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penAI頻繁高薪挖人,把馬斯克惹毛。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公開爆料:OpenAI一直在高薪挖特斯拉工程師,甚至還想把特斯拉前CV負責人EthanKnight挖走,還好馬斯克自傢AI公司xAI眼疾手快,從OpenAI手中成功截胡。
作者 | 程茜
編輯 | 心緣
不怪OpenAI著急,就像馬斯克說的,矽谷AI人才爭奪戰已經到“瘋狂”的程度。
即便是在AI產業影響力如日中天的OpenAI,也不能僅憑技術領先來留住人才。據智東西統計,已有至少36人從OpenAI出走,31人選擇創業。這些由前OpenAI員工創辦的公司合計融資金額超過90億美元(折合約647.93億人民幣)。
其中與OpenAI糾葛多年的馬斯克創辦的xAI已經將其大模型Grok-1開源,正式向OpenAI“宣戰”;OpenAI前研究副總裁Dario Amodei攜十餘位同事成立的大模型創企Anthropic,成為OpenAI的最強對手,估值超過180億美元;OpenAI前研究科學傢Margaret Jennings打造的AI搜索引擎創企Perplexity,投資方裡出現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英偉達等知名投資者的身影……
從投資陣容來看,這些創企已經站到資本的聚光燈下,其投資者既有Andreessen Horowitz、紅杉資本、Y Combinator等頂級風投玩傢,還有英偉達、微軟等行業巨頭,就連OpenAI CEO Sam Altman本人也出現在投資方名單中。
除去出走創業,還有5位員工未披露最新的工作動向,或者選擇加入其他AI創企、獨立研究機構等。
可以確定的是,從OpenAI出走的36位員工,已經成為科技界“黑馬”。
01.
“再造”OpenAI?
已成其強大競爭對手
其中最顯著的一大員工出走方向就是大模型,並且幾傢創企已經搖身一變成為OpenAI的強勁對手。
出走員工中有一位已經“雙進雙出”OpenAI的大牛Andrej Karpathy。他是OpenAI的創始成員之一,2015年至2017年在OpenAI擔任研究科學傢,隨後進入特斯拉領導自動駕駛的計算機視覺團隊。隨著GPT-3.5、GPT-4等OpenAI一系列AI前沿進展發佈,2023年2月,Karpathy再次回到這傢AI領域最熱門的公司。
Andrej Karpathy(圖源:個人主頁)
今年2月,Karpathy再次離開OpenAI,在Twitter官宣新進展,先是新項目minbpe上線GitHub,專為大語言模型分詞中常用的BPE(字節對編碼)算法創建最少、幹凈以及教育性的代碼,該項目標星量一日破千,如今已經達到7.6k。隨後又開講授課,2小時13分鐘課程手把手教學如何構建GPT Tokenizer(分詞器)。
2021年,時任OpenAI前研究副總裁的Dario Amodei帶著他妹妹丹尼拉·阿莫迪(Daniela Amodei)在內的逾十人研發小組出走成立Anthropic。上個月剛剛沖擊GPT-4,將其拉下大模型神壇的Claude 3系列,就出自這傢創企之手。
Anthropic創始人:左為達裡奧·阿莫迪(Dario Amodei)、右為丹尼拉·阿莫迪(Daniela Amodei)(圖源:TWIML)
Claude 3系列在多個性能基準測試中超過GPT-4,並且可以處理照片、圖表、技術圖紙等文件識別、上下文窗口達到20萬tokens。
該公司累計融資金額已經達到73億美元,獲得Google、Zoom、Salesforce的投資,成為繼OpenAI之後,眾多明星投資者的重金押註對象。
另一位備受矚目的前OpenAI員工就是特斯拉創始人、CEO Elon Musk。2018年,Musk因利益沖突選擇離開其與Altman等人聯合創辦的OpenAI後,多年來,一直對OpenAI轉向商業盈利和閉源模式怨氣頗深,如今已經一紙訴狀將OpenAI告上法庭。
特斯拉創始人、CEO Elon Musk(圖源:Medium)
去年7月,馬斯克成立AI創企xAI,四個月後就發佈可以實時獲取社交平臺X數據的聊天機器人Grok,但隻向付費用戶開放。Grok基於Grok-1大模型研發, 該模型在具有330億參數的原型大模型Grok-0基座上訓練。今年3月中旬,馬斯克宣佈正式開源Grok-1,該大模型的參數量達到3140億。
值得一提的是,xAI團隊中的Kyle Kosic和Igor Babuschkin都曾在OpenAI擔任研究員、技術人員。
Kyle Kosic(左)Igor Babuschkin(右)(圖源:領英)
在融資方面,xAI至今未曝出具體的融資規模,但去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網站的文件顯示,xAI已經遞交申請,擬通過股權融資籌集10億美元。 並且該公司已從四位投資者手中籌集近1.35億美元資金。
除上述幾位明星玩傢,最後一傢創企Adept的聲量較小,但其去年已成新晉獨角獸,且頂級風投Greylock與行業巨頭微軟、英偉達等均在其投資方陣容,總融資額超過4億美元。
OpenAI的原工程副總裁David Luan,與兩位Transformer論文神作合著者阿希什·瓦斯瓦尼(Ashish Vaswani)和尼基·帕瑪(Niki Parmar)聯手成立Adept,並打造大模型ACT-1,可以基於用戶指令分步驟操作電腦,Excel、Salesforce、Figma等一系列日常辦公軟件的使用。
更具體點就是,隻要你在文本框中輸入一句指令,可以是“做一個xxExcel表格”,也可以是“用Photoshop修一張圖”,AI都能幫你自動完成。
Adept AI團隊合影:第一排右一戴維·欒(David Luan)、第二排中間阿希什·瓦斯瓦尼(Ashish Vaswani)、第二排右一尼基·帕瑪(Niki Parmar)
這些曾在OpenAI任職的大牛,已經成為如今大模型產業的靈魂人物,其一舉一動都牽引著整個AI產業的神經,且有望打造出與OpenAI並駕齊驅的創企。
02.
紮根AI+行業應用
多個爆款產品已亮相
在大模型底層技術研發之外,還有眾多從OpenAI出走的員工將目光瞄準AI+行業應用,在深耕技術的同時,將AI與不同行業或用戶的需求相結合。
從這些創企的主要業務及產品來看,主要可分為三類:面向消費者的AI應用、面向企業的AI應用平臺、機器人解決方案。
1、消費者AI應用:挑戰Google霸主地位,天使輪獲Altman投資
OpenAI前研究科學傢Aravind Srinivas 2022年創立AI搜索引擎創企Perplexity,就喊出要與搜索引擎霸主Google較量的口號。其產品與Google搜索最大的不同是,用戶提出問題後,搜索界面給出的不再是數個鏈接,而是基於已有鏈接的完整回答。
Aravind Srinivas(圖源:X)
這一產品的成立不到兩年就拿到1億美元融資,估值增至5.2億美元(折合約37.24億人民幣),最新一筆融資還囊括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英偉達等知名投資者的身影,且據《華爾街日報》上月報道,Perplexity即將敲定一筆新的融資交易,估值約為1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
2021年初,OpenAI前設計師Ludwig Petterson打造辦公場景的即時通訊應用Quill。
這一工具可以用於員工聊天、創建頻道、集成其他應用程序、進行視頻語音對話等。不過在更新上傳自定義表情、添加多個電子郵件賬戶等一系列新功能後,2021年12月底,Quill的官方Twitter顯示,其已經被Twitter收購。
Ludwig Petterson(圖源:RocketReach)
值得一提的是,當Quill隻是Petterson腦海中的一個想法時,他就拿到Altman等投資者手裡的200萬美元種子輪投資。
2、企業AI平臺:囊括安全、對話、金融,OpenAI已成客戶
OpenAI前技術人員Tim Shi,曾參與開放域平臺World of Bits和測量和訓練遊戲中AI智能水平OpenAI Universe等多個項目。
Tim Shi(圖源:領英)
2017年,他離開OpenAI後,創辦智能客服AI平臺Cresta AI,可以基於生成式AI等技術為銷售、客服提供實時對話指導,提供全流程的AI輔助。該公司的產品客戶包括全球眾多知名企業,如希爾頓、洲際酒店集團酒店及度假村、保時捷等。目前這傢創企已經獲得1.51億美元融資,估值已經達到16億美元。
Gantry的創始人是OpenAI前研究科學傢Josh Tobin,以及OpenAI的創始工程師和基礎設施負責人Vicki Cheung,這傢創企主要是幫助企業部署AI系統,提高大規模AI系統的安全性。這傢創企已經拿到2830萬美元融資。
Josh Tobin(左)Vicki Cheung(右)(圖源:Gantry官網)
OpenAI前應用團隊成員Margaret Jennings,創辦企業AI安全平臺創企kindo,已獲得700萬美元融資。其公司主要幫助企業解決生成式AI安全性、合規性和集中管理的問題,使企業能夠安全、私密地利用AI。
Margaret Jennings(圖源:個人主頁)
該平臺使企業能夠連接到任何私有、開源或商業AI模型,並支持200多種SaaS集成,員工可以利用這些集成來創建無代碼、AI驅動的工作流程。
OpenAI前運營負責人Jeff Arnold創辦的金融科技創企Piolt,為企業提供財務自動化報告,獲得總計超1.5億美元融資,並且,OpenAI已成為該創企的客戶。
Jeff Arnold(圖源:Piolt官網)
3、機器人:工業、傢庭機器人研發,最高拿到2.22億美元融資
2017年,OpenAI前技術人員Pieter Abbeel、Peter Chen、Rocky Duan從OpenAI離開,成立提供機器人工業解決方案的Covariant,已經獲得2.22億美元融資。
上個月,這傢公司宣佈推出機器人基礎模型RFM-1,為機器人提供類似人類的推理能力。演示視頻中,該系統可以對“拾起紅色物體”、“在穿鞋之前拾起你腳上的東西”等較為復雜的指令做出正確反應。
Rocky Duan、Peter Chen、Pieter Abbeel(左起第二至第四)(圖源:Covariant官網)
機器人創企Daedalus成立於2017年,由曾經在OpenAI創建機器人團隊,並擔任技術負責人的Jonas Schneider創立,已經獲得4100萬美元融資,諾基亞旗下NGP Capital、Y Combinator都在其投資方之內。
該公司目前接受的訂單主要來自醫療設備、航空航天、國防和半導體等行業,其下一步思路是打造利用AI驅動的工廠來制造定制精密零件。
Jonas Schneider(圖源:領英)
傢庭機器人研發商Prosper Robotics成立於2021年,創始人Shariq Hashme是OpenAI前技術人員。該公司打造一款可以洗碗、洗衣服、清潔地板、準備沙拉等簡單飯菜的機器人,並預計在未來幾年內上市。
Shariq Hashme(圖源:Business Insider)
事實上,OpenAI成立初期,機器人團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由於機器人產品商業化投入巨大,需要較長周期的市場驗證。2021年7月,OpenAI宣佈解散機器人團隊,無限期中止對機器人領域的探索。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OpenAI推出的現象級產品ChatGPT、Sora,催生全球AI創新與創業的繁榮。在我國,科技大廠與創業新秀們同樣積極奔赴生成式AI熱潮。
4月18-19日,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將在北京舉行,50+位重量級嘉賓將同臺分享。免費報名或購票通道開放中,期待你的參會~
03.
隱形創企、獨立研究……
創業者在科技界“遍地開花”
除這些與OpenAI此前研究方向距離較近的,還有一批研究人員開啟新的賽道,如做獨立研究、入局生物技術研發、加入投資公司等。
其中有一些技術人員的履新動向仍處於隱形階段。
3月1日,OpenAI內部的開發者關系負責人Logan Kilpatrick宣佈離開OpenAI,其負責的主要是支持開發人員使用OpenAI API和ChatGPT進行構建。
Logan Kilpatrick(圖源:GitHub個人主頁)
Kilpatrick在OpenAI的職責是,幫助開發人員使用他們的API和ChatGPT插件進行構建。
不過目前,這位最新離開的大佬尚未公佈下一步的工作動向。
離開OpenAI後,Kilpatrick還發佈一條推文發表對於開源AI的看法,“開源AI對於開發者、企業、人類來說都是凈贏”。不知他的離開與OpenAI沒有開源是否有較大的關系。
去年3月,領英創始人兼Greylock合夥人Reid Hoffman宣佈,他將退出OpenAI董事會,他希望投資使用OpenAI軟件的公司,這可能會導致利益沖突。Hoffman是OpenAI直接競爭對手Inflection AI的聯合創始人。
Reid Hoffman(圖源:Greylock)
Anthropic創始人Amodei帶領數十人小組離職後,與他同一部門的Paul Christiano也選擇出走,成立獨立研究機構Alignment Research Center(ARC)。他曾在OpenAI領導開發根據人類反饋進行強化學習(RLHF)的方法,但他認為隨著AI越來越強大,這種方法可能行不通,因此他成立ARC希望找到方法迫使大模型說實話並揭示其“知道”的一切。
Paul Christiano(圖源:個人主頁)
此前OpenAI CEO阿爾特曼被辭退大戲中,還有一位員工被波及,那就是Altman的助理Alex Cohen。離開OpenAI後,Cohen僅用16分鐘就找到新工作——無人機、AI技術創企Roofer的首席AI研究員。
Alex Cohen(圖源:X)
在AI領域之外,還有一些從OpenAI出走的員工將目光放到其他科技賽道。
OpenAI前創始團隊成員Matt Krisiloff的創業項目是生物科技公司Conception,該公司的體外配子(IVG)技術將降低不孕夫婦的風險。從長遠來看,還能稱為廣泛進行胚胎基因篩查的關鍵平臺。
Matt Krisiloff(圖源:NPR)
OpenAI前特殊項目經理Maddie Hail的公司Living Carbon,基於科學研究成果,恢復生態系統,改善生物多樣性,並增強光合生物從大氣中吸收和儲存碳的能力。
Maddie Hail(圖源:Carbon Herald)
04.
結語:OpenAI造就矽谷新“黑幫”
OpenAI幾乎站穩當下大模型產業的霸主地位,在其中的工作經歷也成為這些創業者的一大亮眼標簽。
隨著這些創企的技術研發加速、產品落地,這一大標簽正在慢慢被撕下,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知名大牛打造的爆款產品等。
在科技行業,這些創業玩傢正一步步走向聚光燈下,在自己的賽道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