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求意見6個多月後,信用卡新規落地,過渡期2年,正式告別跑馬圈地時代。7月7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從轉變發展模式、治理過度授信、規范息費收取、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嚴格外部合作管理等多個方面,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
同時,《通知》還提出31個“不得”、1個“嚴禁”及74個“應當”,如不得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卡數量、客戶數量等作為主要考核指標,睡眠信用卡占比不得超過20%等,全面加強信用卡業務監管。
與征求意見稿相比,《通知》充分吸收采納合理建議,進一步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增加對信用卡收單機構、清算機構的監管要求,並完善過渡期安排。
“從溝通情況看,去年末征求意見稿發佈後,很多銀行已經行動起來,包括睡眠卡問題,存量大的一些銀行行動速度比監管想象的要快,在息費、員工培訓等方面,銀行在落實通知方面非常有信心,(信用卡新規這個)要求不是監管單方面提出的,這實際上是市場的要求。”第一財經從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處獲悉。
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通知》實現四個“統一”,即強化管理和促進發展的統一、明確責任和提升服務的統一、自主經營和規范合作的統一、加強監管和推動創新的統一。
告別業務粗放發展
近年來,銀行傳統對公業務面臨瓶頸,許多銀行紛紛進行零售轉型探索新發展模式,而信用卡業務正是商業銀行零售轉型中的重要一環。
根據央行發佈的最新支付業務數據,截至2021年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8億張,同比增長2.85%。人均持有銀行卡6.55張,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7張。
信用卡授信總額也在持續上漲。根據央行數據,從2008年到2021年,信用卡授信餘額從9804億元增加到21.02萬億元,透支餘額(應償信貸餘額)則從1582億增加到8.62萬億元。截至2021年末,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63萬元,授信使用率為40.99%。
“信用卡業務的高速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增長與升級提供有力的支撐。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信用卡行業發展也出現一些值得關註的特征與風險。”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目前信用卡業務發展已進入存量經營階段,雖然2021年信用卡(含借貸合一卡)數量達到8億張,較2020年增長0.22億張,但增幅和增量已經連續4年下滑。
此外,一些潛在金融風險抬頭,大量發卡行如今也面臨著不良壓力加大的挑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60.39億元,占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
曾剛認為,受疫情持續、經濟波動、收入下降等因素影響,信用卡業務資產質量呈現較大壓力,在各行中屬於不良率最高的業務之一,同時在疫情沖擊下其恢復彈性則較弱。
銀保監會、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稱,近一時期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理念粗放,服務意識不強,風險管控不到位,存在侵害客戶合法權益等行為。亟須加快轉變信用卡業務發展方式,強化審慎合規經營,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惠民便民服務質量。
發卡、收費、授信亂象都要治
過度依賴外部機構發卡、息費不透明、部分持卡人債務“以卡養卡”、違規套現問題層出不窮,粗放發展模式下,信用卡行業被詬病較多。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44968件,環比增長1.3%,占投訴總量的49.6%。信用卡行業亟須嚴監管整頓,推動信用卡業務邁入專業化、差異化、精細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比如,在發卡方面,商業銀行信用卡經營管理過度“經營指標化”。從戰略角度出發,近年來多傢銀行機構積極向零售轉型,信用卡作為資產類業務被普遍作為切入點和重點。但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也出現單純以發卡量、客戶量等指標作為考核的管理模式。由此也產生大量的“睡眠卡”。
對此,《通知》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監測管理,嚴格控制占比。連續18個月以上無客戶主動交易且當前透支餘額、溢繳款為零的長期睡眠信用卡數量占本機構總發卡數量的比例在任何時點均不得超過20%。
在合作機構管理方面,在信用卡新增發卡普遍萎縮的新態勢下,部分區域銀行以信用卡為零售轉型升級抓手,通過與外部機構合作、資源整合實現“彎道超車”的策略曾一度給不少銀行帶去亮眼的發卡成績。但這一合作模式也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
“目前一些中小銀行,發卡渠道、品牌影響力都比較有限,對外部合作機構依賴度較高。一個信用卡的經營者如果對單一合作機構依賴度過高,一旦合作機構出現問題,信用卡經營的穩健性和持續性怎麼保障?越是中小銀行,它的信用卡運營壓力、持續性、脆弱性更值得關註,所以更需要提早來解決這個問題。”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說。
《通知》嚴格合作機構管理,並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單一合作機構或者具有關聯關系的多傢合作機構各類渠道獲取信用卡申請的,批準信用卡的發卡數量合計不得超過本機構信用卡總發卡數量的25%,授信額度合計不得超過本機構信用卡總授信額度的15%。
在過度授信方面,《通知》繼續落實“剛性扣減”,避免金融行業內的過度授信。在授信審批和調升授信額度(含臨時調升額度)時,應當在該客戶本機構信用卡總授信額度內相應扣減累計已獲其他機構信用卡授信額度,監測本機構新發卡客戶同時在其他機構申請信用卡情況,實施相應的額度扣減。
“很多銀行出於搭便車的考慮,以卡辦卡,有別的銀行授信,就跟風辦卡,形成一些風險。”上述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說,持卡人在其他銀行已經拿到很高額度,如果銀行單純看持卡人的收入情況,而沒有考慮該持卡人在其他銀行的情況,也不利於確認持卡人在本行的償債能力。
曾剛認為,信用卡應回歸支付結算手段,透支和分期是衍生性功能,有更多生態的機構才有競爭力。此外,產品和服務是核心競爭力。在存量經營時代,客戶是基礎,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維護客戶的關鍵,是銀行信用卡業務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試點開展線上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為鼓勵金融機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消費者金融需求的升級變化,《通知》明確提出將按照風險可控、穩妥有序原則,通過試點等方式探索線上信用卡業務等創新模式。監管部門推動線上信用卡業務試點工作,鼓勵銀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合理應用新技術、新渠道、新模式不斷優化信用卡服務功能。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客戶金融消費習慣發生重要變化。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佈的《2020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顯示,超過50%的用戶期待實現線上開通銀行賬戶。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認為,開展線上信用卡業務的關鍵環節在於遠程面簽。遠程面簽是提升客戶體驗、提升銀行運營效率的有效手段。試點開展線上信用卡應做好目標客戶的篩選、遠程視頻技術支持和線上業務流程的管控。
第一財經從銀保監會獲悉,從線下走到線上不意味著監管要求的放松,核心在於辦卡開卡過程中是否可以全流程線上辦理。當然,線上信用卡在功能設計、定位等方面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是否需要重新考慮授信額度、是否需要具備取現功能、開卡過程中都需要哪些維度的驗證因素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煜表示,近年來湧現一些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且一定程度上與支付活動形成關聯,構成對傳統金融機構發行信用卡的補充。但二者差異在於:一是信用卡開卡通常要到銀行網點線下辦理,而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所有的交易程序都是在線上完成的;二是作為持牌機構發行的信用卡準入門檻較高,審批較為嚴格,而互聯網消費信貸準入門檻相對較低,覆蓋面更高。
由此也帶來一些問題。“傳統信用卡的使用便捷程度不如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誘導超前消費、引發過度負債等不規范現象。”羅煜稱。
高峰表示,積極探索開展線上信用卡業務,需要以完善的配套監管政策為保障,健全政策制度流程,逐步推進試點工作。一是建立司法及制度層面的共識,推進相關技術研發和業務創新。二是出臺統一的技術標準,搭建行業服務平臺。三是健全金融數據保護機制,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四是關註網絡安全問題,提升綜合風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