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原理解讀激光雷達安全性:對人眼安全嗎?


激光雷達(LiDAR)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傳感器,其三維環境重建能力為車輛提供豐富而精確的環境信息,主動發光,不受黑夜光照條件影響的特性,有效地補充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不足,使得智能駕駛系統更加安全和可靠。激光雷達已經逐漸成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必備配置,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汽車智能駕駛系統的硬件中。

1.你可能會問,激光雷達安全嗎?

然而,隨著激光雷達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也開始對其是否安全產生一絲擔憂。當我們提到“激光”這個詞時,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科幻電影中的高科技武器。而將“激光”與“雷達”結合在一起而形成“激光雷達”時,其產生的激光線束,會不會對我們的眼睛造成傷害呢?

2.國際標準如何定義激光產品

首先,我們來看下權威的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 60825-1:2014),對激光產品是如何定義的?激光器的危險等級被劃分為四類:Class 1激光器無害,Class 4激光器具有高危險性,Class 2和3激光器分別具有低和中度危險性。車載激光雷達屬於Class 1激光產品,其功率和輻射強度遠低於對人體眼睛造成傷害的閾值。因此,在正常使用條件下,車載激光雷達不會對人眼構成威脅。或者說市面上能量產的車載激光雷達產品,都需要滿足Class 1級別標準。“Class 1”就像是一張激光雷達的“身份證”,有這張“身份證”,車載激光雷達才能算合格產品。


3.技術原理解讀激光雷達安全性

再者,從技術原理來看下這個問題。人眼是否受到傷害,主要取決於激光發出的能量密度是否超過人眼可接受的閾值。

能量密度:看的是“單脈沖的瞬時照射能量”和“持續長時間照射後的單位面積內的平均累積能量”。首先,單脈沖的瞬時能量,可以通過嚴格控制激光雷達的發射功率來保障,限制其不超出標準要求閾值;其次,當前市面上主流的車載激光雷達,都是掃描式雷達,以線掃雷達舉例,每次發射一條激光線束,覆蓋其中某一個位置,借助於轉鏡的轉動,把激光束從左掃到右,從而覆蓋一個120°的完整畫幅,可以參考下圖所示,這確保激光雷達不會一直“盯”著你的眼睛照射,單位面積內的累積能量同樣限定在閾值以內。



非掃描式(上) vs 掃描式激光雷達(下)示意圖

再來看下人眼的生理構造,人眼主要包含角膜,晶狀體和視網膜組成。當激光束進入人眼後,不同波長表現會有些許不同。市面上當前主流車載激光雷達主要在905nm波長的近紅外光波段,少數激光雷達為1550nm的遠紅外光。當905nm的激光束進入人眼後,會被角膜和晶狀體吸收大部分能量,小部分透射到視網膜上,而1550nm的激光束,幾乎會被角膜和晶狀體全部吸收,極少會到視網膜上,所以網上就有1550nm激光雷達比905nm更安全的說法。


但實際上,基於上文描述,激光雷達的能量隻要控制在人眼可接受的閾值內都是安全的,不存在誰比誰更安全的說法。誠然1550nm比905nm在人眼安全的功率上限更高些,但如果1550nm的激光器的能量超過法規限制范圍,那麼它同樣會損傷人眼的角膜和晶狀體。同理,905nm如果能量超,也會傷害視網膜。

4.還有疑慮?再看看實驗結果怎麼說

最後,再從國際標準測試下的數據來量化看下這個問題,如下測試實驗裝置中,接收孔徑模擬人眼瞳孔,正常情況下,瞳孔直徑為2.5~4mm,遇到強光會收縮,暗室環境瞳孔會放大到5~7mm,本測試采用7mm孔徑模擬瞳孔張開能達到的極限場景(即最大通光量),測試距離也是采取最嚴苛的100mm~1m的距離范圍內進行全量測試,隨著距離的增加,激光束能量會快速衰減。100mm是人眼能聚焦的最短距離,再近就無法在視網膜成像。


基於如上苛刻的測試場景評估,激光束進入人眼的效率隻有1%左右,再被眼球中的水大量吸收,到達視網膜的能量,通常隻有人眼損傷閾值的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IEC60825-1標準也同時考慮皮膚安全,經過實驗測算,當前激光雷達的能量才到安全閾值的1%。所以,通過人眼安全Class 1嚴格認證的車載激光雷達產品,對人眼和皮膚都是沒有危害的

5.多激光雷達環境的安全性問題

最後,再探討下多激光雷達環境的安全性問題。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車輛開始采用激光雷達來提高感知能力。有小夥伴開始擔心,滿大街的都是裝激光雷達的車,是否以後門都不敢出,這種多激光雷達環境是否會對人眼安全產生新的影響呢?


目前來看,最惡劣的場景莫過於大路口並排多車等紅綠燈,行人從斑馬線穿過的場景,並排4~5車道已經是非常大的主幹道,激光雷達的數量並不會無限增加,如上圖示意。

分析多激光雷達對人眼的影響,主要從三方面考慮:交疊區距離,匯聚概率,匯聚時長。

1.交疊區距離:

基於幾何原理,多臺激光雷達要形成交疊區,數量越多,交疊區離雷達的距離越遠,從上圖所示,4臺激光雷達光束交疊區最近距離為行人所處位置,分別離4臺激光雷達的距離為(6米,3.5米,3.5米,6米),能量隨距離快速衰減,經過測算,距離到達6米後,到達視網膜的能量快速衰減到人眼損傷閾值的1%以內,路口二排三排的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空間角度上就大幅抵消多激光雷達的能量累積;


2.匯聚概率:

基於上文的原理分析,激光雷達采用的是掃描方式,要讓多臺激光雷達在同一時間匯聚到7mm孔徑的瞳孔上的概率微乎其微,經過測算,這個概率是億分之一的量級;

3.匯聚時長:

即使T1時刻,4臺激光雷達非常湊巧匯聚到一點上,T2時刻,隨著激光雷達轉過一定角度後,光束便無法再匯聚在瞳孔上,從時間角度避免能力累積。


綜上所述,不管單激光雷達,還是多激光雷達,其發射出的激光束在正常使用條件下,不會對人眼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國際標準如IEC 60825-1的制定和執行,以及激光雷達制造商對產品安全的嚴格把控,都為人眼安全提供堅實的保障。激光雷達作為智能駕駛的核心技術,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網上視頻可以看到,裝載激光雷達的高階智能駕駛系統所提供的主動安全AEB制動能力,大幅降低突發的碰撞風險,正在避免一次又一次的交通事故。


相關推薦

2023-11-25

達的車越來越多,會不會非常危險?車載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說來也簡單,作為一種主動測距方式,其通過發射激光束並探測回波信號,獲取目標的位置特征量,進而對周圍環境進行精確重建。目前業內主流的車載激光雷達產品

2023-02-27

發射功率,不僅會為系統功耗及散熱帶來問題,同時也與安全性原則相違背。目前業內主流的激光雷達產品,按發射器的波長來分,主要有905nm和1550nm兩種。像蔚來NT2平臺用的Innovusion Falcon、飛凡R7用的Luminar IRIS,都是采用的1550nm

2023-02-27

發射功率,不僅會為系統功耗及散熱帶來問題,同時也與安全性原則相違背。目前業內主流的激光雷達產品,按發射器的波長來分,主要有905nm和1550nm兩種。像蔚來NT2平臺用的Innovusion Falcon、飛凡R7用的Luminar IRIS,都是采用的1550nm

2024-07-31

機屏幕開車。據悉,手機攝像頭一般都配備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能夠對圖像進行增強、去噪、對比度調整等操作,因此在雨天人眼視線不佳的情況下,手機攝像頭的成像反而比人眼看的更清楚。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這一

2023-02-17

產激光雷達公司的成功,本質上我們並不少見——首先是技術追趕,再以更低的價格、更快速的反應及服務獲得客戶,得到的收入再投入技術追趕甚至超越,形成一個正向循環。2017 年,禾賽推出 40 線激光雷達 Pandar40,售價僅為

2022-10-15

不同主機廠使用的AEB方案不同,表現也不同。此外,隨著激光雷達的逐步裝車,加上部分廠傢的引導性宣傳,逐漸成為新的“爆點”,更是有觀點認為“無激光、不成車”,那麼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在AEB表現時真的就會輕松碾

2022-08-12

作為障礙物的泡沫箱也比較小。AEB未激活?國內某車企的技術工程師推斷稱,最終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應該是LCC輔助駕駛的主動剎車AEB功能出現問題。ABE即自動緊急自動系統,全稱是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ABE能夠使得車輛在行

2022-09-05

輛告知本車目前是否處於自動駕駛狀態,進一步提升行車安全性。▲輔助駕駛指示燈視線從車頭來到車尾,整體來看測試車與概念車的尾部造型相差不多,雙擾流板、高、低位領航剎車燈等設計悉數保留,這些設計也讓整輛車從

2023-04-03

態,強調智能駕駛“基本功”,堅持視覺在線實時感知的技術路線,盡可能減少甚至擺脫對外部數據假設建模,以及昂貴傳感器的依賴。產業鏈深度合作:產業上下遊深度合作,帶來符合市場需求的成本空間內打造出更優質的智

2022-08-23

,僅有Auto X的無人駕駛出租車自稱具備L5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是國內首次面向公眾、開放的、可以在公共開放道路上行駛的全無人駕駛出租車”。“自封”的L4、L5安全嗎?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目前智能汽

2024-05-09

供應商即將倒閉,未來是純視覺智駕的天下。在神經網絡技術引領之下,智駕算法有突破性進展,並且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對感知硬件的依賴有所降低。智駕算法日益成熟,現在是端到端大模型的時代,供應商和車企更傾向用

2024-04-18

此,特斯拉選擇純視覺自動輔助駕駛方案,不知道官方的解讀各位是否認同呢?

2024-08-31

器數據相結合的混合系統,以提高智能駕駛的整體性能和安全性。

2022-08-11

司機高先生不幸身亡。多條人命背後,到底誰應該來為“技術闖禍”負責?一年之內,兩條人命8月10日,小鵬P7發生撞擊事故的地點,是在寧波市通向機場的快速路高架橋上。從疑似涉事車主的微信聊天記錄來看,發生事故時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