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傢晶圓廠喜迎年報“開門紅”的氛圍中,一場“晶圓價格戰”已經悄然發生。2月15日,據中國臺灣媒體《電子時報》報道,聯華電子已願意向在2023年二季度提高晶圓投片量的客戶提供10%-15%的價格折扣。
就在幾天前,業界已有傳聞稱三星和世界先進打算對部分成熟制程芯片降價一成。虎嗅就上述消息向晶圓廠相關人士求證,對方表示,國內部分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已經開始主動下調產品價格,業內價格戰早已打響。
“部分MOSFET(金氧半場效晶體管)產品當前的價格與去年年中相比,已逼近腰斬”,上述人士向虎嗅確認,在經歷近半年的價格調整後,除先進制程的邏輯芯片,行業內其他產品的價格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
此前受疫情導致的半導體供需關系的轉化,讓晶圓代工廠的毛利率在過去三年顯著提高,但這場似乎無法避免的價格戰,或將導致晶圓廠的盈利水平再次被IC設計廠商拉開。
砍單、違約,價格戰早有端倪
“到今年二季度,國內一些成熟制程的產線,能不能保證50%的產能利用率都很難說。”一位從業人士指出,當前最核心的問題是市場需求存在嚴重不足,與消費電子產業相關的晶圓廠都遭遇砍單的情況。
第三方調研機構Omdia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總計3.015億部,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5.4%,而第四季度的全球PC市場更是暴跌28.5%,創下多傢機構自追蹤PC市場出貨量以來降幅最大的季度。
受此影響,許多IC設計廠商及終端廠商都開始砍單以縮減開支。去年11月,全球筆電觸控板模組與觸控屏IC龍頭義隆電子宣佈,將提前解除與晶圓代工廠簽訂的三年期產能產能保證合約,並支付違約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年初,業內許多IC設計廠商都主動與晶圓廠簽署LTA(長期合同)以保障供應,但受限於終端市場低迷,義隆電子甚至不惜支付30%的合同金額作為違約金。
從後續晶圓廠價格下調的幅度來看,義隆的違約反而是讓損失減少至最低的方法。該公司董事長葉儀皓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未來晶圓價格一定會下降,如果現在不這麼做,之後投片時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下遊廠商砍單不止出現在成熟制程上,自去年四季度開始,臺積電屢次傳出遭到砍單的消息,對象包括英特爾、聯發科、AMD等主流IC設計廠商。根據Digitimes的測算,臺積電今年手機7/6nm將跌至5成,第三季還滿載的5/4nm與28nm也將出現松動的跡象。
不過,與其他廠商不同的是,臺積電並不打算攪入到這場價格戰中。按照計劃,臺積電今年將繼續提高6%的代工費用,而對於那些需求銳減的用戶,臺積電願意接受大客戶換約或延長合同的執行周期。
當然,這對公司的盈利水平並不會起到什麼幫助,隻會讓Wafer Bank(客戶寄放庫存)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從各大晶圓代工廠近期發佈的四季報及年報的對比中,也能明顯看出價格戰近期對於晶圓代工廠的影響。
中國臺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電此前發佈的財報顯示,2022年全年,聯電實現營收91.97億美元,同比增長30.8%;營業利潤翻倍至31.42億美元;年平均毛利率增長45.1%,各項關鍵財務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但細分到季度來看,去年四季度,聯電實現營收22.38億美元,環比下降10%;歸母凈利潤6.27億美元,環比下降29.4%;產能利用率從100%滿載下降至90%。
另一傢代工巨頭力積電也是類似的情況。該公司財報顯示,2022年力積電全年營收實現25.1億美元,同比增長16%;凈利潤8.68億美元,同比增長31%。
而在去年第四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4.73億美元,環比減少25%,凈利潤更是直接環比減少68%,毛利率也從三季度的46.2%下降至34.8%。該公司總經理謝再居表示,去年四季度公司產能利用率僅為70%,預計一季度會再降低10%。
唯一能夠實現“獨善其身”的是行業龍頭臺積電。該公司財報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臺積電實現營收206.42億美元,環比增長2%;凈利潤達到97.64億美元,環比增長5.4%。更難能可貴的是,臺積電上季度的毛利率從60.2%進一步提升至62.2%。
不過,臺積電得以在行業下滑的背景下保持高增長,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產品結構的升級,在2022年4季度的出貨中,臺積電先進制程占比再創新高,5nm產品更是貢獻32%的總收入。但隨著IC廠商的砍單,在3nm產品規模量產前,臺積電也將受到影響。
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指引中,臺積電管理層給到的收入指引是167億美元到175億美元,較四季度環比下降12.2%-16.2%。此外,指引給的毛利率也進一步下滑到53.5%-55.5%。
“價格博弈”會持續多久?
“盡管年前各傢都消耗一波庫存,但目前下遊公司庫存水平仍處於高位,尤其是MCU(微處理器)這類此前需求旺盛的芯片,下遊廠商都囤很多貨,即使終端市場恢復,需求也很難立即傳導至代工端。”一位業內人士向虎嗅表示,短期內需求端不會產生太大變化。
臺灣半導體行業分析師陸行之此前也做出過預測,他認為今年上半年代工廠平均產能利用率可能隻有66%。
比產能利用率下降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除此前價格暴跌的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的相關廠商外,目前行業內的產能擴充並沒有出現放緩的跡象。
去年12月,聯電董事會通過資本預算方案,預計投資10.69億美元(總投資100億美元)建設中國臺灣南科晶圓12A廠P6廠區及新加坡P3廠,上述工廠將全部用於22納米及28納米制程的生產。
另一傢代工巨頭格羅方德此前也宣佈投資40億美元,擴建其位於新加坡的12寸產線,在擴建完成後,該工廠的產能將從105萬片/年產量提升至150萬片。
值得註意的是,以上擴建的產能全部集中在成熟制程上,而成熟制程代工價格的變化恰恰是晶圓廠“價格戰”的焦點,如果市場需求在上半年仍維持現狀,這或許將導致本輪降價潮愈演愈烈。
不過,對於體量較小且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的廠商而言,由於產品結構調整相對容易,它們受到產能擴張的影響也比較有限。比如中國大陸廠商華虹半導體,這傢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受消費電子需求減弱的拖累,邏輯及射頻產品銷售收入同比下滑49.5%,但在同一時期,eNVM(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主要用於車規MCU)的銷售收入同比增幅高達75.7%,達到2.36億美元。
得益於汽車半導體市場的旺盛需求,華虹半導體在去年四季度行業普遍減產的背景下,綜合產能利用率高達103.2%。
而對於臺積電、三星這樣的行業龍頭,即使消費電子市場再萎靡,也不會松懈對先進制程代工的搶占,尤其是3nm芯片進入量產階段的2023年。考慮到先進制程代工幾乎沒有降價的可能,頭部公司大概率會繼續擴大成熟制程產品的降價范圍,以穩定產能。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價格戰似乎還未到“激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