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近日,“雷軍稱37歲已財務自由”的話題登上熱搜第一。隨之一起的“小米造車是一個被逼出來的決定”也引起高度關註。對於股價持續低迷的小米集團而言,“造車”是個能吸引投資者持續關註的概念。近期,ST曙光就憑借小米接盤的傳聞,在22個交易日內拿下18個漲停板。
ST曙光股價暴漲背後也暴露投資者對小米造車資質的關註。那麼,“被逼出來”的小米汽車,離量產還有多遠?
小米造車是“被逼出來的決定”的嗎?
9月15日,央視網發佈《雲頂對話·雷軍》先導片,雷軍接受采訪時表示,創辦小米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帶領金山完成IPO後,自己半退休三四年時間,在投資圈也算“風聲水起”,37歲他財務自由,卻想起當年18歲時看的那本《矽谷之火》,希望創辦一傢技術公司,去影響全世界。
在談到這幾年小米進入汽車領域的動作時,雷軍則說,“此時此刻,風口在智能電動汽車,因為這成為汽車工業和消費電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幹,你就落伍,所以小米造車是一個被逼出來的決定。”
“如果說這是被逼出來的決定,那也是雷軍自己的意願逼迫他自己去早點采取行動。雷軍2022年的個人演講透露他當時錯過互聯網風口的遺憾。”據業內人士透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能手機風口,雷軍和小米享受到風口帶來的紅利;不過,手機的創新不足和銷量下行,也讓雷軍感受到“落伍”的危機。因此,當初的遺憾和如今的危機意識,把雷軍“逼向”新能源汽車的風口。
而雷軍的造車進展也表明,這個“被逼出來的決定”,是他想去做的事。據小米在2021財年報表披露,小米造車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首款車也將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
對於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時機,雷軍的看法與智能手機的一致,即等相關產業風口成型、相關的產業鏈配套成熟的時候進入。9月9日,雷軍在社交媒體發文,“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進入電動汽車行業,有些人認為小米已經錯過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時間窗口。對此,我不同意,比賽才剛剛開始,我認為小米還有很多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車也成小米集團目前為數不多能刺激投資者對小米股票熱情的亮點。自2021年1月5日創下35.9元/股的新高價格後,小米股價一路下跌至今的10元/股左右。創下2年來的新低。在如今消費電子低迷的行情下,小米集團也亟需“汽車”這一概念來提振股價。
ST曙光股價暴漲背後:小米造車工廠問題凸顯
有意思的是,近期二級市場上與小米造車有關的公司卻被炒得火熱。9月13日晚間,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303 ,下稱“ST曙光”)22個交易日內拿下18個漲停板。9月14日,ST曙光繼續漲停,報收7.58元/股。8月12日以來,該股23個交易日股價累計上漲115.34%。隨後上交所火速下發監管函,ST曙光9月15日開始停牌。
ST曙光被爆炒背後,與市場上關於小米、贛鋒鋰業可能控股ST曙光的傳聞有關。9月15日,ST曙光對媒體表示,相關傳言均不屬實。經核實,公司董事會確認,不存在其他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但不限於重大資產重組、發行股份、上市公司收購、債務重組、業務重組、資產剝離和資產註入等重大事項。
不過,傳聞背後也揭示小米當前的困局:自建工廠,可能來不及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量產;購買其他汽車工廠的生產資質費用過高,錢花得不值等。
“事實上,從小米宣佈造車起,就不斷傳出小米要收購哪傢汽車品牌或者工廠來獲取造車資質和工廠的傳聞,這些可能不都是謠言,有些可能真的是在談。”業內人士指出,其中不乏恒大汽車、寶沃汽車、ST曙光、北汽等。
對於小米當前的困局,該人士認為,“小米還是會堅持自建工廠,大概率不會以收購的方式來獲得造車資質,而是以自己申請資質為主。為收購一個造車資質,花大價錢拿到一個已經好幾年不用的工廠,甚至可能還附帶一大堆薪資不低、能力無法保證的員工以及潛在的債務。這筆錢花得不值得,而且以手機產業目前的發展形式,雷軍和小米舍不得花這筆錢。”
如果不是通過收購,那麼造車資質該怎麼解決呢?
“小米肯定是想通過自建工廠並順利拿下資質。按期完成工廠建設,推進第一輛車設計、發佈並預售,以符合規定的方式去獲取牌照。雖然現在限制比較多,但對小米來說,工廠、生產能力、技術等方面都能夠達到標準,生產資質還是能拿得到的。”某車企人士表示。
而且小米的背後有北京經開區的支持。小米汽車項目是繼小米科技在北京經開區建成投產小米智能工廠之後,再次佈局重大項目。彼時,北京經開區宣佈將舉全區之力,為小米汽車項目做好保障服務,推動項目早日開工、早日投產,協同聯動構建產業生態,將小米汽車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民族品牌。
“現在離此前預定的時間還有近2年時間,萬一到時真的拿不下生產資質,在合適的時候下手收購有資質的廠也來得及。長城歐拉從廠房竣工,設備到齊開始到第一輛歐拉下線僅用40天左右。有資質後,即使小米第一次造車可能沒那麼快,但做足準備的話,幾個月的時間也應該足夠。”前述人士補充到。
“年輕人的第一輛車”什麼時候量產將決定雷軍押上全部身傢的最後一次創業能否成功;而在智能手機市場低迷背景下,小米汽車能否挽救目前小米低迷的股價也成投資者高度關註的話題。
(校對/黃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