也能作出文章。
以治療頭為例,一位連鎖美容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當下一些做超聲炮低價團購的機構會使用廢棄的超聲炮治療頭。但實際上,作為超聲炮項目中的核心儀器,治療頭在達到使用發數上限後,必須進行報廢回收。
因此,上述工作人員表示,“999元,甚至1999元的超聲炮團購一定都是用來引流的產品,一定需要加錢或者是假貨。”
一位醫美消費者告訴Tech星球,曾在團購平臺購買價格為199元的水光針,但到機構後,銷售人員要求補300元差價,“理由是我買的量不夠打一次。”
門檻降到百元的輕醫美項目,引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因此動心,但現實中,如同王楠的遭遇一般,低價輕醫美背後,隱藏的是一個個難以辨別的陷阱。
設備儀器難辨真偽,但即便設備保真,卻也不一定能夠保證效果。
據相關從業人員透露,部分醫美機構因為產品價格內卷,為降低成本會偷工減料,比如填充玻尿酸項目中,擅自減量。
與此同時,在設備驗真和產品用量足夠的前提下,醫師的技術也是消費者容易踩中的雷區。
王楠曾做過一次失敗的超聲炮項目,“面部出現小面積的凹點,甚至有有皮肉分離的感覺。”
上述業內人士稱,當下醫美機構,尤其是民營機構的醫生資質良莠不齊,“很多都是經驗不足的年輕醫生,和一些被過度包裝的所謂專傢。”
此外,他還提到,醫美技術和項目更新迭代速度快,盡管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需要不斷的摸索和學習,一旦跟不上項目推陳出新的節奏,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失敗案例的出現。
王楠告訴Tech星球,在她看來,盡管當下醫美越來越普遍,但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醫美項目、機構和醫生就像一場賭博,賭贏就會變得更美,但賭輸就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進行修復。
千億市場,誰才是背後的贏傢?
來自胡潤研究院的數據指出,中國醫美機構的凈利潤率僅為1%~10%。
此前國內老牌醫療美容機構集團伊美爾,在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時,向外界披露一個殘酷的現實:伊美爾沒能解決盈利問題,其2018-2020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億元、-1.18億元、0.083億元。
而且,其2020年800多萬的凈利潤並非來自於業務本身,而是資產的出售。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Tech星球,醫美產業鏈主要被分為上中下遊,上遊為醫療美容耗材的生產商和器械設備的制造商,中遊則是醫療美容機構,包括公立醫院的整形外科、皮膚科和非公立醫療美容機構,下遊則是線上和線下的各類醫美獲客平臺。
輕醫美上遊產業鏈中的參與者們,因掌握產品的定價權,在當下內卷的市場依舊保持著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僅光電醫美上遊產業鏈,從2021年至今,就有芙邁蕾、南京佰福、雅光醫療、京渝激光、威脈醫療等超30傢企業獲得融資。
奇致激光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別達到55.5%、57.8%、55.6%和59.9%。
而盤踞在醫美機構下遊的平臺,也在激烈的營銷競爭中找到生存空間。
民生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醫美機構的成本結構中,獲客營銷占比達到30%~35%,單次獲客成本甚至可達千元,在所有成本中占比最高。
當下互聯網線上平臺已經是輕醫美的重點獲客渠道。根據美團麗人醫美業務部負責人李曉輝介紹,在需求側,從去年4月到今年4月,美團醫美已累計有六千多萬訪問人數,以及六個多億的訪問人次。
消費者獲取信息渠道的轉移,讓美容機構在互聯網平臺付出更多的營銷成本。
上述連鎖美容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Tech星球,其所在的機構,美團、天貓、視頻號、抖音、新氧,甚至百度搜索,都會做相應的投放,通過低價團引流。
與此同時,隨著醫美機構數量的增多,價格戰指向的低價團購策略,進一步壓縮醫美機構的利潤空間。“低價引流再加上平臺抽成,不是不賺錢,而是虧本”,上述工作人員稱。
如今,醫美機構在上下遊的夾縫中,試圖找到利潤空間,但價格戰的廝殺讓行業已經陷入白熱化競爭,消費者因此容易掉入輕醫美項目的陷阱。
在如此惡性競爭之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遠離醫美。王楠告訴Tech星球,其實沒有什麼必須要做的項目,跳出“初老焦慮”,擔心被坑騙的煩惱也就隨之消失。
(備註:文中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