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大裁員殃及上海廠 電動車該潑冷水


“我們對該組織進行徹底審查,並做出將全球員工人數減少10%以上的艱難決定。”當整個國內汽車界多數通過新聞快訊知悉“特斯拉裁員”的時候,上海浦東臨港特斯拉工廠的員工們,則是收到官方的郵件。


旁觀者的視角,永遠無法對當事人“感同身受”。


從普工到安全員,大量特斯拉上海員工組建微信群相互聯絡。和外界認定的“特斯拉普遍高薪”不同,部分員工自嘲為“牛馬”,而一些“牛馬群”裡開始討論裁員和賠償的事情。

“三班變兩班?”

“今年被裁還有N+3嗎?”

“附近哪兒還有收入差不多的工作?”

……


臨港產業區鉆石園,特斯拉中國HR部門所在的那棟樓,去年就已經因為電池組裝一期裁員而成為員工們關註的焦點,如今又重新成為眾目所向,隻是“N+3”福利源的色彩淡化,更像命運的“小黑屋”。

特斯拉和一眾新能源車企的起伏,供應商和整車員工們的悲喜,其實都系於產業戰略的脈絡。

當巨手引導汽車產業轉向電動化與智能化,特斯拉和諸多新能源品牌,在上升階段接住潑天的富貴和勢能,那麼也註定在降溫和回歸理性的時刻,它們必然承受回調的陣痛。

裁員超10%,隻是個開始

特斯拉在全球包括中國裁員,並不是突然爆發的意外。


2023年,美國政府禁止給進口自中國的電池補貼,要求用美國本地制造的電池,原本特斯拉上海臨港工廠的電池生產線,有一定比重為出口,因而對電池組裝相關的員工裁員,電池組裝一期員工裁撤過半。

2024年3月底到4月初,就有自稱特斯拉員工的人士,向《汽車公社》獨傢爆料稱,5月份特斯拉開啟大裁員,並給出特斯拉員工群的聊天截圖。


在特斯拉官方郵件確定全球裁員10%後,基本上可以印證相關爆料並非全部屬於空穴來風。

按照特斯拉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年度報表,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斯拉全球員工總數為140,473人。從特斯拉上海工廠環評文件和官網等信息渠道可知,特斯拉在華員工總數從2022年中的1.5萬人已經漲到大約2萬人。

裁員10%以上,就意味著特斯拉在全球“砍掉”超過1.4萬人,而在上海特斯拉,將有2千人以上下崗。

更讓特斯拉上海工人開始擔憂的有兩點,與之前裁員不同。

首先是裁員范圍,此前集中在行政等相對次要的崗位,而號稱“四大金剛”的總裝、焊裝、塗裝、電池,從去年年中到今年,終於開始被特斯拉“動刀”。

其次是裁員賠償,原本特斯拉員工中流傳的標準是“N+3”薪資,但目前有說法稱“或許這一輪達不到這麼高”。

特斯拉向來以“效率極高、性格極剛”聞名,似乎從汽車產品價格波動,和裁員都是對產業和市場的剛性反饋,壓力最終都是傳遞給上下遊,而特斯拉本身巋然不動。


然而這一次或許特斯拉也會傷筋動骨,畢竟下行勢頭和阻力,已經來自多個維度。

2024年以來,特斯拉似乎遭遇“水逆”,諸多不可抗因素拉低產銷量:美聯儲加息,金融政策變相讓不少消費者“買不起車”;德國柏林工廠遭遇縱火,導致生產停滯;紅海沖突和巴爾的摩大橋垮塌都阻擋航運;甚至連美國加州佛裡蒙特工廠為煥新版Model 3進行產線升級也拖累銷量。

這直接導致一系列對特斯拉和電動汽車不利的連鎖反應。

先是特斯拉交出史上最難看的第一季度成績:生產新車433,371輛,,基本符合外界的預期;但交付386,810輛,同比下跌8.53%,環比跌幅達到20.16%,與調查得出的分析師平均預期之差創有數據統計以來最大。

“無論怎麼看,這個數據都很醜,”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夥人Gene Munster評論絲毫不留情面。

雖然中國消費者記住的是“Model Y又漲價”,但在美國,特斯拉降價都無法阻止銷量頹勢的到來。


“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拉崩整個美股電動車板塊,”雖然這是一句戲謔,但股價的確反映資本和市場對前景的看多或者看空。

美國當地時間4月15日,電動汽車股價集體跳水。特斯拉帶頭跌落5.59%,美國新勢力Rivian和LEV,中國蔚小理股價均有所滑坡。

“特斯拉暴漲的邏輯崩塌”

特斯拉不缺黑或者吹,但缺一個中肯客觀的評價,以及對於特斯拉爆發和衰落底層邏輯的梳理。

為什麼特斯拉在2021年能達到市值萬億美元,超過後面九傢競爭對手的市值總和?


按照風雲學會和券商的研究,隱含的假設是,資本相信馬斯克曾經許諾的增長前景,2030年左右,特斯拉全球年銷量能沖到2,000萬輛的水平;或者換句話說,真正實現“特斯拉變成電動汽車裡的蘋果,主流品牌裡檔次第一,市占率前二”。

為什麼特斯拉敢誇下海口“車中蘋果,年銷量2千萬輛”?

因為一度呈現出極高的增長勢頭,2017年到2023年,全球年銷量分別為103,181輛、245,240輛、367,820輛、499,559輛、936,172輛、1,313,851輛,1,739,707輛,連續接近50%甚至翻倍的高增長。

因為特斯拉手握Model 3和Model Q暢銷車,還在籌劃15萬元Model 2/Q入門車,以智能駕駛作為大旗,構建品牌力,意在模仿蘋果手機,用簡約統一的產品,去統括整個市場的需求,有望實現市場份額的集中。

那麼邏輯鏈條的上端,其實可以歸結為:汽車是否會像手機等消費電子一樣,市場份額最終高度集中化?並且高度集中一定是朝向特斯拉這個品牌。

在《汽車公社》看來,該邏輯鏈條實際上並不成立,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都將特斯拉的“破局者”角色高估為“救世主”角色,將智能電動汽車憑借激進模式的“發展初期”,誤認為是“成熟期”的模態。

消費電子的邏輯不可能完全套用給汽車。

汽車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相比,硬件所支撐的體驗維度更豐富,例如坐姿、NVH、方向盤手感、底盤回饋等,而手機的體驗維度隻是在軟件層面實現豐富化。這就直接導致,定義產品第一印象的硬件,在汽車身上會遠比手機更為多樣化,且價值取向差異化。

簡單地說:汽車之間的外觀內飾設計風格差異,遠大於手機之間的設計風格差異,多樣化也遠高於手機。

汽車僅僅是車身形式差異,就有跑車、行政轎車、SUV、MPV、越野車,還能出現轎跑、跨界車。前臉有網格式、直瀑式,側面有溜背流線形、方形、圓弧形,大燈有點陣、鉆石形……

智能手機外觀的高度收斂,相當程度受手機大屏交互方式決定,因而手機設計方案局限於曲面屏、劉海、幾個攝像頭排列、背面材料的創新,“外觀基本還是一塊屏,做不出花來,”《高工智能汽車》分析師高沛通指出。

哪怕同樣是傢轎,邁騰和雅閣,或者比亞迪漢和小鵬P7對各自粉絲的審美吸引度差異,遠不是兩派手機粉絲彼此對設計上的隔閡能相比。

手機審美的美醜上下限,遠不如汽車。而汽車審美的多樣化又遠勝過手機。一款汽車的外觀內飾設計,全球80億人打分,區隔會很大。同樣調研80億人“最愛的汽車設計方案”,種類如果是1億種,手機可能隻有100種。

再考慮到安全性、空間性、續航性,汽車所承載的訴求多樣化,遠高於消費電子:特斯拉所代表的純電動,北方低溫對其非常不友好;特斯拉所代表的溜背設計,就遠不如理想的方形車身更適合傢用;特斯拉所代表的極簡設計,對希望享受車內生活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毛坯房”很難滿足訴求。

特斯拉拿極簡和部分人的價值觀,去統一所有人的價值觀,勢必會在碰撞中碰壁。今年特斯拉銷量下滑,隻是底層邏輯的體現之一,它自己的天花板是存在的,並不是隻靠競爭對手或者政治限制,消費客群和特斯拉邏輯天然相沖。

正因為“暴漲邏輯已經崩塌”,對特斯拉而言,2030年2千萬輛的豪言已經漸行漸遠。


從2023年的174萬輛,增長7年到2030年實現2,000萬輛,特斯拉需要持續不斷完成年均復合增長41.7%。那麼2024年,按道理特斯拉應該實現接近250萬輛。但很可惜,特斯拉目標的銷量預期大約在210萬輛左右,增幅大約20%出頭。

簡而言之:特斯拉可為先鋒,難做守將,宜獨自一軍開疆拓土,不可後來者皆蕭規曹隨。極簡化思維適合制造業的統一與降本,但和人性的消費訴求多元化南轅北轍。

電動汽車,該潑冷水

在評價新能源戰略和特斯拉的時候,表達者非常容易陷入“極端話語陷阱”。

我們為何不能以中立理性客觀的出發點去提供結論?


對於特斯拉,“開創局面偉大,難撐盛世繁華”,這個評語有著底層理性邏輯的支撐。

運用第一性原理,將智能化與電動化結合,極簡思路貫徹到研發、產品、采購、營銷、渠道和品牌各個環節,將效率提升到傳統汽車遠不能及的地步。馬斯克與特斯拉當得起“偉大”的評語。

然而當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特斯拉被視為電動車第一品牌,他們已經充分享受到“科技先鋒”的紅利。隻是極簡原理並不適合滿足所有用戶需求,更別說“高度智能化”、“純電動化”在當下有著應用的瓶頸。

故而特斯拉與馬斯克,明顯被一部分人高估,所謂“衰退”隻是回歸到應有的現實。


同理,電動汽車、新能源、智能化的發展,與特斯拉的起伏軌跡密不可分。

為何特斯拉在2017到2023年都維持高速增長?背後有兩重根本因素。

一是中美兩個最大國傢,在幫著特斯拉“抬轎子”。中國需要一個品牌引導消費者認知到“電動汽車不是騙補工具,可以非常高大上”,同時拉動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從而順遂國傢新能源戰略提速;美國需要在喬佈斯去世之後,出現一位新的科技偶像。

二是2017年到2023年,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處在2.0發展階段(如果日產聆風、雪佛蘭Volt在2010年前後對動力總成電動化的探索屬於1.0),初步將電動化與智能化結合,拓寬產業鏈和轉換新賽道,但是仍然運用激進模式去“沖”出第一步,並不適合長期發展。

如今新能源戰略剛剛進入3.0理性化時代,它的特征在於:明確電動化作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由於用戶訴求多樣化,電動化本身也在當下適用多維度路徑:純電動、插混、增程式、油電混動齊頭並進。


你如何要求北方用戶在低溫和長續航場景下,隻能用特斯拉純電?

你如何要求低線市場對智能化功能並不敏感的用戶,為特斯拉FSD支付額外的溢價?

你如何要求希望座椅更軟、空間更寬敞、車頂不曬的用戶,面對集中度如手機的車市,隻能強行按下自己的訴求,捏著鼻子去接受特斯拉?

所以我們看到,比亞迪插混火,吉利奇瑞長安長城等悉數跟進。

所以我們看到,插混市場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銷量同比暴漲75.6%,而純電動僅為14.7%。

所以我們看到,從資本到終端用戶,開始質疑電動汽車,不少國傢和政府開始對新能源目標進行調整。

所以我們看到,與電動化綁定的智能化,從幾年前“很快實現L5,取代人類司機”轉變為溫和理性的“輔助駕駛系統普及”,同時激光雷達等新技術,從資本追逐的風口,漸漸轉變為成熟化的零部件。

電動化和智能化大趨勢並不會改變,但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理解可以拉伸外延,同時我們需要牢記“正確的方向,有可能邁出錯誤的步伐、荒謬的節奏”。

電動汽車需要被潑一盆冷水,但冷卻不進步的熱心。

而如今特斯拉的起伏,在若幹年後的宏觀復盤中,也僅僅是“當年那段有趣的故事”,供後來者品鑒、體味。


相關推薦

2024-04-17

直到今年3月,特斯拉多個部門還在定期討論新項目“NV91”的量產計劃。對參與的員工來說,這不但是工作,也是挽救手中股票的秘密武器。一年前,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在股東會上宣佈,一款平價車將在2024年底量產。他相信

2024-04-30

克突然訪問中國並宣佈擴大與百度(BIDU.US)的合作關系後,特斯拉(TSLA.US)周一收盤大漲逾15%。然而,富國銀行分析師ColinLangan對此卻感到驚訝,因為該行認為這對每股收益的影響有限,且交易細節遠未確定。“與百度的合作有助於

2024-04-22

多年以後,馬斯克在回憶自己的特斯拉生涯的時候,或許還會想起那個遙遠的冬日下午,他在上海工廠激動跳舞的場景。正是中國讓特斯拉度過難關,開啟股價飆升,也解鎖他的財富密碼。那是2020年的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

2024-05-09

在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全力押註自動駕駛技術之際,該公司CEO馬斯克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輪“高管洗牌”。第一財經記者從多方解到,此輪特斯拉此輪業務重組的重要方向是推動其自動駕駛技術FSD軟件的落地,包括在中國的發展

2024-05-06

斯克訪華的最大收獲,遠遠不止是會見中國國務院總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汽車通過中國政府的汽車數據安全認證,成為第一個獲得此項認證的外資企業。因此,中國各地都陸續解除對特斯拉的禁停禁行要求,化解特斯拉在

2023-04-21

特斯拉終於為它的“殺價保市”戰略,付出“代價”。美區時間4月19日周三,特斯拉公佈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特斯拉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20%,但與此同時,盈利跌超20%,其中核心業務汽車,毛利率同比跌至21.1%,創兩年來新

2023-02-23

特斯拉周三宣佈,將在矽谷的一座前惠普大樓設立公司新的工程總部。特斯拉CEO馬斯克當天會見加州州長紐森(GavinNewsom),並共同參觀這一位於加州帕洛阿托的工程總部所在地。據消息人士表示,雙方重點討論特斯拉在加州創造

2022-12-23

今年以來的種種逆風令此前風頭無兩的特斯拉面臨真正挑戰。截至21日美股收盤,特斯拉股價今年已經暴跌逾60%,特斯拉繼續縮水,創52周以來最低值。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報道稱,伴隨股價坐上“過山車”,特斯拉空頭們今

2024-05-02

,馬斯克最近撤銷之前與白宮達成的協議。這個協議是讓特斯拉的電動車充電站對其他汽車制造商開放,意味著其他品牌的電動車也可以使用特斯拉的充電站。此外,馬斯克上周決定解雇特斯拉幾乎整個超級充電團隊。雖然他尚

2022-11-03

國內組裝的電動車電池數量的重要一步。該工廠將主要為特斯拉提供電池,特斯拉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並準備在2023年底開始生產其Cybertruck。松下新建的工廠將專註於快速提升特斯拉2170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的生產,為

2024-04-30

特斯拉CEO馬斯克再度閃電訪華,雖然隻停留一天,但其重要性可能並不輸於2017年4月那次訪華。4月28日中午,有消息稱,馬斯克即將來華訪問,報道形容這是“一次令人意外的訪問”。一向高調的馬斯克沒有在社交平臺發佈預告

2022-07-20

7月初,已經在特斯拉工作8年的老員工張雷(化名)突然閃電辭職,這個決定他沒有對很多人講,辭職後不到兩周,張雷就徹底告別工作多年的上海,回到北京。“辭職是我自願的,與特斯拉的裁員無關。”張雷在離開上海之前

2024-03-11

的蓄意破壞。柏林工廠被迫停工一周“我不相信一個做空特斯拉的人,會真的關心環保,”兩年前,在得知比爾蓋茨的基金通過做空特斯拉獲得暴利的時候,怒火中燒的馬斯克憤怒地公開斥責這位前世界首富。馬斯克對蓋茨的環

2022-06-23

據周三發表的一篇采訪稿顯示,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Musk)表示,由於受到電池短缺和中國港口問題的影響,該公司在得克薩斯州和柏林的新汽車工廠正面臨著難以提高產量的困境,目前正在虧損數十億美元。5月31日,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