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間,海底撈發佈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收入不低於167億元(人民幣,如無標明,下同),預期凈虧損額約在2.25億元至2.97億元之間。這是“最牛服務員”楊利娟接替張勇就任CEO後,海底撈交出的首份上半年成績單。
今年3月1日,海底撈發佈管理層人事任命公告,張勇不再擔任CEO(首席執行官),但將繼續擔任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楊利娟升任CEO。
接近3億元的預虧,讓海底撈的相關話題登上熱搜。
門店調整仍在持續
8月14日晚間,海底撈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公告稱,預計上半年收入不低於167億元,同比減少不超過17.0%;但上半年預計凈虧損約2.25億元至2.97億元。
公告解釋稱,上半年收入下降一方面是因為“啄木鳥計劃”的開展,餐廳數目較2021年同期減少;另一方面,部分餐廳期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客流量減少。
據悉,由於此前戰略失誤,海底撈在2021年11月推出“啄木鳥計劃”,對旗下門店進行優化調整。
根據此前披露,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傢海底撈餐廳在“啄木鳥計劃”下永久關閉,32傢餐廳暫時停業休整。
虧損的背後,是海底撈門店調整的依然在繼續。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因關停部分門店,產生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2.55億元至3.27億元。同時,由於部分餐廳受疫情影響階段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今年上半年,餐廳經營受到一定影響。”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過隨著今年6月以來,餐廳經營表現月度環比已經明顯好轉。
“今年上半年多地無法堂食,對於餐飲行業還是有不小影響的。”一位餐飲業分析師告訴記者,一般對餐廳而言,外賣業務占比最高也隻有30%左右。該人士表示,從目前的半年報的情況來看,許多上市餐飲企業今年上半年營收與利潤都有所下滑。
海底撈表示,公司將密切關註市場狀況並調整商業策略及運作,以減少負面影響。公司還將實施積極措施控制租金及其他運營成本,嚴謹管理運營資金,並運用信貸融資和股本融資手段,確保現金流穩健及現金狀況良好。
仍處於破發狀態
盡管營收數據仍不及去年同期,但8月15日早盤,海底撈股價一度大漲逾10%,摸高至17.66港元。截至收盤,收於17.30港元,漲幅7.99%。
不過,海底撈仍處於“破發”狀態。2018年,海底撈登陸港股,發行價為17.8港元。
由於此前的戰略錯判,海底撈在2021年經歷上市以來的“至暗時刻”——業績大幅虧損,股價一路下行。
記者註意到,市場機構似乎對海底撈接下來的復蘇有所期待。
一位市場人士認為,穩定且標準化的供應鏈,是上市型餐飲企業最被看中的價值。“供應鏈能夠穩住,那麼上層運營就能有很多新的打法。”
今年以來,海底撈不斷探索新創收模式,成立“海底撈社區營運事業部”等創新部門,形成“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社區營運模式,探索堂食外的全新運營模式。
另一方面,海底撈也在加快資本運作的步伐。前不久,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以介紹形式上市。如果特海國際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將成為海底撈系在港股的第三傢上市公司。
“目前海底撈海外業務尚未盈利,但是國內其實已經穩定盈利,因此短期內有利於增厚海底撈業績。”該分析師還指出,海外業務拆分後,有利於其獨立探索,擁有更加清晰的定位。
如何留“人心”?
當然,除找回投資者的“信心”,海底撈更需要獲得消費者的“人心”。
記者註意到,在今天上午微博熱門話題“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底下,許多網友也提出頗為尖銳的問題,包括菜品缺乏創新、性價比較低、服務過度等。
“我們內部其實也非常關註顧客們的反饋。”海底撈執行董事、產品委員會主任宋青透露,目前,海底撈的產品規劃主打“三新”,即新產品、新理念、新體系。“我們現在是全國、區域雙體系推進產品上新,從鍋底、菜品、小吃及體驗等全方位的創新,且保持全國至少一年兩次的上新節奏。”
此外,目前海底撈還開始嘗試“用戶共創”的菜品創新模式。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吃的東西很難說誰最好,因為眾口難調嘛。”一位從事菜品研發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連鎖餐飲集團內部,都會采用層層試吃的方式研發新品,“但是你會發現,試吃的人越多,調整後的口味就越平庸,這就是求平均的弊端。”
“所有連鎖餐飲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對的挑戰,就是平均化的口味。”該人士認為,或許對於海底撈而言,在招牌式服務之外,它需要找到更多的品牌亮點,在標準化的菜品中打造“記憶點”,以此來留住消費者。
文 | 黎靈希 羅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