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解決這個問題。”當地時間1月19日,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Kissinger)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談到全球高端芯片產能集中在亞洲時表示。盡管英特爾正在美國大規模投資擴產,甚至臺積電、三星也紛紛到美國建廠,但在成本飆升、人才短缺等問題影響下,基辛格坦承,解決高端芯片產能過於集中的問題,至少需要幾十年。
面對轉入下行周期,但未來前景廣闊的半導體市場,基辛格坦言,“我想同時踩下剎車和油門”。
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截圖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地緣政治緊張導致半導體供應鏈出現動蕩,多個國傢開始推崇芯片本土制造,主要半導體公司也開始在全球投資擴產。
但由於宏觀經濟低迷,加上疫情早期帶來的電子產品需求得到滿足,半導體市場開始供過於求。TrendForce預估,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將同比減少約4%,衰退幅度更甚2019年。
基辛格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新冠疫情對供應鏈造成巨大的破壞,導致全球芯片嚴重短缺。但就在半導體行業努力滿足需求時,經濟形勢突然發生變化,
“我們誰也沒有預料到,”基辛格說道,半導體行業在供需周期中正處於“下行”階段。
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研報提到,2023年第一季晶圓代工從成熟至先進各項制程需求持續下修,各大IC設計廠晶圓砍單從第一季將蔓延至第二季,導致各晶圓代工廠第一至第二季產能利用率表現均不理想,第二季部分制程甚至低於第一季,訂單仍未出現明顯回流跡象。
而韓國半導體行業庫存水位更是最高達30周。韓國半導體行業高層表示,從目前庫存水位看,越來越多預測認為下半年市場難以復蘇,存儲器供應商和客戶都非常關心庫存管理狀況,以解需求恢復的時間。
圖源:TrendForce集邦咨詢
基辛格坦承,為應對需求疲軟,半導體產能需要在短期內進行一些削減。但他同時表示,所有人仍然相信半導體行業空間將在未來十年將翻一番,因此英特爾必須繼續進行長期投資。
高通CEO安蒙日前接受CNBC采訪時也表示,企業數字化正在加速,未來萬物連網,接下來10年全球需要多一倍的芯片制造商(晶圓代工),很樂見臺積電、三星到美國投資建廠。
但半導體市場的急劇變化,似乎讓基辛格有點無所適從。雖然英特爾正在美國投資數十億美元擴產,但基辛格表示,“我想同時踩下剎車和油門。”
英特爾是老牌CPU巨頭,曾在半導體制造領域領先全球。但近年來,由於先進制程推進緩慢,這傢美國芯片制造的代表性廠商,已在制造工藝上落後於專門做半導體代工的臺積電。
目前,全球高端芯片產能90%集中於中國臺灣,其餘則在韓國三星手中。最近半年多來,三星和臺積電相繼量產全球最領先的3nm制程,英特爾的3nm可能要等到今年年底前推出,首發在至強處理器上。
“我們正在解決這個問題。”基辛格說道,“過去30年,我們讓全球80%的半導體產能從歐美轉向亞洲,“這是核心問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解決。”
隨著地緣局勢變化,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傢和地區相繼出臺產業政策,以擴大本土的半導體產能,並試圖減少對中國臺灣的依賴。
“歐洲應該可以說,我能滿足關鍵的行業要求。美國人也應該這樣做。”基辛格稱,擁有一個平衡的、有彈性的供應鏈,是“我們都應該關註的”。
為增加美國本土半導體產能,美國已采取“軟硬兼施”的舉措推動臺積電、三星赴美建廠。
但強行幹預產業鏈的舉措,能達到什麼效果,仍有待觀察。
今年1月中旬,臺積電財務長黃仁昭在業績會上透露,包含勞工、當地各式費用在內的諸多因素導致臺積電美國廠的成本飆升,比中國臺灣廠高約4-5倍。事實上,早在去年4月,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就曾直言,美國增加半導體產能的努力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