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聽過互聯網大廠黑話嗎?組合拳、賦能、生態、頂層設計、顆粒度……這些活躍在互聯網大廠員工嘴裡的詞,不知道曾讓多少人PTSD。就連張一鳴都不勝其擾,在2021年字節跳動年會上,他像相聲大師表演《報菜名》一樣,來段互聯網黑話,諷刺不說人話的互聯網大廠人:
“ 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推薦技術賦予的信息分發能力、跨端聯動抖頭西、分多個產品自研,實現深度共建,形成組合拳,打造內容生態閉環,以此賦能客戶用戶創造價值。未來我們要增加橫向不同場景價值,延長服務鏈路。同時縱深滿足用戶需求,借助人類年齡的自然勢能,在小中青多個年齡用戶深度滲透…… ”
隨著張老板的一番話,大廠黑話算是火出圈,媒體們也開始報道這個現象,我們當時也聊過這個話題。
而 2024 年一開年,外國也搞起對互聯網黑話的批判。
最近在 TikTok 上,一個叫 Corporate Erin 的系列視頻火,播放量動不動就是成百上千萬。
Corporate Erin 可以理解成 “ 大廠的艾琳 ” ,看名字你估計已經猜到視頻內容都是什麼。
沒錯,整個系列視頻其實講的都是一類事,那就是由這個叫 Lisa 的姐扮演一個大公司的小領導艾琳,面帶微笑對著鏡頭展示矽谷精英們的職場話術。
想象一下,當你下班打開手機刷短視頻消遣的時候,屏幕上突然蹦出個和你同事領導打扮相似的人,和你聊三分鐘 “ 痛點 ” 、 “ 用戶心智 ” ,然後告訴你:
“ 我對你期望很高,但我看不到你的核心競爭力,這樣下去你隨時會被開。 ”
你什麼感覺?八成是覺得晦氣、下頭。老外們現在就是這種感覺。
他們也是打工人,也頂不住這一套話術轟炸,聽大廠黑話照樣打擺子。
在雅虎新聞、商業內幕、赫芬頓郵報等網站上,對艾琳引起的現象還進行專門的報道。
有時候艾琳是那個凌晨 4 點不睡覺,突然視頻拉會探討 2024 年公司戰略舉措。
在深夜昏暗的燈光中,大傢隔著屏幕一起眺望未來,共同構想deliverables ( 可交付成果 )。
有時候艾琳剛剛休假歸來,容光煥發精神抖擻。
她對已經打工一禮拜的下屬們瘋狂灌雞湯,暢談過程抓手和最終價值。
有時候艾琳為下屬一對一解釋公司喪假政策,驟然聽聞下屬全傢意外去世的噩耗,她還裝模作樣捂著嘴巴一臉震驚,替對方感到哀傷。
但沒過幾分鐘,她就恢復那張熟悉的嘴臉,告訴下屬就算你全傢不幸去世,但你還是得上班,因為公司就是這麼規定的。
評論區裡的老哥繃不住,站在資本傢一方的人要求公司趕緊邀請艾琳加入,他們需要這種人才。
不過打工人顯然更多一點,他們差點喘不上氣來,恨不得當場辭職,並祝福她和自己上天堂的傢人團聚。
此外還有一大批老外直接和艾琳合拍視頻,點開手機一度讓人以為是 HR 約談現場。
EOD 、 EOJ 、 EOA ……一堆莫名其妙的詞匯從艾琳嘴裡蹦出來,大兄弟當場懵圈。
看在老哥抓耳撓腮的份上,艾琳才勉強解釋一下:EOD=end of December ( 十二月底 )、 EOJ=end of job ( 工作結束 )、 EOF=end of afternoon ( 傍晚 )……
想明白艾琳以及現實中艾琳這種人在表達什麼,要麼直接問,要麼隻能連蒙帶猜。
評論區都頂不住,老哥趕緊給出一個 EOC ——End Of Conversation ( 對話結束 ),趕緊閉嘴吧您嘞。
也許有些差友還不知道,雖然經過數年演變,國內的互聯網黑話形成專有的套路和模板,但國外一直有著類似 “ 互聯網黑話 ” 的風氣,也就是上邊外媒口中的 corporate accent ,翻譯過來就是企業口音。
不過我更喜歡稱之為 “ 大廠腔 ” ,約等於咱國內的 “ 阿裡味 ” 、 “ 字節范 ” 。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Blue-sky thinking ,直譯過來就是藍天思維,它鼓勵人們進行創造性思考,而不受現有信念或想法的抑制。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頭腦風暴。
Boiling the ocean ,字面意思是把海洋煮沸,實際上指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種黑話的起源,可比國內的大廠黑話早多。
美國裡韋大學的官網上有一篇文章,專門講黑話的發展歷史。
從上世紀 30 年代開始,管理者逐漸關註工人的心理,以此提升工作效率,緩和勞資關系。二戰之後,各大公司們也開始關註如何幫員工提高生產力。
大廠腔緊跟著就出現, 20 世紀 80 年代, Peter Drucker (現代管理學之父)與通用電氣合作開發 Work-Out 計劃,以幫助經理和員工更快地解決問題。
他將低垂的果實 “low-hanging fruit” 賦予新意義—— “ 容易解決的問題 ” ,響尾蛇 “rattlers” 成 “ 顯而易見的問題 ” ,蟒蛇 “pythons” 成 “ 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 ……
不過差不多在那個時候,大廠腔就已經有點臭。
美國詩人、作傢和文學評論傢 David Lehman 在他 1991 年出版的《 Signs of the Times 》裡寫道:“ 行話是一種語言花招,它使舊帽子看起來煥然一新;它給那些如果直接表述就會顯得膚淺、陳腐、輕浮或虛假的想法帶來一種新穎和似是而非的深刻感。 ”
講句公道話,有些黑話確實很實用。
去年 Preply 調查 1000 多名美國職場人士對行話的感受,打工人們比較喜歡 core competency ( 核心競爭力 )、 Overachiever ( 超預期表現 )、 Self-starter ( 自我管理 )這種詞。
但是對 Rockstar ( 明星員工 )、 Ninja ( 對某工種精通 )這種詞就很反感。
原因很簡單,前者是一個概念高度濃縮的新詞匯,溝通起來很有效。但後者,搖滾明星、忍者,這都什麼鬼,不解釋誰能看得懂。
至於大傢為啥聽到黑話會感覺不適?
除很多詞匯毫無使用價值外,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在艾琳視頻裡,她說黑話的時候,還有一套適配的動作。
喬治城大學語言學教授 Deborah Tannen 認為,艾琳竭力想表現一種和你換位思考,替你考慮的面部表情,同時身體前傾,做出一種真誠的姿態。
說白,她說的每一句話,都缺乏誠意。
她沒有和你換位思考,也不想替你考慮,所以才要展現出這種姿態,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
艾琳要是真的為別人考慮,那她是怎麼用 36 ℃的嘴巴,說出 “ 你全傢死但你還要上班 ” 、 “ 給你兩三天時間生個孩子然後認真工作 ” 這種冰冷的話的。
外國網友隔空暴揍艾琳
一位現實中叫做艾琳的女士就被 TikTok 上的艾琳破防。
這位真艾琳是一位前營銷專業人士,飽經此類企業文化,所以她至今不敢看艾琳的視頻。
她說當時自己在公司裡有無限的帶薪休假,但要 through 58 hoops ,即克服重重困難。
就連微軟的 Azure 雲平臺副總裁都忍不住在領英吐槽,自己也被大廠黑話淹沒。
這種工作對生活的擠壓侵占,讓她在失去工作的時候,感覺自己失去人生的意義。
因為工作曾是她一天中占比最大的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在被炒魷魚的一瞬間就消失。
也就是現在人們老生常談的,人被工作異化。
無論是 TikTok 的艾琳還是現實中的艾琳,她們所展現的自己已經不是自己,而是公司的一個齒輪。
在工作期間,所有人都在下意識的說黑話,以此代替簡單易懂的人話。
員工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說廢話嗎?其實他們也覺得難以理解,甚至到處吐槽。
但黑話確實是對自己工作的最好包裝,領導就愛聽這個。不瞞你說,我在幾年前曾經收藏過一本 “ 屁話大全 ”PDF ,它過去給我的工作提供不少幫助。
老板也很清楚員工在說屁話,員工在周報上寫 “ 用組合拳幫助用戶賦能,打通生態閉環,幫助客戶延長服務鏈路,強化用戶感知,打破邊界,打造生態化運營 ” ……
看起來牛逼轟轟,其實就是敲一天代碼。
但作為公司掌權者的老板大多選擇放任這種行為,因為這種行為在某方面是有利的。
依靠互聯網黑話,裁員在國外成
“impacts” ( 沖擊 )、 “restructuring” ( 重組 ),
在國內成 “ 優化 ” 、 “ 向社會輸送人才 ” 。
原本赤裸裸的矛盾,瞬間變成小打小鬧。就像是 “ 冬天到,春天還會遠嗎 ” 這話,聽起來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美好的向往,但是對秋天就嘎的蟲子來說,那就是閻王爺敲門。
身處在充滿黑話的大環境中,個體的反抗是無力的,甚至會下意識隨波逐流。
打工人並非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可是在這個充滿黑話的大環境中,個體的反抗過於無力,反而隨波逐流說黑話,領導更容易給你升職加薪,會誇你夠專業,融入工作環境。
你每說一遍 “ 賦能 ” 、 “ 擊穿 ” 、 “ 認知優勢 ” ,你就越能感覺和其他同事相處融洽。會上放的 PPT 裡,你大談 “ 組合拳 ” 、 “ 引擎 ” ,老板看直鼓掌。
這一刻,你浸泡在公司文化裡,成光榮的螺絲釘。
但在跳出大廠之後,掉不少頭發的自己再回顧大廠黑話,大概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也許隻有當年那英的那條微博最能代表內心感受:媽的,最煩裝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