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新能源汽車還能持續火爆嗎?


狂飆突進兩年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在2023年將明顯放緩;若要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車企還需在研發、供應鏈、品牌、市場多維度苦練內功。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盡管受到俄烏沖突、新冠疫情、芯片短缺、鋰價飆升等事件的影響,中國汽車行業仍呈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活力。


文|《財經》記者 王靜儀 郭懷毅 李皙寅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汽車銷量2686.4萬輛,同比增長2.1%,延續此前一年的增長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5.6%。

中國坐穩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頭把交椅。根據日本Mark Lines公司所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全球新能源領域,中國制造的新能源車型,銷量占到全球的40%,美國為30%,歐洲各國的總和約為20%,作為全球數一數二汽車大國的日本,占比卻還不到5%。

其中,自主品牌市占率近半、新能源車滲透率近三成等幾項數據的新高,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借助新能源的東風,打破售價天花板,奪走合資乃至豪華品牌的傳統客戶,實現品牌向上的突破。


不過經歷狂飆突進的兩年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對《財經》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會繼續增長,但增速會大幅放緩,業內普遍增速會從100%回落到30%左右。

光鮮的銷量數字之後,仍有值得警醒的行業現實:新投入的產能遇到縮水的增幅,疊加不斷湧入的電動新產品,供需端存在失衡的風險。對於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聲量漸微的合資品牌來說,必須加速推陳出新,趕上時代變革的浪潮;對於聲勢浩大的新能源車企來說,新的一年必須抓緊謀求盈利,不再賠錢賺吆喝,讓企業早日可持續發展。

自主品牌借勢持續向上

自從中國汽車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合資時代以來,自主品牌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從未問鼎過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銷售冠軍。但在2022年,這一歷史終於被改寫。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下稱: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以180.4萬輛的成績力壓一汽-大眾(含大眾、奧迪和捷達三個品牌)177.9萬輛,斬獲2022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銷售冠軍。

據中汽協統計,2022年,中國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達到49.9%,創下近年來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為比亞迪作出最大貢獻的是新能源汽車。對於比亞迪來說,燃油車的銷量已經可以忽略不計。2022年3月,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停產燃油車的傳統汽車企業,專註於EV純電動和DM插電混動車型。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財經》記者表示,2022年高企的油價,是刺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的推手之一。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銷售新能源汽車最多的15傢車企中,有11傢自主品牌車企上榜。其中比亞迪、吉利汽車、廣汽埃安、奇瑞汽車和長安汽車的年銷量都在20萬輛以上,同比增速均實現翻倍。其餘4傢中,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為合資車企,特斯拉為外商獨資車企。

具體從車型來看,自主品牌也占據絕對優勢。中國汽車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員會提供給《財經》記者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上險量最高的15款新能源汽車中,自主品牌占據13個席位,特斯拉旗下的Model Y和Model 3包攬餘下兩席。

自主品牌不僅占據“量”的優勢,和2021年相比,“質”也有提高。

一個特征是,熱銷車型中售價低廉的微型電動車減少。在2021年的上險量前15名中,有5款微型電動車入圍。2022年則隻有3款,而且除五菱宏光MINI EV依舊占據榜首之外,其餘2款入圍車型長安奔奔EV和奇瑞eQ的銷量雖然都明顯增長,但排名卻也都出現明顯下滑。

取代微型電動車的是一系列售價更高的純電產品。比亞迪作為新能源車市的最大贏傢,入圍車型從2021年的4席增至6席,車價集中在15萬元至30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比亞迪漢的售價甚至高達33.18萬元。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傑蘭路的數據顯示,比亞迪在2022年的單車成交均價升至16.7萬元,已經超過大眾品牌的16.2萬元。

在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自主品牌拿著新能源汽車,吸引豪華品牌的燃油車主們的目光。據統計,極氪001增換購用戶中,來自奔馳、寶馬、奧迪品牌的用戶占比達32%。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15萬-30萬元的價格區間,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戰場。在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結構將進一步從啞鈴形變成為紡錘形。

新能源汽車不僅幫助自主品牌在中國市場實現品牌向上,中國汽車出口也因此獲益匪淺。

“從2021年開始,中國出口的汽車單價就在上升,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很明顯的體現,據我解,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單價已經維持在約每輛3萬美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財經》記者表示。

合資車企要殺回馬槍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增長的進程中,自主品牌高歌猛進,合資車企好像集體缺席這場盛宴。

以燃油車時代執業界牛耳的大眾汽車集團為例,雖然近年來不斷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傾註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其市場份額卻遠未達到以往的高度。在2022年前11個月的新能源汽車上險量榜單中,沒有一款來自大眾在華合資企業的車型上榜。

為什麼會在新能源時代,合資車企的光環突然消失?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對《財經》記者表示,合資企業也陸續推出純電車型,但燃油車時代的品牌溢價沒有平移到電動車上。而且從投放的時間來看,合資車企的速度比較慢。目前主流合資車企在電動車的投放、品牌認知等方面,都處於相對不利的位置。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迥異於全球。”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欽培吉坦言,美國車價還能伴隨通脹水漲船高,相比之下,中國電動車售價太卷。如今看來,傳統豪華品牌並沒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照搬全球經驗,自然產品和服務體系都會遭遇水土不服。



雖然自主品牌占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但並不意味著以大眾為代表的傳統合資車企就沒機會。

在2022年,幾乎所有的合資車企都在向中國市場投放最新的純電車型。2023年,合資車企的新能源產品攻勢愈發明顯。

2023年1月,大眾汽車集團在美國國傢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正式向外界展示ID.傢族的首款純電轎車——ID.7。同樣在2023年,上汽通用將新推四款采用奧特能純電平臺的新車型;北京現代也將推出專屬新能源車型;寶馬擬推出創新BMW iX1、勞斯萊斯SPECTRE等純電車型,年內有望覆蓋所有細分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寶馬近期亮相BMW i 數字情感交互概念車(Dee),在電動化的基礎上混合現實交互界面,車外人機情感交互模塊等強化乘員的駕乘體驗。

不僅如此,組織架構和營銷渠道的改革也已經提上日程。

上汽大眾已經重組對市場與銷售部門,單獨成立專門負責ID.系列電動車的車型組部門,組織聚焦後,明顯提振銷量。上汽大眾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上汽大眾的組織架構和經銷商網絡改革將在2023年繼續深入。

類似的改革還出現在上汽通用。上汽通用調整凱迪拉克品牌的新能源銷售渠道政策,預計在2023年將有超過200傢凱迪拉克IQ新能源專區投入運營。別克純電城市展廳預計達到58傢,別克新能源專區將超過600傢。沃爾沃將新設29傢城市中心店。奔馳也表示將在2023年推出純電車型專屬整合服務產品並搭建自有高功率充電網絡。

一方面是新產品加速導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是組織架構和渠道建設進一步貼近中國市場。在安永—博智隆戰略咨詢合夥人章一超看來,當傳統品牌開始大量鋪設直營門店和提升服務,同時新勢力向下沉市場滲透時,雙方在渠道上的交叉將慢慢增多,競爭也將變得更為廣泛。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對《財經》記者表示:“現在大部分的燃油車消費者還是比較保守,他們還沒有考慮純電汽車,而且很多車主是有品牌忠誠度的,期待傳統車企能夠拿出有產品力的純電汽車。當原有用戶開始考慮購買純電汽車時,如果傳統車企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替換,就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完善銷售渠道後,合資品牌的純電動產品攻勢即將來臨,2023年,實力更強勁的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之間的博弈,將更為膠著。

增幅趨緩,淘汰賽加速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 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6%。

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乘用車消費的主流,並非隻是大城市的獨寵。麥肯錫在《駛向2030——汽車行業競速賽》報告中指出,純電動汽車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不僅局限在一二線城市,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也進展顯著;而且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售賣的並非是刻板印象中的小微型純電動汽車,緊湊型、中型、中大型及大型純電汽車的消費需求也在逐步擴張。

不過,在經歷2021年和2022年的連續翻倍增長後,各大機構都預計2023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延續增長,但由於此前銷量增速過於火爆,相比之下,今年的銷量增幅會有所回落。

中汽協預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00萬輛,同比增長35%。乘聯會給出的數字是840萬輛,同比增長30%。張永偉更為樂觀,他告訴《財經》記者,若無黑天鵝事件影響,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首次突破1000萬輛,滲透率和增長率都逼近40%。

隨著新進入者越來越多,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

2022年,中國汽車市場147個汽車品牌推出的新車中,有六成(116款)是新能源汽車,目前在售新能源汽車共372款,在銷量大盤中搏殺的車型太多。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直言道:“除卻豪華品牌,普通車型月銷不過萬,很難生存並盈利。按照現在的市場容量,100款車型就飽和。”

“如果一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長期處在1%以下,跌落1%的生死線,很少能再次爬起來。”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麥肯錫中國區汽車咨詢業務負責人管鳴宇告訴《財經》記者,會有越來越多跟不上技術變革,跟不上模式變革,跟不上市場節奏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汽車品牌,面臨逐漸被淘汰的處境。

即便如此,車企推陳出新的熱度不減。中信建投研報提出,中國年均有65款-80款全新新能源車型上市,所貢獻銷量占比在35%-47%,出新速度及銷量貢獻均顯著趕超燃油車,正是銷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鞏旻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主宰全球超過60%的電動車、70%的電池、80%的電池材料,整體上競爭力很強。但是電池和電池材料等上遊產業鏈比下遊車企的競爭力更強,電動車企業中隻有少數建立起護城河和比較穩定的預期。

結合各傢企業規劃來看,目前產能規劃均比較積極,預計2023年的產能增速在40%-50%,大概率快於需求的增速。

就此,業內也傳來產能過剩、價格戰的擔憂。一位資管公司的基金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兩三年,如今增速放緩,但有些當初“激進”的產能已經落地投產,這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

在資本市場層面,盡管新能源汽車板塊在2022年中一度股價大漲,但經過多輪調整,全年表現相對較弱,中證新能源車指數跌幅已經超過20%,偏離行業基本面。

多傢券商研判,放眼2023年的A股,新能源汽車仍是增速最快的成長性行業之一,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其中電池、鋰資源、隔膜等具有稀缺性的環節更值得關註。

前述基金經理認為,2023年新能源板塊不會再是普漲,不同公司的股價也將顯著分化:能繼續搭新能源汽車消費規模擴大順風車的企業,有望跟上行業的平均增速。但如果是提供單一產品、競爭力有限,又難以融合進入智能化版圖的傳統新能源汽車相關公司,則可能會投入下行空間。

不再“賠錢賺吆喝”

“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占到新能源汽車的40%-50%,甚至60%,那我不是在給寧德時代(動力電池龍頭企業)打工嗎?”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公開表態。

盡管各種新車型層出不窮,各種銷量目標繁花似錦,但車企光鮮的表面背後,是盈利不高的事實。

以銷量冠軍比亞迪來說,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118萬輛,對應營收2676.9億元,凈利潤93.1億元——比亞迪的單車營收16.74萬元,單車凈利潤0.99萬元,創歷史新高。

雖然銷量落後於比亞迪,特斯拉利潤是比亞迪的7倍。特斯拉在2022年前三季度交付90.86萬輛汽車,累計營收57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88.4億元),凈利潤8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3.6億元),平均每輛車的凈利潤約為1萬美元(約合6.8萬人民幣)。

當特斯拉發覺,自2022年下半年起,銷量有所不振的時刻,便開始主動降低售價,以價換量。面對這場價格戰,對本就盈利薄弱的中國車企來說,接招不易。

比亞迪單車0.99萬元的盈利能力,在自主品牌中已經是首屈一指。比如同樣剛達到歷史最佳水平的長城汽車,2022年三季度單車凈利潤為0.80萬元。上汽集團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車企,單車凈利潤為0.30萬元,連續三年下跌;長安汽車的單車凈利潤為0.23萬元。

眾多新品牌還在大額虧損。按照凈虧損數額對應的同期銷量來看,嵐圖汽車和威馬汽車每賣一輛車的虧損都超過10萬元,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領先者的凈利潤也始終為負。

自主品牌是不是打敗特斯拉?回答這個問題,不僅要看銷量,也要看是以什麼樣的定價來實現的銷量。有些車企是補貼消費者去賣車,毛利還是負的,特斯拉是掙錢賣車。如果這樣去說自主品牌打贏特斯拉,是盲目樂觀。”鞏旻對《財經》記者指出。

隻見銷量不見盈利,是車企必須正視也正在解決的問題。

“受‘缺芯貴電’影響,長安汽車新能源車型單車成本增長0.5萬-3.5萬元。”朱華榮指出,“缺芯”導致芯片價格上升,主機廠采購成本增加,供給不可控,出現“下線大量半成品、庫存大量半成品”的現象。而“貴電”導致動力電池價格不斷上漲,碳酸鋰原材料的價格從2021年的每噸5萬多元漲到每噸60萬元,電池價格成本超整車40%以上,甚至有些企業高達50%,使企業的經營造成極大的波動。

不願再“給寧德時代打工”的車企們,已經在自研電池。“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不做電池賺不到錢。長期來講,我們希望70%自己做,30%外部做。”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對《財經》記者表示。

通過自研關鍵技術,擰幹成本上的水,這麼做的不隻是蔚來汽車一傢。“我不怕價格戰。”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告訴《財經》記者,自設立之初,零跑就堅持核心零部件全部自制,相比於采購,能夠省卻毛利差價,也就提升成本競爭力;而且,車賣得越多,生產成本越低,還能平攤更多研發成本。省下來的成本,能夠讓零跑導入新技術、提高產品配置,在同級車型中提升競爭力。

車企需要提升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和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程度,來確保長期盈利性。科爾尼管理咨詢大中華區董事桂靈峰向《財經》記者分析稱,如果車企從一開始就選擇核心零部件的正向研發,前期投入可能更高,但長期話語權相應也會更高。和供應商合作研發也被視為折衷方案之一,即能分攤采購成本,又能確保較高程度的供應韌性。

伴隨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車企,根據用戶、使用場景等不同,不斷推出新的汽車品牌。但在桂靈峰看來,這種看似“多生孩子好打架”,實際可能忽視各品牌定位所對應的盈利空間,今後車企需要基於盈利原型,調整產品組合。避免內耗,開源節流,才能讓企業發展更有可持續性。

提升不品牌價值也很危險。在欽培吉看來,不能老賣10萬塊錢以下的電車,賣一臺虧一臺,肯定是高端車利潤會大一點。

(本刊記者郭宇、趙成、實習生李鴻禧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推薦

2023-04-04

,有可能會導致電動車的價格隨之降低,近日,包括奇瑞新能源、吉利幾何汽車都發佈消息稱,得益於全球原材料價格回調等因素帶來的整車生產成本同步降低,降價幅度從數千到萬元不等。

2023-06-30

在用心給客戶服務的公司,繼續堅持做就好。那2023年,還能做小紅書代運營?說實話,我們也在做,未來還會持續做,逐步成為小紅書品牌全案公司。為什麼現在做?逼良為娼,不得不做!因為達人資源被機構壟斷、廣告投放利潤

2023-03-28

在交通行業尤其是汽車領域,新能源似乎是大勢所趨。甚至歐盟、美國加州均設定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決定,海南也在“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提到2030年全島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車企們也在跟進,比如沃爾沃停止內燃機研發,2

2024-03-26

上一炮而紅,定價太高必然會影響銷量水平;其次,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輪價格戰,也擠壓小米汽車的定價空間。以極氪為例,雖然極氪方面否認在定價上狙擊小米汽車,但其連續兩款產品都保持較高的性價比。比如

2022-08-06

個“薇婭雪梨”還有待部門調查結果。不過在事件之外,還能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帶貨的“夫妻店”越來越多。不論是草根素人,還是明星達人,都有不少選擇男女搭配:“彩虹夫婦”、“大狼狗夫婦”、“張檬小五

2022-09-28

多達到一定規模時,會出現明顯的跟風。今年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經達到28.3%,較去年8月的17.3%,足足提升11個百分點,如果按照目前的銷量走勢,乘聯會預測,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或達600萬輛。起大早,別趕晚

2022-08-18

略的眾多國傢之一。花旗集團的數據顯示,比亞迪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占比約為26%,遠遠領先於排在第二位的特斯拉(11%)。比亞迪已開始在巴西銷售“漢”四輪驅動電動汽車,並與合作夥伴達成協議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設立

2023-11-23

。據解,今年6月,多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明確,對購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稅額每輛不超過3萬元。對購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

2023-01-28

2022年12月取得四個第一:30-50萬的SUV銷量第一;30-50萬的新能源車銷量第一;大型SUV的銷量第一;中大型SUV的銷量第一。這樣的成績源於七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對於理想汽車企業文化長期的堅持,即使命、願景、價值觀、行為準

2024-03-25

量同比實現增長,且交易均價同比提高。不過隨著春節後新能源汽車再度降價,涼意已經充斥在所有從業者周圍,新能源車型大幅降價,更讓二手車商左右為難。新車比二手車便宜?新能源汽車降價,車主和二手車商都很頭疼。

2024-05-24

集團目標今年6月份,實現Xiaomi SU7單月交付量破萬。小米汽車此前表示,小米SU7的火爆程度遠超預期,原計劃的全年產量(不到8萬輛)已經全部售罄,但經過緊張的產能提拉,小米已將今年的交付目標上調至10萬輛。而今,隨著

2023-01-15

些年日系車在國內市場賣的非常火,甚至會加價出售,在新能源時代卻開始集體啞火。日系車,真的不行嗎?主力車和豪華品牌全線下挫2022年,豐田在華累計銷售新車194.06萬輛,本田為為137.31萬輛,日產剛過百萬,為104.52萬輛

2024-03-14

,費洲身邊下訂的朋友都準備退訂。費洲再度感嘆自己與新能源車“八字不合”,“現在買電車太嚇人,就是買個玩具。”不久前,費洲駕駛的威馬汽車被撞,對方全責,然而車子送去修理廠一個月還沒動靜。打電話一問,保險

2023-07-12

計零售952.4萬輛,實現同比正增長2.7%的良好表現。此外,新能源車下鄉,百城聯動”汽車節和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等活動將全面鋪開,期待良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