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會拿著日本納稅人的錢跑路嗎?”7月3日,《日經亞洲評論》以此為題目在報道中寫道,在日本政府提供巨額補貼的吸引下,臺積電先後宣佈在該國建立研發中心和制造工廠,這一點連美國都沒有做到。但是,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即便臺積電利用日本的補貼研發出相關成果,知識產權也將由臺積電獨占,並且可能直接帶回臺灣。
“日本經濟產業省尚未解釋,臺積電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全球最大的純晶圓代工企業、臺灣最大的企業之一,為何需要日本納稅人的錢來開發自己的產品,”日經亞洲報道指出,除日本外,世界上如此慷慨對待海外企業、迅速決定提供補貼的國傢並不存在。日本政府是否“隻顧著招商”?該政府提出的半導體產業政策仍有諸多地方需要重新審視。
《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截圖
今年6月24日,臺積電開始啟用在日本茨城縣築波市建立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由日本政府補貼1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4億元)建造,旨在幫助臺積電研發下一代半導體制造技術。當天,日本經濟產業相萩生田光一和臺積電總裁魏哲傢出席落成儀式,二人還圍繞新一代半導體展開合作的事項交換意見。
“日本納稅人正在為臺積電提供更多資金,”日經亞洲報道指出,日本政府最近決定向臺積電在熊本縣新建的工廠提供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8億元)的補貼,約占總投資額的40%,該廠今年4月份已動工,計劃2024年投產,將用於生產12/16nm和22/28nm制程的芯片,月產能5.5萬片12英寸晶圓。
在數十年發展過程中,臺積電向來是以臺島為重點,最先進的制程從不在島外生產。2021年2月,該公司宣佈在築波建立日本首個正式的研發中心,同年10月又宣佈在熊本縣建立日本首座晶圓廠,這樣的動作在日本之外並不存在。而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政府補貼發揮著巨大作用。
日本經濟產業省就提供巨額補貼解釋稱,吸引臺積電建廠將有助於半導體供應穩定、促進尖端芯片研發和重振日本半導體產業等,“這是在用補貼購買經濟安全和其他經濟利益”。萩生田光一也多次強調吸引臺積電的意義,“(通過吸引海外企業)構建半導體的穩定供應體制,從安全保障角度來看也非常重要”。
但日經亞洲提出質疑:日本真正獲得的回報,是否與巨額補貼成正比?
首先來看築波研發中心。對於臺積電建設該研發中心,日本通過經濟產業省主管的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提供約190億日元的補貼,臺積電日本子公司的日本3D IC研發中心(位於橫濱市)將接受補貼,用於研發被稱為“3D封裝”的新一代半導體制造技術。
具體來看,以電路微縮為核心的半導體技術升級將在不遠的將來迎來極限,業內也經常討論摩爾定律何時會走到盡頭。因此,臺積電致力於在築波研發半導體立體(三維)堆疊技術,以提升芯片性能。
日經亞洲報道指出,三維堆疊是前所未有的芯片制造技術,臺積電希望借助這種技術繼續主導世界半導體行業。與此同時,臺積電的競爭對手韓國三星和美國英特爾也在研究這種制造技術。
三維堆疊示意圖
但是,日本經濟產業省並未解釋,在半導體行業實力強勁、擁有千億新臺幣自由現金流的臺積電,為何需要利用日本的國傢經費來開展自己的研發。而且,日本政府也沒有解釋為何隻補貼臺積電一傢,而不貼其他競爭對手企業。此外,巨額補貼如何給日本帶來回報,這一最關鍵的問題也仍然模糊不清。
負責向臺積電築波研發中心提供補貼的NEDO透露,補貼所獲的研發成果“將歸屬於臺積電日本3D IC研發中心”。因此,不論NEDO是否提供資助,該機構都無法獲得臺積電的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IP)。
2021年5月,日本外部專傢在審查政府資金使用情況時曾提出補貼和回報問題。一橋大學研究生院教授佐藤主光認為,“國傢也需要思考能獲得成功果實的機制”,使政府能夠從中受益。但現狀沒有任何改變。
日經亞洲報道指出,按照現行的制度安排,即使臺積電利用日本的國傢經費推進研發,進而取得成果,也可能並不回報日本,而是獨占技術,帶回臺灣。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經濟產業省在解釋為何向臺積電提供190億日元補貼時,曾提到相關合作企業和機構,包括旭化成、揖斐電和基恩士等20多傢日本材料與制造設備企業。從這一點上看,很多日本企業將積極參加臺積電的研發,某些成果可能會被回饋給日本。
但實際上,多傢被點名的日企卻表示真實情況完全不同:“突然出現本公司的名字,感到吃驚”、“事前完全沒有接到經濟產業省的聯絡”、“並未向本公司作出任何說明,之後也沒有獲得經濟產業省的詳細解釋”、“我們要做什麼?”“看不到特意在築波推進的理由”。
隨著表示困惑的聲音大量出現,日經亞洲報道指出,日本經濟產業省有可能並未與日本企業進行充分的事前磋商,隻是在資料中列出20多個企業的名字。
對於日本經濟產業省利用巨額資金補貼臺積電熊本工廠,是否能獲得回報也尚不清楚。
定於2024年投入運營的熊本工廠,基本上隻向索尼集團供貨。制造的半導體也很特殊,預計是用於智能手機攝像的圖像傳感器芯片。索尼集團可能因此受益,但該公司主要向中國企業和美國蘋果公司供應芯片。因此,日媒也質疑“這傢工廠將如何為日本的經濟安全做出貢獻”。
還有另一種令日媒感到擔憂的情況。即便日本政府利用巨額補貼支撐臺積電熊本工廠的生產,但該工廠並不能生產所有類型的半導體,因此日本半導體供應安全並不能完全得到保證,但是日本政府僅對這一傢工廠就補貼高達5000億日元。
今年6月,臺積電在熊本縣菊陽町建設日本首座新工廠的工地 圖源:《日經亞洲評論》
由於新冠疫情過去兩年導致全球嚴重的芯片短缺,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希望提高本土半導體的供應能力,不惜為此提供巨額補貼。但實際上,決定在海外建廠的企業並不多。
2020年5月決定到美國建廠的臺積電,目前仍未獲得美國政府的補貼,市場上也曾傳出該公司將赴歐洲建廠的消息,但至今沒有下文。不過,臺積電並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該公司已提出最近三年支出1000億美元用於擴產的計劃,產能主要集中在島內。
6月10日,日經新聞報道稱,目前臺灣島內有20多座半導體新工廠處於正在建設或剛剛開工建設的狀態,廠址也從北部的新北到新竹、苗栗,再到臺南以及最南部的高雄,遍佈全境,投資額總計達到約1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936億元),一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在整個行業並沒有先例。
從技術和產能上看,全球90%以上的高端芯片都是在臺灣島內生產。今後,如果20傢新工廠全部開始量產,全球對臺灣島內半導體產能的依賴無疑會進一步提高。美國政府曾多次借此炒作“大陸統一威脅”,宣稱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會造成全球供應鏈的風險,並“軟硬兼施”要求臺積電等企業赴美建廠。
但從實際動作來看,島內企業並不願意按照美國的要求行事。
一方面是成本問題,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今年4月曾指出,美國制造的成本令人望而卻步,在美國制造芯片的成本比臺灣貴50%,因此美國增加半導體產能的努力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
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地緣政治。日經新聞聲稱,臺灣當局的“外交”現在幾乎完全依靠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臺當局唯一能跟美國“對等談判”的底牌就是“半導體”。如果連半導體都全盤對美國做出讓步,拱手相讓的話,臺當局就沒有“外交底牌”,“臺當局最害怕的是今後按照美國所想的進展行事”。
“或許這種危機感就是這股投資熱潮的原因之一,”日經新聞評論稱,對臺灣當局而言,最大的防禦武器或許已不是美國提供的武器等,而是自己最尖端的半導體工廠,因此巨額投資正在島內各地靜靜地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