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最新“天才少年”新鮮出爐。他叫寧博宇,26歲,來自電子科技大學,是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傢級重點實驗室的2019級博士研究生。而此次他被華為pick後,將要加入的業務是無線產品線與光產品線。
△圖源:電子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寧博宇在博士四年期間,發表論文數多達21篇,其中以一作身份發表的論文便有16篇。
而在最終拿到華為“天才少年”百萬年薪offer之前,他經歷多達十幾輪的面試,並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不過寧博宇對此結果的表態較為低調:
我隻是一個普通學生,這次入選是我運氣比較好!
因為我的研究方向和華為未來的課題高度相關。
而且寧博宇不同於傳統印象中的科研工作者,在他身上有著眾多個性鮮明的標簽——
4萬粉絲B站Up主、街舞大賽冠軍、男子蛙泳冠軍……
眾多網友在看完他的履歷之後不由直呼“冠軍多到看不過來”:
博士四年,21篇論文
據官方介紹,寧博宇在本科時期便已經拿到保研資格,並在大四的時候提前進入教研室。
他師從陳智教授,開啟科研之旅的首個項目,便是基於毫米波通信物理層安全傳輸的理論研究。
研一時期,寧博宇在學校“領軍人才計劃”的資助下,還遠赴英國牛津大學開展科研訓練。
回國後的他針對高斯竊聽信道中混合波束成形的設計問題,提出一種基於碼本的組合匹配追蹤算法,在安全速率上相比傳統方法有顯著提升。
後來針對多流數據傳輸的模擬波束選擇問題,寧博宇又提出最優的功率分配方案。
上述的兩項研究,成功在IEEE WCL和IEEE GLOBECOM上發表。
△圖源:電子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根據谷歌學術的數據顯示,寧博宇從2017年便開始發佈會論文,至今已有25篇,最高引用量為116。
而寧博宇能夠在論文上如此高產,離不開他本人在科研上的那股沖勁。
例如他回憶起曾經被一個科研問題困擾很久,終於在某天凌晨有新突破,他便立即給導師打電話交流。
導師也是耐心聽完寧博宇的思路,並贊揚他善於鉆研的精神、能夠如此鍥而不舍地深入做研究。
在寧博宇拿到博士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個人對科研的態度也有轉折:
我已不再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而是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要做出點成績來”,寧博宇在內心暗暗產生這樣的想法。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科研不應該停留在技術表面,更重要的應該是要用起來,因此他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延伸到通信的多個領域。
據官方介紹,博士四年,寧博宇在通信領域頂級期刊/會議上共發表21篇論文。
其中11篇為通信領域JCR-Q1分區、10篇為IEEE旗艦頂會,並作為學生參與國傢重點研發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
不僅如此,寧博宇還是IEEE WCM、IEEE JSAC、IEEE JSTSP、IEEE TWC、IEEE TCOM、IEEE TVT、IEEE WCL、IEEE CL等12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累計審稿50餘篇。
如此成績在大部分人看來都是非常傲人的,但寧博宇卻很謙虛地認為這是“低能兒的逆襲之路”。
自嘲是個“低能兒”
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寧博宇在科研之餘,還是B站的一位Up主。
在2020年的一期視頻中,寧博宇發佈題為《講述低能兒的逆襲之路》的作品。
他在視頻反復強調自己“智力低下”,是一個“低能兒”,還配上各種搞笑的表情動作來配合。
但即便如此,在寧博宇講述逆襲的過程中,他那股“不服氣”的勁兒可以說是一覽無餘。
例如寧博宇在念小學的時候,他的老師認為在一至六等獎學金裡,他就沖一沖最後的六等獎學金就好。
這給寧博宇帶來非常大的打擊,也是他第一次產生要逆襲的想法。
於是他便在自己擅長的奧數下足功夫,怒刷一堆題;最終,也是因為小升初考試時數學出題較難的緣故,寧博宇直接拿下一等獎學金(小學六年級便給傢裡賺3萬元)。
這件事情也讓寧博宇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更嚴格些,初中時期基本上都是班級第一。
而且從初中到高中,寧博宇作為尖子生,還和其他學霸非常不一樣;他會挖掘自己很多感興趣的愛好:例如跆拳道、街舞、跳高等。
尤其是在街舞方面,寧博宇雖然非常謙虛地說不及專業水平,但至今為止他也是頻頻拿獎:新加坡國立大學街舞之夜冠軍獎、校園達人秀個人冠軍……
再如跳高方面,寧博宇在高中(成都四中)時期還打破塵封24年的跳高記錄。
到大學期間,他在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的同時,也沒有耽誤自己的學習成績。
甚至為學習,寧博宇會選擇寢室在閉燈後,挪至廁所,借著燈光通宵學習一晚上;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
也正是因為寧博宇的這股幹勁,讓他在本科的績點達到3.93/4。
而且在本科期間,寧博宇便以一作身份投出去3篇論文(2篇SCI和1篇國際頂會),最終有2篇文章被接收:
所以我覺得我這個低能兒,能在本科期間發一篇SCI算是個奇跡。
寧博宇對自己的逆襲的經歷也做這樣的總結:
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非常有激情。
我有個習慣是,要不就不做,要做就拼命做。
雖然我愛好很多,但是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全身心地去投入。
One More Thing
對於華為“天才少年”,最近有人便向任正非提出這樣的問題:
最近關註到,有位“天才少年”在公司工作兩年離開,去做機器人創業;我有個蘇黎世大學畢業的朋友也是類似情況,他在這個領域也算頂尖的,也是工作兩年就離開。ChatGPT、電動車、大疆無人機……很多顛覆式創新都是這種初創企業去做的。第一個問題,任總如何看待年輕人在創新創業與守成之間的差異?第二個問題,除待遇,我們公司在制度上能不能給年輕人一些資源上的鼓勵,鼓勵大傢去突破、創新,敢於挑戰?
對此,任正非回答道:
第一,進入我們公司,“天才少年”這個稱呼就沒有,定位“天才少年”主要用於入職的定級定薪。我們強調“不拘一格選人才”,老、中、青相結合,在開放的環境中向前滾動。年輕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25-35歲;有經驗、有資歷的人有架構能力,架構和突破同樣重要。科學技術上也有成與敗的問題,敗不餒,失敗對你來說也是一次實戰鍛煉。
第二,我們不能壟斷人才,員工想出去創業或到其他公司去,人盡其才,發揮他的價值,對國傢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