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並引發另一個風口——動力電池回收,這個千億規模的市場備受關註。從新能源車一問世,電池回收的現實問題便擺放在眼前,電池在5~8年左右就要走向報廢,2014年前後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普及期,報廢之後怎麼辦?如何避免環保問題以及資源浪費?
現在,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猛增,這個問題不得不重視起來。近日,工信部表示,將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和行業急需標準,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持續實施行業規范管理,提高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水平。在7月下旬舉行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一位與會的業內人士這樣說: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就是開采一座千萬噸級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現在的難題是回收難、精細拆解難、梯次利用快速檢測難、資源回收率和再生利用難以及安全管控難。
的確,隨著新能源車輛不斷增長,大量的動力電池開始不斷退役,這些電池該由誰來回收、如何回收、回收後又如何利用等等成為這個行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這個千億的市場並不是那麼好啃的。
先來看“誰來回收”?“誰生產,誰回收”,從這個層面上說,車企或電池廠商作為生產方,應該要承擔回收的責任。但現實情況不是這樣,新能源車售出交付之後,電池就歸消費者所有,但有多少消費者能清清楚楚地知道動力電池回收的問題,如果車輛報廢後,電池應該怎麼處置,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回收等。對於消費者來說,不清楚“回收渠道”,也就無從談起關註電池回收的問題。現實中,動力電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規渠道的情況並不少,而這樣的作坊很少會對回收到的動力電池,進行合理合規處理,他們考慮更多的是運營成本。
上汽集團一位副總工程師曾表示,一般用戶買電動車肯定包括電池,電池的所有權已經屬於車主,自行處理廢舊電池是車主的權利,目前也沒有政策明確,淘汰的電池應該由誰負責處理,現有的梯次利用政策主要針對企業,對個人用戶沒有約束力。
雖然動力電池的回收網點並不少,但許多退役電池還在盲區地帶,甚至有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在買車時,可通過向企業或者相關部門交納保證金的方式,保證未來在動力電池退役時,能夠將電池送往回收網點,在車企和消費者之間明確相應的責任制度,建立“生產—銷售—回收”循環發展的良性生態。
2018年,工信部等七部門曾聯合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強調對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回收網點建設,並提出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但究竟如何落實等並沒有相關條款,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或許會重點關註這些方面。
圖源:工信部
業內有數據統計,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的退役總量約20萬噸,到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升至約78萬噸。對於賽道內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座“金礦”,不少大廠近幾年都在佈局此類業務。
有多少企業在挖這座“金礦”?2020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企業註冊數量較2019年增長超250%,全年新增2579傢。
當然,也有“黑戶”和“正規軍”一起掠食“金礦”,如果有“黑戶”存在,這個市場就一定會有惡性競爭,善於“輕裝上陣”的小玩傢也會擾亂這個市場。讓行業走向規范化,就要減少報廢電池流向“黑戶”,動力電池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形成“溯源”機制。不可否認。“溯源”是一件“麻煩事”,但如果能用上數字化或者區塊鏈的方式,就可以方便追蹤到每一塊動力電池的流通痕跡,讓每一塊電池都“有據可查”。
實際上,動力電池的回收還可以借力當下正在推廣的換電模式,換電企業可以對電池進行更精細的管理,也可以批量對電池進行處理,畢竟不會像個人使用的電池一樣散落在各地,回收也比較方便,也有助於動力電池回收的合規化。
說到底,動力電池的有序回收是為我們生存的環境以及地球的未來,但正如很多行業一樣,必須經過一場“陣痛”才能讓市場回歸有序發展,形成完整的動力電池閉環產業鏈,讓這個行業真正發揮出價值。當然,也希望正在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能真正出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措施,助力“淘金者”破解動力電池回收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