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壞手機的激光雷達,會照瞎你嗎?


“電池有輻射,不買電動車。”“電機有輻射,不買電動車。”“換電站有輻射,不買換電的車。”繼“電池輻射”之後,如今,大傢不買電動車的理由又要多一條——激光雷達會有“激光輻射”。前不久,有網友爆料:拍攝蔚來ES7的激光雷達時候,小米12SU的相機傳感器直接被燒出綠線。


無獨有偶,2019年的CES展上,也發生過類似的激光雷達灼傷攝像頭傳感器的案例。

一位工程師在拍攝自動駕駛車時,手上價值1,998美元的索尼相機就被激光雷達灼傷。他隨後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會出現兩個明亮的紫色斑點,並散發出水平和垂直的綠線。


當拍攝的畫面中出現這種綠線,那麼大概率就意味著,激光雷達已經把相機CMOS圖像傳感器給燒壞。而這種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

作為電動車“堆料清單”上必選的智能化配置,激光雷達從2022年開始大規模量產上車。有的車型用一顆激光雷達,有的是兩顆。最極限的像長城的沙龍機甲龍,在前後左右共裝四顆激光雷達。基本上,隻要這些車輛處於啟動狀態,激光雷達就會實時地對周遭行人、車輛和物體進行掃描。

看到這,很可能大傢會有一個疑問:激光雷達會灼傷攝像頭,那它是否會損傷人的眼睛呢?

隻要是激光雷達,就會釋放能量

首先大傢要知道,激光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目前大多數智能手機中都帶有波長為940nm的Vcsel(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模組用於人臉識別。據不完全統計,我們每天進行密碼解鎖、刷臉支付等行為,會進行100次以上的“刷臉”。每次刷臉時都會有近30000束不可見的近紅外激光在臉上照射2秒。

在如今這個時代,激光的照射隻會越加頻繁。

車載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其實說來也簡單。作為一種主動測距方式,激光雷達通過發射激光束並探測回波 信號,獲取目標的位置特征量。激光雷達的基本組成如圖下所示,主要由發射模塊、接收模塊、掃描模塊和控制模塊4個子模塊組成。


激光器發射出的光束,打到地面的樹木、道路、橋梁和建築物等障礙物上,反射的部分光波會被激光雷達的接收器接收。

由於光速為已知量,那麼根據飛行時間原理可以得到從激光雷達到目標點的距離。與此同時,掃描模塊不斷將激光束偏轉至空間不同位置,從而實現對空間目標不同位置的測量獲得三維點雲信息,繼而得以實現對周圍環境的精確重建。


激光雷達最早是用於軍事領域,後來因為自動駕駛的需要在汽車領域開始大規模被應用。隨後,激光雷達逐漸演化多種技術路線,比較常見的就是機械式激光雷達、MEMS微振鏡半固態激光雷達何轉鏡式半固態激光雷達。

無論采用哪種技術路線,目前的激光雷達都需要向外發射激光束,都存在一定風險。“激光雷達內部有發射器,這就代表它有一定能量的輸出。”集度智能駕駛負責人王偉寶向虎嗅表示。

德國萊茵TÜV發佈的《激光產品人眼安全白皮書》中明確提到:“激光安全如果得不到嚴格控制,會給用戶以及帶來很嚴重的安全隱患;與此同時,人臉識別等高頻率、低功率、長時間的激光輻射累積所帶來的潛在危害還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於快速增長的近紅外激光器的應用,由於發射的激光對人眼不可見,用戶對於激光輻射的位置、強度、以及風險並不知情。”

當然,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的表現。

激光產品的波長和功率,決定激光對人體不同組織的傷害。波長決定不同人體組織對激光的吸收特性以及危害的機理,而功率和能量則會決定激光危害的程度。

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 60825-1)依據激光產品的波長、最大輸出激光功率或能量將激光產品分為幾個大的安全等級——1類,1M類,2類,2M類,3R類,3B類,4類。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等級越高,危害程度越高。


目前市面上可量產的車載激光雷達產品,實際上是都需要滿足CLASS 1級別標準。而隻要是滿足該標準,在產品表面或者產品說明中,就一定能找到“黃底、黑字”的特殊標示。

比如,在禾賽AT128混合固態激光雷達的產品手冊中,就展示CLASS 1激光產品的標示。


再比如,Velodyne的機械式激光雷達的產品表面,也貼有“CLASS 1激光產品”的警示標示。

理論上,隻要看到這個“CLASS 1激光產品”的黃色標示,就代表著它對於人眼是沒有危害的。


“CLASS 1”就像是一張激光雷達的“身份證”。有這張“身份證”,激光雷達才能算是合格的產品。那麼,在正常情況下,合格的激光雷達對人眼就是沒有傷害的。

但需要註意的是,滿足“CLASS 1”標準的產品,也並非100%情況下都絕對安全。

根據該標準的描述:“CLASS 1基於現在的醫學知識,被認為是安全的。在產品正常工作的條件下,眼睛都不會受到有危害的光學輻射。或者雖然是產品含有有傷害性的激光,但被放置在相應的密封產品裡, 沒有任何有害的輻射能逃出封閉裝置。”

這意味著,如果激光雷達產品的密封外殼出現損傷,很可能會存在輻射逃出的風險。

安全和性能隻能二選一?

幾乎所有車載激光雷達產品,都需要在性能與安全之間做取舍,在懸崖邊瘋狂試探。

激光雷達的測遠能力是激光雷達性能的一個核心衡量指標,探測距離越遠,越能及早發現前方險情,留出充足的時間給車輛系統做出決策並執行。

但隨著被測物體距離的增加,回波信號的強度會不斷下降。如果為實現更遠的探測,簡單粗暴的增加激光發射功率,不僅會為系統功耗及散熱帶來問題,同時也與安全性原則相違背。

目前業內主流的激光雷達產品,按發射器的波長來分,主要有905nm和1550nm兩種。

像蔚來NT2平臺用的Innovusion Falcon、飛凡R7用的Luminar IRIS,都是采用的1550nm激光器。而理想汽車L系、集度ROBO-1、路特斯ELETRE,用的都是禾賽AT128,905nm波長。

對於905nm和1550nm這兩種波長誰更安全,業內曾有過激烈的討論。

在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中,給出一個叫最大允許曝光量 (MPE) 的計算值,也叫安全閾值——它是指的,在給定波長和給定持續時間內,不造成生物損傷的情況下,每單位面積所允許的最大激光能量。而MPE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橫軸代表不同波長的光,縱軸是人眼的MPE值,不同顏色的線代表不同脈寬的激光器。


各種脈沖持續時間下,905nm與1550nm的最大允許曝光 (MPE)

在曲線圖中,1550nm激光器的MPE值,比905nm激光器的MPE更高——這意味著,使用1550nm激光源的激光雷達系統可以使用更多功率。理論上,1550nm的安全功率上限確實比905nm高。

“1550nm激光擁有比 905nm更好的人眼安全性。”蔚來相關負責人向虎嗅表示,通常人眼可見光波長范圍為380nm-760nm。遠超人眼識別范圍的1550nm激光無法在人眼視網膜上聚焦成點,且在通過眼球過程中大部分都會被水吸收,因此幾乎不會對人眼造成危害;而905nm激光則更接近可見光波長,容易在人眼視網膜上聚焦成點。為保護人眼安全,通常905nm的激光雷達的光功率上限較低。

“具有更好人眼安全性的1550nm激光雷達可允許輸出更高功率,實現更遠探測距離。”


不過,以此來判定一種技術路線比另一種路線更安全,可能有失偏頗。

在動力電池技術上,其實也有著類似的邏輯存在。比如,理論數據都認為磷酸鐵鋰電池的熱穩定性比三元鋰電池高。但從自燃事故數據統計看,用磷酸鐵鋰的電動車自燃的案例並不會比用三元鋰的電動車要少。所以,選擇更安全的技術路線,隻是提供系統一個有相對優勢的基礎。

在激光雷達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考慮該波段人眼能夠承受的激光閾值,還需要考慮不同波長下的環境光噪聲、水吸收系數、激光器及探測器成本等問題,從安全、性能以及成本的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判斷。所以,激光雷達的安全和性能並不是完全由波長決定的,而是整體系統設計決定。

“1550nm和905nm隻是兩種不同的波長選擇,各有優劣。車企選擇哪種波長取決於激光雷達系統的整體設計,波長本身並沒有三六九等之分。”理想汽車智能駕駛產品總監趙哲倫向虎嗅表示,隻有在過量的情況下,兩種波長的激光才會對人眼產生危害。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1550nm的激光器的光強超過法規限制范圍,那麼它同樣會損傷人眼的角膜和晶狀體。同理,905nm如果光強超,也會傷害視網膜。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兩種激光雷達,發射功率和釋放出來的能量確實有差異。

“1550nm激光雷達的功率是大於905nm的,這是因為它的探測器使用銦鎵砷材料,其靈敏度遠小於905nm使用的矽材料的單光子探測器,需要更高的功率才能達到測遠和分辨率要求。趙哲倫向虎嗅表示,對於汽車零部件來說,更高的功率意味著整車更費電、同時也會帶來散熱問題和NVH問題。

更高的功率,也恰巧是1550nm激光雷達隱藏的風險。集度智能駕駛負責人王偉寶向虎嗅表示:“激光雷達輸出的能量,現階段被限制在對人眼是沒有損傷的,但這個能量可能達到手機傳感器單位面積上所能承受的能量極限,確實可能會是有損傷的。”

簡而言之,激光雷達釋放的能量對人眼都是安全的,但對攝像頭足以“致盲”。

手機的“眼睛”,小心激光灼傷

文章開頭提到兩起“攝像頭被燒出綠線”的案例,恰巧都是1550nm激光雷達的傑作。

因為在手機攝像頭裡面,設置有CMOS圖像傳感器,CMOS IMAGE SENSOR,簡稱CIS。它作用是將入射光(光子)轉換為可以查看,分析或存儲的電信號。


人眼與CIS的接收波段范圍

人類眼球的可見光波段范圍在400nm-700nm左右,而CMOS傳感器的可見光波段范圍在350nm-1050nm左右。通俗點講就是,CMOS傳感器的敏感度是人類眼球的1000倍。

“905nm或者1550nm能否對攝像頭造成損傷,與聚集到CMOS傳感器面上的能量密度有關。”趙哲倫向虎嗅分析道。

在他來看,905nm的激光雷達對攝像頭來說,是相對友好的。“905nm激光雷達的單脈沖能量更低、出射光斑更大、發散角更大,因此會聚到CMOS面上的能量密度更低。1550nm激光雷達由於功率更高,所以相對風險也更高。”

至於最可能損傷攝像頭的原因,L4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則給出兩種解釋:可能是1550nm波段的光不被silicon(矽)吸收, 在結構中的其他材質上轉換為熱能, 燒毀photo diode(光電二極管);又或者是此CIS(CMOS圖像傳感器)結構中有對1550nm的波段較薄弱的材質。

到目前為止,市面上還沒有一個相對準確和詳盡的實驗報告,來解釋1550nm激光雷達到底是如何損傷攝像頭的?當然,也無法證明905nm激光雷達就一定不會損傷攝像頭。

對於所有的車企和激光雷達公司來說,還是得從設計端開始,為激光雷達產品預留更高的安全閾值。並且對真實使用情況,加以長期的檢測和管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否者,在瘋狂擴張與下沉之後,搭載激光雷達的車輛很可能會演變為“攝像頭殺手”。到那個時候,不光是手機攝像頭遭殃,道路上的監控攝像也要多加小心。

寫在最後

激光雷達誕生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加速自動駕駛落地,方便人類出行。

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說,激光雷達產品為達到的最佳性能,而犧牲人身和財產的安全為代價,那麼毫無疑問就是違背這項技術的初衷。燒壞手機攝像頭還算是小事,一旦真灼傷人的眼睛,那可要比“剎車失靈”的性質更加惡劣。

最後,我們奉勸大傢:不要拿手機對著激光雷達近距離拍攝,同時也不要用眼睛長時間直視激光雷達。燒壞相機CMOS傳感器,花幾千塊就能換新的,燒壞眼睛可不是拿錢就能治的。


相關推薦

2023-02-27

“電池有輻射,不買電動車。”“電機有輻射,不買電動車。”“換電站有輻射,不買換電的車。”繼“電池輻射”之後,如今,大傢不買電動車的理由又要多一條——激光雷達會有“激光輻射”。前不久,有網友爆料:拍攝蔚

2022-09-05

佈。對於這款產品,我們一直關心著它的配置和售價,在手機行業,小米的產品一直堅持著高性價比理念,可在汽車行業,小米還能堅持高性價比路線嗎?日前《晚點Auto》報道稱,小米首款電動汽車是一款轎車,將搭載禾賽科

2022-09-21

幫助司機避開外部障礙物,而車內的兩個攝像頭將監測司機的眼睛行為,以確定他們是否在關註,甚至可能出現障礙。根據司機的註意力,EX90將能夠在需要時采取行動。如果司機分心,攝像頭將發現它,車輛將發出一系列警告

2024-07-31

行車安全。而下文網友,遇到這樣的暴雨天氣後,直接用手機解決麻煩,讓不少網友開一波眼。7月29日,廣東遭遇暴雨,視頻中,他們一行人正在下暴雨的高速上行駛,雖然雨刷頻次已經調到最高,但還是看不清前方道路。副駕

2023-04-05

你有為手機貼膜的習慣麼?近日,三星官方向用戶發佈警告,提醒用戶,旗下的Galaxy S23系列手機可能會因為使用鏡頭膜等未經認證的非官方配件而受損。在支持頁面,三星表示,鏡頭膜在取下時可能會意外劃傷鏡頭環,因此用

2023-04-05

你有為手機貼膜的習慣麼?近日,三星官方向用戶發佈警告,提醒用戶,旗下的GalaxyS23系列手機可能會因為使用鏡頭膜等未經認證的非官方配件而受損。在支持頁面,三星表示,鏡頭膜在取下時可能會意外劃傷鏡頭環,因此用戶

2022-07-11

新車車內的杯架部分造型有變化,杯架前方似乎配備兩個手機無線充電的位置,扶手箱也采用全新樣式。除此之外,新款小鵬P7有望基於800V高壓SiC平臺打造而來,未來將實現超充5分鐘,補能超過200km的能力。作為小鵬汽車的明星

2022-09-21

擠牙膏”的形容詞,但不可否認的一點,iPhone依然是智能手機的風向標。自喬佈斯發佈首款iPhone,拉開世界智能手機行業發展的序幕後,蘋果就一直引領全球智能手機發展。隻要是蘋果牽頭推出的技術,其他手機廠商基本都會陸

2024-03-10

激光雷達(LiDAR)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傳感器,其三維環境重建能力為車輛提供豐富而精確的環境信息,主動發光,不受黑夜光照條件影響的特性,有效地補充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不足,使得智能駕駛系統更加安全和可靠

2024-05-09

識,大傢都開始力推低成本的純視覺智駕方案,一些不帶激光雷達的低配車型,也開始用上更好的視覺智駕算法。馬斯克仍然堅持自己的“暴論”,他認為造激光雷達的供應商即將倒閉,未來是純視覺智駕的天下。在神經網絡技

2023-02-17

“傻瓜才用激光雷達。”至少從2019年開始,馬斯克多次炮轟車載激光雷達方案,並將特斯拉帶向純視覺方案。去年10月,特斯拉官方宣佈,所有為北美、歐洲、中東制造的Model3和ModelY都不再配備超聲波傳感器,將完全依靠TeslaVisi

2022-10-09

激光雷達的上車元年,行業鼻祖卻倒在量產的第一步。Ibeo,剛剛申請破產重組。Ibeo是誰?2017年全球首款激光雷達量產車——奧迪A8,背後就是Ibeo。它是全球第一個瞄準車規開發Lidar(激光雷達)的公司,一度是整個賽道內唯一

2022-09-02

安全,真的需要V2X。因為對於自動駕駛軟件來說,人類司機的一舉一動真的很難預測。如果那臺車能夠把接下來要走哪條道的信號傳遞給其他車,其他車也能迅速進行調整,交通就會更加順暢。還有人說,Cruise這樁事故裡的情況

2023-04-25

展臺。左:蔚來總裁秦力洪;中:雷軍;右:小米13 Ultra手機雖然說明後年大傢就要成為競爭對手,但各傢車企對雷軍的到來還是歡迎的。小鵬汽車總裁王鳳英,蔚來的兩位創始人李斌和秦力洪、高合創始人丁磊、極氪CEO安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