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小米在印被扣押48億元存款後,vivo又成為印度執法部門的下一個目標。7月6日早間,印度多傢媒體報道,印度執法局前一天在全國44個地點集中搜查中國手機廠商vivo及相關企業辦公地點,聲稱要調查其是否從事洗錢活動。搜查范圍包括德裡、北方邦、梅加拉亞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
作者 | 丸都山
對於次此突擊搜查,vivo方面向虎嗅表示,“正在配合印度相關部門,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所有信息。作為一傢負責任企業,我們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所有法律法規。”
盡管言辭誠懇,但截至發稿時,印度執法局未對次此行動做出任何說明。
這不是在印中國廠商面臨的第一次針對性搜查,從去年12月至今,包括華為、小米、中興在內的多傢手機廠商都遭到過印度相關部門的調查,其中如小米不乏收到印度執法部門的天價罰單。
實際上,中企受波及的范圍遠不止局限於手機行業。此前彭博社的一份報道顯示,印度企業事務部自今年6月開始,向500多傢在印中企發起賬目審查,幾乎涵蓋互聯網及通訊產業。
雖然印度坐擁13.8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但面對這樣的經營環境,中國企業出海印度的可行性或許需要打上個問號。
“我本將心向明月”
兩年前,筆者曾與一名vivo的產品經理聊過海外市場拓展的問題,這傢公司對於本土化工作的用心,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消費者喜歡在社交平臺上曬自拍,所以我們強化‘V系列’產品的自拍及美顏功能,印度國民喜歡外觀鮮艷的手機,我們就推出多種專屬印度市場的手機配色。”這位產品經理曾在vivo進入印度市場前,多次隨高管團隊親赴古吉拉特邦考察。
印度對於vivo的吸引力在於,彼時印度國內幾乎真空的智能手機市場。根據頭豹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是46.4%,而印度在這一年的普及率為6%。此外,盡管印度平均購買力較低,但其人口結構相對年輕,消費電子市場的主力群體畢竟是中青年。
看到印度潛力的不止是vivo。2015年,雷軍親赴印度為發佈會站臺,那句令人忍俊不禁的“Are you OK”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當然,在中國手機廠商出海的過程中,印度政府也是關鍵的推手。
2014年,莫迪在上臺後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將其視為任期內振興印度的第一步。
具體來看,莫迪政府列出三大指標:將制造業的增長率提高到每年12-14%;到2022年在經濟中創造1億個額外制造業崗位;確保到2022年制造業對GDP的貢獻增加到25%,此後在又將時間節點調整為2025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和vivo把印度市場列為自己的出海首站,並將其視為最重要的潛在市場,在2014年同時開赴印度。
小米和vivo在印度的經營策略高度一致,即“深度本土化”。
莫迪政府想要引入制造業?沒問題。在小米和vivo進入印度的第二年,兩傢公司便不約而同地開啟印度建廠計劃。
小米率先宣佈投資35億美元與富士康聯合打造產線,該產線在當年便落成投產。截至目前,小米在印度已經有7傢工廠投產,印度市場在售的小米手機有99%都是從印度工廠中下線。
小米位於安達拉邦的工廠
與此同時,vivo這邊也不遑多讓,於同一年在印度實現本土化生產,更善於線下渠道拓展的vivo還在印度開設650多傢服務中心,以及500多個vivo獨傢門店。
就在今年年初,vivo還宣佈到2023年,將在印度投資3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0億元)用於智能手機的生產。屆時,vivo在印度的智能手機年產能將從目前的6000萬臺增至1.2億臺。
vivo在印度的業務戰略總監paigam danish表示,這筆投資是vivo為印度作出的750億盧比投資承諾的一部分,並且在2021年就已經投資190億盧比。
中國廠商在印度的巨額投資讓印度“國產手機”計劃實現跨越式發展。在2014年印度國產手機的出貨量尚不及越南,而在2019年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國。
盡管中國手機廠商實現甚至超額完成此前的承諾,但印度政府的大刀精準地落在在印中企的頭上。
今年1月,印度財政部表示,向小米科技印度有限公司追繳65.3億盧比(約5.6億元人民幣)稅款。其追繳稅款理由是,小米印度公司向高通和小米移動軟件公司匯付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這些費用未計入其進口商品的交易價值中。
對於印度政府的這一行為,小米表示將繼續和印度有關部門進行溝通。
然而,就在四個月後,印度財政部再次發佈公告,“由於小米(印度)非法向境外機構匯款,將扣押小米印度公司銀行賬戶中555.1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的資產。”
印度政府的頻繁出手甚至招來印度國內的不滿,今年5月,印度手機和電子產品協會(ICEA)向印度多個相關部門致信,並指出連續對科技公司進行調查,可能對印度國內的科技制造產業鏈造成嚴重打擊,引發其他科技巨頭的擔憂恐慌情緒。
然而印度政府並沒有收斂的意思,反而擴大在印中企的審查范圍,這讓許多業內人士都懷疑,印度政府的系列行動可能摻雜過多的“政治因素”。
出海印度,到底行不行?
“隻要不砸工廠我們就知足”。李想所在的公司是國內的一傢傢電企業,2018年這傢公司在印度投資建設模組廠。
2020年末,緯創資通在科拉爾市的工廠被工人打砸,據《印度時報》報道,此次事件的導火索是緯創資通拖欠工人三個月的工資。但這起暴力事件很快引發連鎖反應,最終波及整個Narasapura工業區。
打砸事件讓緯創資通損失48.3億盧佈
李想所在的公司並沒有拖欠印度工人的工資,即使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這傢公司也沒有選擇降低工資或工人的待遇,但受緯創資通事件的影響,他們彼時十分擔心在印廠區的安全。
李想現在還能清晰的記得,在進入印度市場之前,他們專門找一傢位於上海的咨詢公司做份風險考察報告,這份報告的第一章就是“政策性風險”,其中有一項法案令她印象尤為深刻:
《敵方資產法》
這項1968年實施的法案規定,任何屬於敵人、敵方實體或敵方公司或由以上對象管理經營的財產,印度政府都有權沒收。
或許你以為這項法案僅用於戰時?並不是。2018年,印度政府重新修訂該項法案,那些已移民到中國或巴基斯坦並已在當地取得公民身份的印度人,其目前仍滯留在印度的財產被視為“敵方資產”,政府將對這些資產進行拍賣。
這種政策性的風險是每一傢出海印度的公司都必須面對的。
此外,印度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十分嚴重,而且完全不按照規則執行。李想向虎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在印度的去留問題,完全取決於“成本效益分析”。
這也是許多中資企業堅持出海印度的原因,廉價勞動力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印度政府出於貿易保護主義的考量,近年來大有“主動抹平”這項優勢的傾向。
比如此前為吸引中方企業赴印投資,印度政府曾開出5%的電子器件進口關稅,但歷經2016-2018年的多次上調後,這部分關稅一路上漲至20%。
印度政府的用意很明確,中國廠商隻有把產業鏈廠商放在印度國內,才能降低成本形成價格優勢,但問題是許多產業如玻璃蓋板、攝像頭模組在印度國內根本沒有配套的上遊企業,想要實現產業鏈轉移完全不現實。
那麼中國企業怎麼看待印方的屢次失約呢?
“不能撤,也不敢撤。”從事手機行業的劉強告訴虎嗅,他們公司在印度的投資是一筆“撤不回來的買賣”,因為沒人能夠預料到,未來疫情結束後,印度手機市場會不會再次迎來爆發。
“如果在那之前離開印度,相當於主動把市場讓給友商。”這聽起來像是一場“囚徒困境”,但這也的確反映目前國內手機行業在印度的“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
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以2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是realm、vivo和OPPO緊隨其後,四傢合計占據印度市場64%的市場份額。
圖片及數據來源:Canalys
“但也不排除個別廠商收縮印度市場的可能。”劉強認為,如果印度政府無休止地向中國企業進行針對性處罰,手機廠商們也終將不堪重負。
比如此前印度政府凍結小米48億元存款,盡管小米表示將向印度法院上訴,但整個過程可能長達3-5年,這無疑會影響小米在印的現金流。
寫在最後
國內手機廠商可能已經對未來印度市場的環境變化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從之前幾次動作來看,印度政府在行事上並不講究邏輯。
對於突擊審查500多傢中企,印度政府表示是“接到匿名投訴”,對於凍結小米48億存款,印方表示是“非法支付專利費”。這樣的原因甚至讓印度手機和電子產品協會公開指責印度執法機構“缺乏對特許權使用費的基本解”。
或許,資金雄厚的手機廠商能夠維持在印度的正常運轉,但對於那些中小企業,他們將不得不考慮當下的去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