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科技巨頭去年以來大規模裁員,愈來愈多的討論認為,這與宏觀經濟景氣變化等因素有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公司正面臨“中年危機”。美國咨詢公司Innosight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公司日趨短命化。1970年代後半期的,這些公司的“平均壽命”為30-35年,但今後十年恐將縮短至15-20年。
臺媒鉅亨網報道指出,Meta19歲、Google24歲、亞馬遜28歲、蘋果46歲、微軟47歲…… 在產業主角更替劇烈的美國經濟中,各企業均已不再“年輕”。
這些公司抓住時代變遷趨勢,在不同的科技領域掌控優勢,取得近乎壟斷行業的地位。但在“征服最具意義、最重要的山峰後,(它們)在尋找新目標上感到苦惱”。
此外,美國《大西洋月刊》的Derek Thompson認為,科技行業已經完善優化數位空間,以促進參與和廣告投放的藝術,並準備在下一次冒險中進行深入投資。但它受到疫情後通脹和利率上升的打擊,使得這種轉向更難執行。其結果就是各大企業的裁員風潮。
多年來,大型科技公司高管一直在將資源轉向回報不確定的新行業。亞馬遜最近雇傭超過10000名員工開發人工智能產品Alexa。Meta則完全轉向構建虛擬世界,這些部門擁有大約15000名員工。另外,據傳蘋果有3000人在開發MR,數千人在開發Google的語音助手。
但這些新投資都未能馬上取得成功,同時來自風險投資的資金減少以及舊業務放緩,這導致股東的失望不斷累積,同時經營者們對長期增長也喪失原來的從容和自如。《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認為,美國科技行業,尤其是科技巨頭,三大變動正在從根本上動搖它們的基礎。
第一是市場的成熟,各企業都已經變得過於巨大,彼此蠶食對方業務領域也日趨嚴重。其無法再像瞄準藍海市場的過去那樣行動。第二,內在的危機、巨大化帶來的文化蛻變也在加強。大企業應對多樣化的行動和責任增加,難以維持年輕時的自由、奔放行事風格。
另外,全球監管網是第三股逆風。這不僅限於在一系列科技行業監管方面帶頭的歐洲,美國司法部也終於針對Google的網絡廣告業務提起訴訟,要求其拆分。即便各主要科技企業展開創出歷史最昂貴的遊說活動,狀況也未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