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歐洲電力系統因俄烏沖突飽受驚嚇,各國電價屢屢突破歷史高點,停電聲層出不窮。然而,周三荷蘭電力系統驚現負電價。根據歐洲電力交易所(Epex)數據,當地時間下午1點到2點,荷蘭電力價格觸及-739.96歐元/兆瓦時,加權平均電價則從上午10點開始,直到下午5點一直保持負數。
而負電價出現的原因與可再生能源有關。大量的綠電湧入荷蘭電網,遠超電力需求,最終導致電網過載,並出現負電價。
據咨詢機構Enappsys稱,16吉瓦容量的荷蘭可再生電力一時間湧入電網,但荷蘭本地的消費及電力出口卻並不能完全消耗這些電量。Enappsys的Jean-Paul Harreman表示,這超乎人們的預料,但市場將反復看到這種情況發生。
事實上,負電價也的確在歐洲大陸上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
歐洲電網不可承受之綠電
歐洲電力系統在去年迎來上限價格的規定,但其一直沒有下限“地板”。 2008年開始,歐洲電力現貨市場Epex Spot就允許出現負電價。
2020年4月時,由於新冠疫情削弱工業活動,歐洲主要國傢都出現負電價的情況。而以日前市場的電價計算,此前全歐的最低價出現在2019年6月8日的比利時市場,當時價格跌至-134歐元/兆瓦時。
政府希望通過負電價機制,調節燃煤、核電站等傳統發電廠靈活發電,以主動配合可再生能源靈活發電。且出於環保目的,電網有義務優先接入可再生能源電量。
然而,傳統電廠關停再啟動十分麻煩,且其受到合同額定功率限制,並不能靈活啟停。同時,可再生能源電廠的關閉也需要付出相當高的成本,這就導致一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猛增時,沒有人願意關閉電廠以調節負載,電網隻能進入過載狀態,形成負電價。
此外,歐洲拿不出足夠的儲能電池,導致電力隻能源源不斷地接入電網之中。而歐洲輸送電力的電網歷史悠久,想要擴容無疑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工程。
這樣,歐洲負電價這種滑稽大戲也就屢屢上演,德國就曾經出現過靠海地區棄電的同時、內陸地區高價買電的事情。
2019年時,德國北部輸電運營商TennelT帶來創紀錄的20.2太瓦時綠電,足以為600萬戶傢庭供電,但由於缺乏足夠的電網基礎設施,電網過載,導致德國不得不頻繁阻斷負載,以保全電網。甚至在2018年,德國還曾付錢讓鄰國丹麥的風電發電設施暫時關閉不生產電力。
頭疼的是,德國南部才是其工業中心地帶,這就需要德國將北部的電力輸送到南部。但輸電線的鋪設費時費力費錢,還因為地下鋪線對環境造成破壞被多個社區抵制。因此,德國的北電南送工程十分艱難。
倒貼用電的美夢
還有人想羨慕一把:負電價不就意味著消費者可以用電倒拿錢嘛,這種好事上哪裡找。但現實中,歐洲的負電價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舉個例子,德國的普通居民用電執行的是一攬子固定電價,實際上與電力市場價格完全脫鉤。德國電價中僅有23%為發電成本,其它的都與電價無關。
而對於企業消費者而言,出現負電價時,其固然可以通過對沖交易獲利,但其和電力公司的供應合同通常規定用電量的上下限。
但負電價形成的一個原因在於需求疲弱,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工業企業等消費單位用電量較低,如果其沒有達到用電量下限規定的話,其實際上還需要向電力公司交納罰款。因此,負電價的出現有時甚至可能意味著更高的電力成本。
不過,負電價的確可能惠及到一部分人。當電價走低時,企業也可以拿今年較低的電價作為談判籌碼,用以獲得廉價的遠期供電合同。
而負電價是否對發電廠商造成損害,其實也取決於當地政府的政策。
如德國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商的對綠電實行補貼政策。一般情況下,如果出現長達6個小時的負電價,政府將取消對可再生能源商的綠電補貼。但如果該設施早於2014年建立,那麼其補貼將不受到負電價的影響。
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發電商如果和電力公司簽訂固定價格合同,那麼所謂的負電價其實也不會影響到發電商的利益。
荷蘭哪來這麼多綠電
說回荷蘭,如此規模的負電價也足以“笑”傲歐盟。
荷蘭是著名的風車之國,然而由於土地有限,其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在歐洲眾國中一直進度平庸。為此,政府可謂是絞盡腦汁。
2004年,荷蘭提出小規模太陽能發電的凈計量計劃,房東們紛紛在屋頂上投資太陽能電池板,其產生的電力將輸送到供應商,輸送電量將在年內抵扣其消費電量。按照原先規定,小規模太陽能消費者向供應商買賣電力的價格相等。
這大大鼓勵荷蘭的光伏事業,截至2021年,荷蘭光伏共產生總用電量9.3%的電力,其中超40%的比例由小規模太陽能消費者提供。據之前一份預測,到2022年,超200萬戶荷蘭傢庭將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同比增加50萬戶。
然而,尷尬的一點是,太陽能在白天供應量波動十分巨大,常常在中午剛過的時段達到頂峰。而供應的泛濫直接壓低電力現貨價格。
另一個缺陷在於,由於凈計量計劃的存在,傢庭免去自我存儲能源的動機,導致大量電力回饋到電網之中;而當夜幕降臨時,電網又可能出現電力不足的困境。
這也讓政府開始討論取消凈計量計劃。目前的想法是自2025年開始,逐步取消凈計量計劃,如傢庭回饋的電力僅有64%的額度可被用於抵扣消費電量。而到2031年,抵扣額度將被削減至零。
直白一點看,從2025年開始,荷蘭傢庭如果向供應商回饋2000千瓦時的太陽能電力,其能抵扣的電力消費額度從2000千瓦時降低至1280千瓦時,剩餘的720千瓦時電力中,供應商將根據市場價格付款,但消費者需要繳納能源稅。
政府希望通過此舉鼓勵傢庭購買傢用電池儲能,以減少電網的峰值負載。唯一的問題就是,電池很貴,特別貴,非常貴。
而在傢庭蓄電池普及之前,荷蘭,乃至更多的歐洲國傢很可能會陷入風和日麗時負電價,雷雨交加時高電價的“跳樓機”式電力市場。
這種時間、空間上的能源不均衡註定將困擾歐洲數年,而解決辦法看似很簡單,但實踐中遠比任何人想象的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