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乘用車置換新能源小客車最高可獲補貼1萬元


據北京市商務局26日消息,市商務局、市財政局等7部門聯合制定瞭《北京市關於鼓勵汽車更新換代消費的方案》。《方案》明確,2022年6月1日0時至2022年12月31日24時期間,報廢或轉出本市註冊登記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的乘用車,在本市汽車銷售企業新購新能源小客車,開具《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並在2023年2月28日前完成新購新能源小客車上牌手續的自然人車主可獲得補貼。

補貼標準按照轉出本市或報廢的乘用車類型(新能源小客車和其他乘用車)和新購置車輛銷售價格劃分。其中,轉出或報廢新能源小客車和1-6年其他乘用車的補貼標準為8000元/車,轉出或報廢6年(含)以上其他乘用車的補貼為10000元/車。

補貼以轉賬方式發放到符合補貼條件的對象銀行賬戶上。補貼適用時間為2022年6月1日0時至2022年12月31日24時期間。(完)


相關推薦

2022-07-19

行老舊汽車范圍”“支持二手車企開拓海外市場”“提高新能源二手車置換率”等五項措施,總體保持“促更新、保外遷、擴限行、走出去”的發展方向。其中,“擴大限行老舊汽車范圍”中提到,將研究在原國一國二汽油車、

2023-03-10

傳統車企。“自殘式”降價,能不能讓傳統汽車,扳回和新能源車的戰局?01雪鐵龍“高光時刻”在這次史上最強購車優惠季中,有一個關鍵詞是“政企購車補貼”。“政企補貼”是指政府和企業共同補貼促銷,從披露數據看,

2024-05-09

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燃油車或車齡超過6年的新能源乘用車,並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萬元;對個人消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燃油車,並購買2.0排量以下的燃油乘用車補貼7000元。同時,鼓勵市縣對舊車置換新

2024-05-26

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車齡6年及以上)。補貼標準方面,報廢上述兩類車型,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1萬元。對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並購買2.0升及

2024-04-03

的又準備賣魚,但降價可不是能收回來的玩笑。甚至中國新能源的4月,都不像以往那樣由銷量榜單開始,而是以問界新M7官降兩萬,打響血戰第一槍。同一天,小鵬 G9 全系降 2 萬、極氪 007 起價不變配置大增、蔚來給出每輛 1.5

2024-04-07

猜到小米SU7會火,但沒想到會這麼火,它的到來對於整個乘用車市場的沖擊還是十分劇烈的。對於消費者而言,顯然希望看到更多爆款進入市場,沙丁魚效應引發的競爭亦能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2024-04-01

然而,特斯拉的漲價策略在中國市場並非毫無風險。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眾多車企相繼推出優惠政策和補貼活動,以吸引消費者。4月1日,蔚來宣佈推出最高10億元油車置換補貼。即日起,油車用戶置換蔚來2024新車,

2023-04-11

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表示,未來隨著新能源車的保有量高速增長,新能源車的路權特權政策也是必然取消的,因此回歸號牌合並也是未來趨勢。從長遠看,允許燃油車置換新能源車保留原號牌,不會帶來遺留

2022-08-05

5倍之多,同時,比亞迪也創下歷史銷量最高紀錄。其它新能源汽車廠商陣營中,吉利汽車預估為3.50萬輛,廣汽埃安為2.5萬輛,奇瑞汽車預估為2.22萬輛,上汽乘用車為1.99萬輛,長安汽車預估為1.90萬輛,小鵬汽車為1.15萬輛。此外

2024-05-06

選擇置換奧迪車輛,均可享受高額補貼。其中,奧迪國產車置換補貼最高可達7000元,而奧迪進口車的置換補貼更是高達42000元。這一政策的有效期至6月30日。對於非一汽車主或舊車報廢車主,若在二季度內置換奧迪國產車,同樣

2022-09-05

8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保持強勢良好態勢,7月16傢廠商批發銷量萬輛以上企業的全月銷量占比83.6%,這些企業的8月預估銷量為52.2萬輛,按照正常結構占比預測8月的全國新能源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約62.5萬輛。盡管國傢出臺燃

2022-07-05

的產品。”吳金城說,目前已有112傢車企125個品牌1110款新能源車型在上海銷售。到2025年,上海將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20萬輛,產值突破3500億元,具備先進智能網聯功能的新車產量占比超過50%,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吳

2022-09-07

市場零售187.9萬輛,同比增長29%,較上月增長3%。其中,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同比增長100%。乘聯會表示,目前政策提振汽車消費信心效果很好,因此車市零售同比實現較高增長。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在安徽合肥走訪時發現,隨著

2024-03-03

比亞迪以超過300萬輛的成績成為中國市場銷量冠軍和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僅此次大幅降價的“秦”系列銷量就超過48萬輛;另一方面,由於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以及長期積累的垂直整合能力和完善的供應鏈,造車成本得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