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癥如何“毀掉”大腦?該怎樣治療?


7月7日消息,抑鬱癥近期成為社交平臺上網友熱議的話題。

專傢表示,抑鬱癥會損害大腦,這是通過抑鬱癥者頭部的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確認的。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成果均一致認可,大腦的神經元細胞一旦受損,基本上很難再生。

抑鬱癥者的疾病原理是,在慢性持續性壓力作用下,神經遞質的分泌紊亂。其中,多巴胺系、中樞獎賞系統慢性持續性壓力會促使多巴胺的分泌持續增高,因此部分抑鬱癥者會伴有嚴重的精神病性癥狀,經常誤診為精神分裂癥。

多巴胺的分泌過高,會抑制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神經營養因子濃度過低會造成海馬神經元的萎縮。海馬神經元是大腦神經元中唯一可以再生的部分,主管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因此海馬神經元一旦受損就會變笨,記憶力專註力下降,影響認知能力。

那麼抑鬱癥如何治療?

專傢表示,抑鬱癥的治療分為很多種辦法,第一就是藥物治療。藥物是最容易獲得、也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常用的抑鬱癥治療藥物的副作用相對來說也沒那麼大,是可以預見、可以處理的。

第二就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又分很多流派,比如說精神分析流派、整合流派、認知心認知行為等等很多種流派,這些流派都有各自的適用人群。

在一些人看來,抑鬱癥屬於心理疾病,治療的方法應該是以心理輔導為主,那麼為什麼還需要通過藥物來進行治療呢?對此專傢表示:抑鬱癥並非單純的心理現象,很多患者在疾病發作時生理方面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


相關推薦

2024-02-10

出,GLP-1藥物在增強機體對胰島素反應的基礎上,可能對抑鬱癥、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以及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更為復雜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治療潛力。這種對GLP-1藥物多方面治療能力的新興探索,標志著其潛在應

2024-12-29

12月28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抑鬱癥正在成為人類的健康殺手,據統計,全世界有超過3.5億人受抑鬱癥困擾。有媒體匯總6個常見的對抑鬱癥”的誤解,希望能讓我們真正解抑鬱的真相。1、抑鬱癥並不少見,它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2024-02-08

智能模型能夠在一周內確定藥物對個人的療效,對於重度抑鬱癥患者來說,為尋找合適的抗抑鬱藥物而進行的數月試驗和錯誤以及不良副作用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UMC)神經放射學教授LiesbethReneman說

2023-01-23

礙的成年人在使用專門設計的虛擬現實感官室後,焦慮和抑鬱的癥狀可能會得到改善。幾十年來,感官室一直被用來幫助管理神經發育障礙患者的痛苦、行為和情緒調節。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設備,盡管缺乏統一的方法,這些

2023-07-06

會造成眼鏡和身體的損耗,還有研究表明,經常刷手機得抑鬱癥的幾率會上升。有數據顯示,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6小時的人,心理問題的風險會增78%,每天瀏覽社交媒體平臺超過3小時的少年更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2023-06-28

於打造中國OpenAI。據極客公園最新消息,王慧文已經確診抑鬱癥並入院治療,並且短期內無法繼續擔任目前的職務來領導光年之外團隊。同時,光年之外A輪融資已經完成一個月,融資到賬實際金額遠高於之前外部報道的2.3億美

2023-03-08

經健康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比如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和抑鬱癥。

2023-11-15

有這樣的人借助腦機接口,獲得新生。吳曉天患有嚴重的抑鬱癥,他持續這種“無意義”的生活已經16年,直到在身體裡植入一個“大腦起搏器”,每天隻要打開類似遙控器的開關,他就能“活過來”,用他的話來說,“一秒天

2022-09-21

一個提示,再進行外部治療。”除診斷,還有反饋。比如抑鬱癥患者存在腦電活動的異常區域,“如果我們外部直接給它一個興奮性的電流,或者反向輸出給大腦一個信號,改變神經活動,就可以幫助患者治療抑鬱癥。”例如浙

2023-09-15

”據悉,張朝陽本人曾得過數年的焦慮癥,焦慮癥會並發抑鬱癥狀,在2018年夏季痊愈。他表示,自己沒有靠藥物治療,而是運用行為心理學(CBT)徹底治好自己,甚至重新發現一個比得病之前有更好狀態的自己”。另外,張朝

2022-10-23

來幫助學校在征得傢長同意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焦慮癥和抑鬱癥篩查。這傢初創公司位於田納西州,由Kenzie Butera Davis創立,其原本計劃讓Maro進入學校以開始幫助兒童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然而,由於2020年大流行病的開始,學校不

2024-02-20

項目報以厚望,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治療肥胖、自閉癥、抑鬱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疾病。去年,Neuralink的估值達到約為50億美元。

2022-08-01

服,在零下30度的大街走4小時。而張朝陽認為,每個人離抑鬱癥和焦慮癥都很近,隻有一步。焦慮是可以放大和縮小的,所以某些人自殺或深陷泥潭,並不一定是碰到極大的、很糟糕的事情,不是的,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兩

2022-09-30

COVID-19大流行病的壓力更小,並且比對照組的參與者更少抑鬱。這些結果甚至在研究結束後6個月仍然存在。科學傢們最近在《公共衛生雜志》上發表他們的發現。Instagram、TikTok、Facebook、Twitter和WhatsApp等社交媒體平臺確保我們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