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5月11日報道稱,雖然中國臺灣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合同生產地,但越來越多的行業高層擔心,中國臺灣將無法跟上行業對新一代工程師不斷增長的需求。人口減少、要求苛刻的工作文化和大量競爭激烈的技術工作,讓人才變得越來越稀缺。
報道介紹稱,31歲的羅亞爾·李(Royale Lee)曾是一名臺積電的工程師。他曾因臺積電制造設備感染病毒癱瘓,而連續工作48個小時。多年來,他不分晝夜地接聽電話,但經過五年的“犧牲”,他在2021年底開始害怕聽到手機響起。他的年薪曾高達10.5萬美元,但這沒能留住他。
過去10年中,正是因為工程師們的聰明才智,讓臺積電在芯片制造競賽中領先於英特爾和三星這樣的競爭對手。
中國臺灣的人才危機與臺積電的成功交織在一起。過去十年中,該公司的員工人數增長近70%,而臺灣的出生率卻驟降一半。人工智能等前景廣闊領域的初創企業正在吸引頂尖工程師。同時,臺積電在招聘方面,必須與Google等互聯網公司和荷蘭ASML等外國半導體公司競爭,這些公司通常能提供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及其他福利待遇。
相比而言,臺積電的高層一直在維護公司的艱苦奮鬥工作文化,這種文化曾幫助臺積電成長為擁有7.3萬名員工、市值4400億美元的巨型公司。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最近還為公司的軍事紀律辯護,稱公司半夜叫員工加班時,他們傢人也不會反對,繼續睡覺。但近年來,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多次承認,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短缺。
截至8月,中國臺灣地區最大求職平臺104人力銀行擁有超過3.3萬個芯片行業職位。根據官方數據,去年中國臺灣芯片行業雇用約32.6萬人。
為此 ,臺積電被迫調整招聘策略。它拓寬招聘渠道,並提高碩士畢業生的基本工資,現在,他們的平均年薪有望高達6.5萬美元。臺積電從9月開始招收中國臺灣畢業生,遠遠早於傳統的3月求職季,甚至開始培養高中生,通過網絡課程教授半導體基礎知識。
“許多公司大概都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吧,”臺積電前副總裁林本堅說。“現在找人才,也不是很挑剔,不一定要學電機嘛,不一定要學那個資工(計算機工程)之類的。”
中國臺灣芯片產業面臨挑戰之際,正值全球經濟緊縮。美國政府動用數以十億計美元的資金補貼吸引半導體工廠的努力催生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企業宣佈新建工廠的計劃。但對行業高管的調查顯示,人才短缺仍是問題。
對臺積電來說,島內人才缺口導致其加緊前往海外建廠、培訓工人的步伐。與大部分早就將研究和生產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大型硬件企業不同,臺積電的絕大多數芯片代工廠都在中國臺灣。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表示,多年來,臺積電將最優秀的員工、供應商和最先進的工廠集中起來,對其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臺積電需要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臺灣以外的地區。
“如果我是臺積電,我會認真考慮還有哪些地方能為我提供那樣的人才。”他說。
臺積電-臺大聯合研發中心主任吳志毅表示,生產半導體需要熟知技術和規范的員工,這也是臺積電制造工藝高端的部分原因。
吳志毅早年曾在英特爾擔任工程師,他說,如今的科技工作者更願意從事符合自身興趣的職業,而不是像他那代人一樣隻看錢。
“你的經濟壓力可能沒有那麼大,你可能就是覺得雖然半導體的薪水非常好,或者是它的前途非常好,可是他可能覺得說我就是想選擇一個輕松的工作。”
前臺積電員工羅亞爾·李說,中國臺灣年輕人沒那麼願意在代工廠裡辛苦勞作,“已經不是以前那麼風光的時代。”
當前,羅亞爾·李在一傢美國企業擔任網站開發工程師。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表示,如果工作條件得不到改善,臺積電和其他芯片企業的人員流動永遠不可能停止。
對羅亞爾·李這樣需要承擔維持工廠運轉重任的員工來說如此,對那些發明提升芯片速度新方法的關鍵研發者來說也是如此。
30歲的弗蘭克·林就是這樣一位臺積電的研發者,他因為感到工作乏味、沒有成就感而離開。作為產品工程師和芯片設計師,他的工作壓力比起其他員工還沒那麼大,但他依然備感煎熬,渴望找到更多工作的意義和成就感。盡管擁有中國臺灣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的碩士學位,但他沒有被賦予重任,每天的工作都非常機械。
“錢一直變多,然後生活就這樣嗎?”他記得自己上班時經常坐在陽光明媚的辦公室茶水間裡這樣想。在臺積電工作不到三年,他就自立門戶,成為一名獨立的財務顧問。“現在,人們更想為自己工作,現在外面的世界選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