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半導體IPO發行註冊程序再中止


9月30日,深交所披露,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半導體”)因IPO註冊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根據《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第二十九條的相關規定,其發行註冊程序中止。

   

深交所信息顯示,2021年9月以來,比亞迪半導體已三次因為“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被終止。

比亞迪半導體官網顯示,其是國內領先的IDM企業,主要從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光電半導體,半導體制造及服務,覆蓋對光、電、磁等信號的感應、處理及控制, 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能源、工業和消費電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相關推薦

2022-11-16

11月15日晚,比亞迪發佈公告,突然叫停半導體業務拆分上市的計劃。據比亞迪的《關於終止分拆所屬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的公告》,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同意終止推進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分拆

2022-11-16

鳳凰網科技訊 11月15日晚間消息,比亞迪公告,公司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和第七屆監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 《關於終止分拆所屬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的議案》, 同意終止推進比亞

2022-07-18

日前,有媒體爆料稱,比亞迪正計劃自主研發智能駕駛專用芯片,該項目由比亞迪半導體團隊牽頭,已經向設計公司發出需求,同時自身也在招募BSP技術團隊。“如果進度快,年底可以流片。”同時,比亞迪還正在招聘BSP技術團

2022-10-19

增,正在推動功率半導體和 MEMS 的產能擴張。包括 ASMC、比亞迪半導體、華潤微電子、富基電子、英飛凌科技、安世半導體、意法半導體在內的芯片制造商,均已宣佈投建 200mm 新晶圓廠、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此外汽車與

2022-09-05

“股神”巴菲特投資比亞迪(002594.SZ,01211.HK)的成功早已傳為佳話,14年時間實現大約40倍的收益。但是,隨著巴菲特一個月內大舉拋售近1800萬股,套現約50億港元,比亞迪股價也出現深度調整,徹底跌破2021年兩次H股融資的增

2022-07-26

(603986.SH)、四維圖新(002405.SZ)全資子公司傑發科技、比亞迪半導體這些企業,在國內車規MCU領域做得最好。”功率半導體方面,當前國內IGBT制造商(IDM)主要有士蘭微(600460.SH)、聞泰科技(600745.SH)、比亞迪半導體、時

2024-02-06

曾幾何時,IPO是半導體市場的高頻詞,在政策支持以及國產化浪潮驅動下,半導體產業迅猛發展,資本強勢入場。“能拿到份額就一定要提前卡位,搶在IPO前進入”,成為當時想把口袋中的“錢”投出去的投資人內心最焦急的寫

2023-01-11

第一股”納芯微……不過稍顯遺憾的是,此前備受關註的比亞迪半導體,未能在2022年IPO成功,於12月30日宣佈終止分拆上市。▲2022年20傢A股半導體IPO市值變化,非完整統計目前科創板市值前十中,第6~9名均為的半導體公司,分別

2022-06-22

、芯聚能以不同方式研發車規MCU、智能座艙芯片等產品。比亞迪則是自研,從2004年就嘗試研發制造半導體核心技術,目前已經陸續推出瞭600V功率器件驅動芯片、規級MCU芯片等產品。在2021年芯片短缺後,國外的廠商宣佈擴產汽車

2023-02-26

2月24日,界面新聞從北京、上海等多傢比亞迪展廳獲悉,比亞迪王朝系列產品已經啟動降價,交車周期較去年出現不同程度的縮短。今年首次降價也釋放出另一重要信號——對於比亞迪來說,2023年穩住現有市場份額或將會是比

2022-09-13

市和IPO的旱季,加大完成交易的難度。知情人士稱,如果半導體股反彈,2022年發行上市尚有可能;否則,IPO將被推遲。Mobileye和英特爾的代表均拒絕置評。如果Mobileye成功IPO,會帶來示范效應。軟銀也正試圖在明年年初之前將半

2022-07-24

戶需要通過桌面端或者手機端瀏覽器導航到 Netflix 官網進行註冊。這樣做是為遵守 Apple 的規則,這使得應用程序很難繞過其高達 30% 的應用程序內購買傭金,並禁止開發人員提供指向外部註冊頁面的鏈接。這種設置讓那些(從邏

2022-08-03

12%,純電動汽車的份額為8.8%。6月全球Top 20電動車榜單:比亞迪(332.360, 5.76, 1.76%)6款車型上榜上個月,特斯拉Model Y重新返回月度銷量TOP 20電動車型榜榜首,銷量也創下新高至近9.8萬輛,是單款電動車型的月度銷量首次接近6位數,

2022-10-17

究,並很快拉響最高警報。2017 年,日本汽車記者河口在比亞迪深圳總部內試駕彼時售價就高達 30 萬的唐 100 之後,給出這樣的評價:車輛本身已超越預期,內飾外觀也足以和日本車企相匹敵。他還發出感嘆:歐洲人造車已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