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日優鮮“原地解散”的風波中,首當其沖的就是“30分鐘達”。每日優鮮對媒體回應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雲等業務不受影響。每日優鮮的APP也發佈通知稱,配送時間由原來的最快30分鐘送達變為最快次日送達。
這一信號令不少人認為,讓每日優鮮不堪重負的,正是其首創的前置倉模式。
“配送最後一公裡”的最佳方案,成為壓垮每日優鮮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前置倉惹的禍?
所謂前置倉,即以倉為店,生鮮電商根據數據分析和自身供應鏈資源,選擇適合的商品從總倉配送至前置倉(門店)。消費者下單後,通過即時配送業務將預定的商品從前置倉配送到指定地點,可以做到門店3公裡范圍內30分鐘送至消費者。
前置倉被認為是解決生鮮電商最後一公裡的最佳模式,其便利性和效率性也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在每日優鮮“原地解散”前,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包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和美團買菜等。
中新財經註意到,今年上半年便不斷傳出每日優鮮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消息。
一消費者向中新財經展示其在某生鮮電商買到的爛絲瓜。 受訪者供圖。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號稱“30分鐘達”的生鮮電商們,不僅配送時間逐漸延長,而且生鮮也存在不新鮮的現象。“以前確實是30分鐘內送達,現在往往需要1-2小時。”一名消費者向中新財經表示。
而另一名消費者則告訴中新財經,自己在某生鮮平臺上下單的菠蘿和絲瓜,送達時已經長毛或腐爛。“感覺現在的爛菜很多。”
盈利難倒“最後一公裡”
前置倉對消費者意味著更快更便捷,對生鮮電商卻意味著高成本,在大量固定資產投資下,生鮮電商的盈利問題始終是個難題。
每日優鮮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每日優鮮的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2021年三季度財報中,每日優鮮預計全年凈虧損37.37億-37.67億元。
而叮咚買菜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叮咚買菜凈虧損金額分別為18.73億元、31.77億元、64.29億元,呈現出逐年擴大趨勢。直到2022年第一季度,其同期虧損才收窄。
在每日優鮮官網上,“最快30分鐘送達”仍是醒目的宣傳語。
易觀分析品牌零售行業分析師魏建輝表示,前置倉盈利的關鍵是訂單密度與客單價。“主要是訂單密度不夠,疊加售賣商品同質化,導致履約成本難以降低。”
而對生鮮電商來說,在APP上給予用戶“拉新”優惠,在線下開展地推,並不能使自己的用戶群足夠穩定。不少消費者的手機中,存在多個生鮮電商的APP,這使得生鮮電商們最終仍會卷入低價競爭的燒錢大戰。
與此同時,生鮮電商向下沉市場發展也遭遇“閉門羹”。今年5月開始,叮咚買菜已陸續裁撤廣東中山、珠海,安徽宣城、滁州、河北唐山、天津多地門店,目前顯示經營的城市隻有28個,比擴張時期減少約10個城市。
“前置倉模式適合一線城市,滿足80、90後新消費群體的購物快需求;低線城市無論從消費者類型、消費偏好、物流基礎設施等各方面來看,前置倉的模式適配性都較差,發展制約較大。”魏建輝表示。
前置倉錯嗎?
首創前置倉的每日優鮮倒下,那麼,前置倉的發展是否在一開始就是個死胡同?
魏建輝向中新財經表示,前置倉的模式並沒有錯。“前置倉的核心在於企業要明確自身的目標人群、市場,確定正確的發展策略,並非大規模鋪設更多前置倉、大量的營銷支出,就可快速獲取更多市場份額。”
他認為,作為生鮮電商眾多模式之一,前置倉主要服務客戶群便是在高線城市、中高消費和年輕群體,其消費偏好快速化、便利性。“廠商應聚焦核心城市群,通過不斷強化生鮮供應鏈能力,提高產品商品力,實現精細化運營,為用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服務方案,持續鞏固自身的護城河。”(中新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