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佈放棄SpaceJet 日本大飛機夢碎


15年的研發時間,1萬億日元的研發費用,卻連一架飛機都沒能交付。歷時15年,耗資萬億日元,日本大飛機項目一拖再拖,如今徹底告吹。據媒體最新報道,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7日宣佈,將停止日本首款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的研發。

三菱重工社長泉澤清次當天在發佈會上表示,新冠疫情暴發後,日本航空業受到嚴重影響,SpaceJet項目也遭受重創。由於該項目缺乏商業發展潛力,疊加研發推遲和經費等因素,公司因此決定終結該項目。

SpaceJet項目失敗,意味著日本國民逾半個世紀的國產航空夢遭遇重創。

對於許多業內人士而言,SpaceJet項目失敗並不意外,Japan Avi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駐東京的分析師Geoff Tudo表示:

在過去幾年裡,他們隻維護一架測試飛機,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

背負舉國航空夢想

2008年,SpaceJet項目以“三菱噴氣式支線客機(MRJ)”的名義啟動,同年,三菱飛機公司成立。


在設計上,SpaceJet采用雙發動機,單通道,座位不超過100個,主要面向中短途航空客運市場。


作為日本國內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款國產大飛機,SpaceJet項目啟動之初即被寄予厚望。

日本希望通過該項目提高本國航空業實力,甚至能夠與波音、空中客車、龐巴迪等全球飛機制造巨頭一較高下。

因此,SpaceJet被日本國民冠以“小787”的稱號,寓意比肩波音787。


項目陣容也十分強大,日本最大軍工企業三菱重工牽頭,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等日本大型重工企業配合,就連豐田汽車也參與該項目的研發。


此外,SpaceJet項目還獲得日本政府的鼎力支持。報道稱,該項目累計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超過500億日元的補貼,以及各種支持政策和稅收優惠。

背負日本航空業未來的使命,SpaceJet項目就這樣轟轟烈烈地誕生。

六次推遲交付,萬億日元打水漂

在隨後的開發過程中,SpaceJet項目可謂一波九折,命途多舛。

SpaceJet項目第一批飛機最初計劃於2013年開始交付給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ANA)。

按照設想,這本來應該是日本1962年YS-11首飛以來的首架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商用客機。

但實際上,SpaceJet在2014年才完成第一架原型機組裝。

2015年,第一架原型機進行較為成功的試飛,但由於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無法取得適航資格。

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日本本土航空公司對國產大飛機的熱情,截至2017年,SpaceJet共獲得447架飛機訂單,客戶主要來自日本兩大航空運營商全日空控股公司(ANA)和日本航空公司(JAL)。

然而,再大的耐心也經不起一推再推的交付消磨。

因為技術問題和設計失誤,SpaceJet先後推遲到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交付,共計推遲6次。

另外,由於設計一改再改,2019年,該項目名稱也由原本的MRJ改為現在廣為人知的SpaceJet。

到2020年10月30日,三菱終於向外界宣佈凍結SpaceJet項目,並表示該項目難以實現盈利。

日本官方2021年公佈的文件揭示項目被叫停的部分原因:

原來SpaceJet第二架原型機在美國測試時突發重大安全事故,故而沒有拿到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的認證,還連累已經下線的其他三架原型機不能參加測試,項目重新回到起點。


三菱也在去年透露,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SpaceJet測試機的試飛全部被取消。

到2020年,SpaceJet項目已有95%的成員被縮減,研發成本突破10000億日元(折合76億美元),比政府最初預算1500億日元高6倍多。

另據媒體報道,項目凍結後,其2021-2023年年度開發費僅為200億日元,遠低於2018-2020年度的3700億日元。

這無異於在宣告SpaceJet項目即將走向終結,三菱的一系列動作也在向這一方向進行。

2022年3月,三菱關閉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飛行試驗基地,進一步縮小項目規模。

2023年2月7日,三菱正式宣佈放棄SpaceJet項目。

而在該消息宣佈之際,三菱手上的SpaceJet訂單已不到60架。

據日本航空信息網站“Aviation Wire”此前披露,ANA購25架客機,而JAL則訂購32架飛機,因此三菱還需要對各航空公司進行賠償。

三菱走錯哪些路?

15年的研發時間,1萬億日元的研發費用,卻連一架飛機都沒能交付,大名鼎鼎的三菱究竟如何走到這步?

日本航空管理研究公司分析師Geoff  Tudor認為,雖然三菱之前為波音等公司生產過飛機零件,但它在整機設計和組裝方面缺乏經驗。

在SpaceJet之前,三菱從來沒有完整設計過一架飛機,也沒有與其他供應商合作組裝飛機的經驗。

從中也可以窺見,三菱對於自主研發技術過於自信,為項目失敗埋下巨大隱患。

到最後,三菱發現光靠自己難以解決所有問題,又被迫改用其他國傢的合作方案,但日本在合作組裝飛機方面的經驗不足,讓合作面臨不小的阻礙。

除經驗和盲目自信外,三菱還犯一個致命的錯誤。

Tudor表示,三菱的目標是生產座位在70-90之間的支線客機,但這可能不是市場想要的。

三菱在錯誤的時間為錯誤的市場設計錯誤的飛機。

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國土面積不到40萬平方千米的日本,市場體量太小,尤其在全球民航市場被波音、空客等巨頭壟斷的背景下,國內市場難以支撐起日本的航空夢。

而在國外,關鍵民航市場之一的中國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發自己的國產大飛機ARJ21和C919,並於去年分別完成第100架和首架交付。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相關推薦

2023-02-07

三菱重工周二正式宣佈終止SpaceJet飛機項目。這是一款日本國產的短程噴氣式飛機,原計劃向全日空等日本國內航空公司供貨。三菱重工首席執行官SeijiIzumisawa在周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該公司缺乏實現SpaceJet項目所需要的理解和

2023-02-09

菱重工業公司日前宣佈,將停止日本首款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的研發。這意味著,歷時15年、斥資1萬億日元的日本大飛機項目正式流產。三菱重工社長泉澤清次在發佈會上表示,新冠疫情暴發後,日本航空業受到嚴重影響,Spac

2023-02-08

菱重工業公司今天宣佈,將終結日本首款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研發項目。這意味著,經歷十餘年曲折後,這一項目最終宣告失敗。據悉,三菱重工2008年啟動SpaceJet研發,同年3月成立三菱飛機公司。SpaceJet原名MRJ,意為三菱支線

2023-03-09

日本自研支線客機SpaceJet(之前叫做MRJ)已經在上個月宣佈失敗,耗費15年時間、上萬億日元研發費的項目也不得不取消,而之前研發出來的原型機也被拍到已經開始拆解。SpaceJet飛機之前是在美國做適航測試的,也是因為測試失

2024-03-28

進新一代國產客機的開發。將吸取三菱重工終止的“三菱SpaceJet(MSJ,原MRJ)”項目的教訓,推動多傢企業進行開發,而不是僅依靠一傢企業。除研究費用外,經濟產業省還將在制定技術標準和穩定采購構件等方面提供廣泛支援

2023-02-18

上周日本三菱公司宣佈終止日本首款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原MRJ飛機)研發項目,耗費10年時間及上萬億日元投資的自研飛機項目失敗。自研飛機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程,但是有雄心的國傢總會躍躍欲試,日本失敗之後,印度

2022-12-11

盟友美國相媲美"。全球戰鬥航空計劃(GCAP)是這項努力的名稱。這些國傢希望他們的夥伴關系能夠捍衛自身,同時對抗可能損害"基於規則的、自由和開放的國際秩序"的"威脅和侵略"。圖為波音公司的F-15IA高

2023-03-01

預算分析,發現2023年90%的資金需求都是來自Sion汽車。在宣佈放棄太陽能產品消息當天,Sono的股價暴跌27%,截至發稿報價0.59美元,是該公司歷史上幅度最大的盤中跌幅。與2021年11月上市當天38.20美元的最高收盤價相比天壤之別。

2022-09-16

系列型總設計師吳光輝在現場表示,“8月1日,中國商飛宣佈完成C919全部的取證前的試飛任務。今年很快將取得民航的適航證,並交付給首傢客戶東航。”C919大飛機 新華社 資料圖國產大飛機C919臨近取證。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自

2023-11-16

來。所以,便利的交通更為重要。早在2006年在空客正式宣佈要在中國設立飛機總裝線時,擁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和大量的熟練工人的西安就因為深處內地交通不便的原因不敵基礎遠遠遜色,但具有極佳港口位置的天津。鄭州雖然

2023-10-28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三菱汽車公司24日在董事會上宣佈,將結束在中國的車輛生產。產銷純電動汽車(EV)的中國本土企業迅速崛起,而主打汽油車的三菱汽車銷售低迷,不僅放棄重啟3月起停產的在華工廠,還將在庫存耗盡

2023-01-15

、昆明、廣州、成都、深圳等優質精品航線上。東航也將努力把C919打造成東航“明星機型”“空中名片”,增進旅客、公眾對東航C919的解和喜愛,助力國產大飛機越飛越好。

2022-09-07

抵達合肥新橋機場,停靠22機位。此前7月23日,中國商飛宣佈,C919的六架試飛機已經圓滿完成全部試飛任務。8月1日,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中國商飛宣佈,C919已經完成取證試飛,距離商飛又近一步。據悉,中國商飛將在今年年底

2022-08-09

前幾天中國商飛宣佈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取證試飛任務,今天民航局也發佈公告,就中國商飛C919型飛機專用條件和豁免征求意見,為期15個工作日。民航局官網信息顯示,基於C919型飛機設計特征和中國商飛申請,根據《民用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