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論文涉嫌造假令數十年阿爾茲海默研究前功盡棄?研究人員這樣說


近20年來,Aβ假說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解此類蛋白質可能導致衰退的機制,美國聯邦政府為這些研究投入數十億美元。近日,《科學》雜志發表一篇詳盡的調查報告,過去近20年中被引用最多的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病(AD)研究的關鍵靶點要素可能涉嫌造假。

這篇具有影響力的論文於2006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該研究通過小鼠模型,提出一種特定的淀粉樣蛋白(Aβ56)可能是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原因。


主要作者已接受調查

近20年來,Aβ假說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解此類蛋白質可能導致衰退的機制,美國聯邦政府為這些研究投入數十億美元。

在最新的《科學》文章中,“吹哨人”是田納西州的一位神經科學傢、范德比爾特大學教授馬修·施拉格(Matthew Schrag)。施拉格表示,他和其他審稿人已經確定多達10篇關於此類蛋白質的論文值得深入調查。在這篇文章中,還有一些其他著名研究人員稱他們無法重復特定蛋白質的研究結果。

施拉格表示,他的通過分析多篇論文中的圖片內容,認為這些內容需要引起警惕,但稱“這並不代表最終的結論”。“數據應該不言自明。”施拉格稱。

施拉格質疑的核心問題是,研究人員涉嫌對多篇論文中的圖像進行處理,從而使這些圖片能夠更好地支持他們的假說。已經有研究人員正在為此接受特別調查,包括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副教授Sylvain Lesné,Lesné目前正在接受該大學的調查。

Lesné的幾篇論文的合著者Karen Ashe博士是美國最傑出的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人員之一。Ashe在PubPeer上發佈對施拉格在《自然》論文中質疑的一些圖片的辯護,並提供一些未發佈的原始版本的部分內容,不過通過對比原始圖片後,引起更大的爭議。

《自然》雜志一位負責圖片出版完整性標準的發言人對外回應稱:“將認真對待對其論文提出的擔憂。”《自然》雜志已經表示正在調查Lesné的這篇2006年論文,並建議對其結果保持謹慎。

無法撼動Aβ假說地位

幾十年來,科學傢們一直在尋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盡管有治療早期和中期阿爾茨海默病癥狀的藥物,但隻有一種藥物被FDA批準用於治療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蛋白質斑塊,其他針對該靶點藥物研發都宣告失敗。

唯一一款獲批的藥物由Biogen公司開發,但自上市以來備受爭議,並引發FDA三名官員離職,他們認為沒有充分證據證明這款定價為56000美元的藥物有效。

因此有科學傢對Aβ靶點提出質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科學傢Jochen Herms發表評論稱:“我不認為Aβ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雖然它是有毒的,但這種毒性不是Aβ特有的。但現在幾乎所有的關於Aβ的研究中,都沒有用其他聚集肽作為對照,從而似乎證明這種效果是Aβ特異性的。”

Herms分析其中的原因,認為可能因為人們找不到一個比Aβ更好的靶點。“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可能是,人們無法學到任何有助於治愈阿爾茨海默病的療法,這至少是我對過去20年Aβ研究的印象。”他表示。

但多位研究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即便《自然》論文被質疑,該研究的重要性不應被過度解讀。事實上,整個Aβ假說與這篇文章並不是一回事,該研究對整個領域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Aβ理論很早就被提出,這篇被質疑的論文當中主要涉及Aβ56,關註這個領域的人非常少,目前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公認的是Aβ40和Aβ42。因此整個Aβ的假說和這篇文章幾乎沒有關系。”一位國內知名老年醫學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其實Aβ56在學界已經受到長期的質疑,隻不過沒有人頂真罷。”一位國內從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的科研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AD研究領域圈子文化十分盛行,特別是Aβ假說的認同者,遇到不利於他們研究的一定毫不留情。”


相關推薦

2022-07-23

損傷大腦記憶,或許會是誘導阿爾茲海默癥的關鍵物質。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轉基因小鼠身上發現這種物質,並將它提取純化、註射到年輕健康小鼠體內,結果顯示小鼠記憶力功能出現下降。當年,這一物質的發現,為淀粉樣

2022-10-01

更加可信。一份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關於發病機理的研究論文指出,腦內溶酶體損傷才是導致生病的根源,而β淀粉樣蛋白增加隻是外在表現。“新藥研發關註修復溶酶體損傷,可能比現關註去除β淀粉樣蛋白更有效。”2021年憤

2024-02-04

瑞士阿爾卑斯山舉行的一場科學峰會上,Neurimmune公司的研究人員制定一項計劃——通過研究那些高齡而未患癡呆癥的人來尋找阿爾茲海默病新療法。他們選擇的方向是清除β-淀粉樣蛋白。β-淀粉樣蛋白是人體自己產生的物質,

2023-02-07

難以置信,but這是真事:全球目前最小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是個年僅19歲的中國男孩。而且他的癥狀是在17歲就開始出現的。阿爾茲海默癥通常發病是在65歲以後;在他之前,全球最年輕的早發性患者年齡也有21歲,主要病因是基

2023-02-07

難以置信,but這是真事:全球目前最小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是個年僅19歲的中國男孩。而且他的癥狀是在17歲就開始出現的。阿爾茲海默癥通常發病是在65歲以後;在他之前,全球最年輕的早發性患者年齡也有21歲,主要病因是基

2022-09-15

,引發網友熱議,然而昨晚他又發微博澄清,否認自己得阿爾茲海默癥,認為老年癡呆並不等於確診。韓松表示,因為血壓飄忽不定,醫生讓做下監測。十分感謝大傢近日來的關心,我很受鼓舞,也增添信心,覺得人類太好。另

2023-03-08

力下降和癡呆。自該疾病被發現以來的一個世紀裡,醫學研究人員一直未能找到治療方法和可靠的早期檢測方法。上周四(3月2日)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文章表明,深度學習技術在阿爾茨海默氏癥診斷中

2024-01-27

動50-100個以上的漸凍癥研發早期推進。漸凍癥、帕金森和阿爾茲海默癥同屬於神經退行性疾病,學名肌萎縮側索硬化,是世界五大絕癥之首,目前治愈率為0,平均3-5年走向死亡。至今為止,沒有任何藥物和治療方式能夠阻止病

2023-04-03

,該數據庫可以跟蹤美國人長達數十年的健康狀況,並使研究人員能夠獲得對該疾病的最新研究數據。NIA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一部分,其目標旨在建立一個數據平臺,能夠容納記錄70%至90%的美國人口的長期健康信息。該

2023-01-14

上進行測試。由KIMM研究員JaeJong Lee領導的這項研究的一篇論文最近發表在《生物活性材料》雜志上。

2022-08-01

隱私信息,在法律的保護范疇內。我國《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

2022-07-27

發,對準國內學術圈三位大人物。2019年,饒毅就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會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論文造假,將“學術造假”這一話題推向風口浪

2022-10-11

研究人員在大腦組織中發現一種機制,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癥。他們說,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發治療該疾病的新藥。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大腦中某種酶的表達量更高,導致一種名為

2022-09-28

白沉淀物,而且副作用相對於Aduhelm更小,有望創造一個數十億美元的市場。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市場上現有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基本上都隻能夠緩解疾病的癥狀,而不能延緩疾病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