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托尼在閑魚上快樂撿垃圾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件特別神奇的事情。就是那些好幾年前的英特爾CPU,價格依然貴得離譜。拿i7-8700 來說,這顆2017年的CPU,現在閑魚價格依舊在1200 元以上,要知道,四年前它的上市價格也才2999元。
拋開保值率不談,這顆 CPU 的實際性能還不如相同價格的 i5 12400 , Cinebench R23 跑分裡, i5-12400 單核 1623 分,多核 12454 分, i7 8700 單多核隻跑 1146 分和 7969 分。
最關鍵是,托尼再去淘寶看一圈,發現光是這些賣拆機片的商傢,每個月都能賣好幾百塊,被按在地上摩擦的 i7-8700 憑啥賣這麼貴?
不止是 i7-8700 ,簡單查一下英特爾的 9 代、 10 代、 11 代 CPU 後發現,性能有點落伍的老 CPU 在價格上倒是一點都不落伍……
這背後,難道有一場英特爾割韭菜的陰謀嗎?難不成老黃的黑手也已經伸進 CPU 領域?
這個問題啊,歸根結底,還是英特爾換主板換得太勤。首先,英特爾 CPU 並不是隨便找塊主板安上去就能用的,它們支持的主板都不太一樣,通常來說,某一代 CPU 隻會支持兩代主板左右。
也就是說,當年給 8 代酷睿用的主板,完全不兼容現在的 12 代酷睿,想換新處理器,就得先掏錢買塊新主板。
這就導致 CPU 和主板價格變成此消彼長的關系,有些老 CPU 價格高,是因為它支持的主板種類較多並且便宜,而有些老 CPU 價格低,也是因為支持主板少且有點小貴。
拿 i7-8700 來說吧,雖然它的性能完全落後於同價位的 12 代 i5 ,但是它卻不怎麼挑主板,從 Z390 到 H310 ,統統可以把握住。
即使是高貴的華碩敗傢之眼 Z390 主板,二手價格也隻要七八百左右,而那些 B 和 H 開頭的主板更加白菜價,三四百就能買到還不錯的。
另外, i7 8700 和 8700K 也是原生支持 Windows 7 系統的最強 CPU ,可以說是那些不習慣 Windows 10 小夥伴的最佳選擇。
而比較冷門的 CPU 價格就遠不如它,像 i7-6700 雖然隻差兩年時間,但價格就縮水快一半,隻要七八百就能買到它。
試想一下,倘若你在 2017 年組一臺電腦,當時為省錢,隻用 i5 的 CPU ,隨著日子流逝,你發現這匹老馬跑遊戲啥的有點力不從心。
大部分人想的肯定是換一匹馬,而代表馬鞍的主板就卸下來繼續給新馬用,不用再多花錢。
非常可惜的是,當時買的主板不能兼容現在的 CPU ,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主板和 CPU 一起換,另一種就是換一顆舊款高性能 CPU 。
但前者不僅多花錢,還需要重新裝一遍系統,再加上走線理線的功夫,幾乎等於重新裝一次機,要多麻煩就有多麻煩。
後者就很簡單,拆下散熱器,開蓋換下 CPU ,再塗一遍矽脂就完事。而且像 8 代酷睿 i7 的性能,拿到今天也完全夠用,處理工作兼玩個網遊也綽綽有餘,相信很多小夥伴在動手能力不夠強的情況下,會更傾向於後一種,省時省錢省力。
實際上,托尼在找資料的時候,也看到有很多人抱怨,為啥英特爾的老主板不兼容新處理器呢?裝機時候買的一千多兩千多的主板,過一兩年就被淘汰,雖然也能出二手挽回一點損失,但還是會有點肉疼的感覺。
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在技術層面呢, CPU 需要靠著主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針腳來供電,英特爾在 8 代酷睿之後不斷增加核心數量,為保證供電的穩定性,就得增加一點針腳數量。
並且每次換代升級,英特爾都會在 CPU 裡加入新功能與新特性,老主板在生產的時候肯定不能預料到這些變化,隻有後續專門為它量身打造的新主板才能完全兼容。
而在商業層面,英特爾在每一代酷睿上的改動,帶動一個龐大的主板市場,廠商們為賣新主板,心甘情願地給英特爾做宣傳,而實惠的板 U 套裝也吸引更多用戶,自然就能讓新 CPU 的銷量不斷上漲啦。
最後受傷的,就隻有拿著一大筆錢來裝機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