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被迫與印企合資 印度又來搞事情?


這幾天,最具爭議性的車界新聞,莫過於上汽在印度的合資。印度最大鋼鐵生產商ISW集團正式宣佈,確定與上汽集團成立合資公司JSWMGMotorIndia,並在印度生產銷售MG品牌的電動汽車。


而且連具體的發展規劃都已經定好,公司年產能會從今年的 10 萬臺,拓展到 30 萬臺,並且每 3 到 6 個月就推出一款新能源產品。

JSW 集團主席 Sajjan Jindal 還站出來說,他們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在印度銷售 100 萬輛電動車,在新能源車中的份額也要從現在的 2% 增長到 33% 。

所以,多年被合資的上汽,終於有機會合資別人啦?

按道理說,用技術換市場這是好事啊,畢竟中國以前也是這麼幹的,還成就大眾、奧迪等一系列品牌,但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爭議呢?


實際上,上汽的這次合資和國內的情況還真不一樣。

中國過去的合資是準入門檻,不合資就不給進來,因為怕你沖爛國內還比較稚嫩的汽車市場,所以才有用技術換市場這一說法。

而上汽名爵,其實早就在印度立足。

2017 年,上汽集團投資 32.75 億元人民幣,在印度獨資設立 MG 印度汽車有限公司,而且是工廠設備都跟過去,包括整車制造基地及配套供應商園區。

並且在 2019 年, MG 印度的第一款車 Hector 就已經開賣,在國內,這車其實就是寶駿 530 ……


後來又加入Gloster (大通 D90 )、 Astor ( ZS 燃油版)、 ZS EV 、和 Comet EV (五菱 Air EV ),反正按上汽在歐洲的打法,隻要拿自己的車貼個地道英倫正米字旗的標,就能在海外大受歡迎。

到目前為止, MG 在印度的總銷量大約是 20 萬輛,光去年就實現年銷 6 萬輛,增長 18% ,前景一片大好。


但印度……

過去的事實告訴我,當你想要印度的錢,印度就想要你的命。

當年小米、華為、 OPPO 、 vivo 以及中國的各種 APP 都無不慘遭印度毒手,小米先是因為稅務問題被罰款 5 億多,又是被凍結 48.5 億資金,後來在多方壓力下才不得不撤銷。


所以,上汽在印度合資的這個事,更像是一種妥協。

在去年 6 月,《 印度斯坦時報 》就有傳聞透露出來,說 JSW 集團準備收購 MG 印度的部分股權,最終會導致上汽持股比例降至 50% 以下。

當時上汽還立即發文澄清,稱消息 “ 嚴重背離事實 ” ,但現在看來這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合資公司成立後,上汽最後隻有這個公司 49% 的股份,而 JSW 將擁有 35% ,另外的 16% 也將在印度的經銷商和員工手裡,也就是說主導權是在印度人手裡,這傢公司就是印度公司。

那中國的合資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還真不一定。

在 1994 年,國務院印發的《 汽車工業產業政策 》第六章第 32 條上規定: “ 生產汽車、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於 50% ,合資公司不得超過兩傢。 ”


但事實上,大多數合資企業,比如上汽大眾、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奇瑞路虎捷豹等,都是卡在 50% 這個坎,也就是和國外車企五五開,更別說,現在國內都已經完全放開股份占比限制。

像印度這樣占比 51% 的其實隻有北京奔馳,占的比較多的也就一汽集團,它占一汽大眾的 60% 。

股份占比高倒也不一定說產品規劃都得聽你指手畫腳,一般來說,外資負責技術和產品,內資負責人事和執行。但如果你不占主導位置,至少在利潤分配,以及對重大事項的決定時,你的權重就要小得多。

還記得曾經在問到上汽會不會與華為合作時,上汽說“ 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裡! ”


而這次,靈魂是保住,但軀體恐怕要沒……

不僅如此,這件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當時上汽對 MG 印度的估價是 80-100 億美元,但在印方邀請 “ 喝茶 ” 以後,最後的合資公司的總估值僅有 15 億美元,這上汽居然也同意。

也就是說,上汽的這個 “ 合資 ” ,幾乎是把一半股份 “ 白送 ” 給印度的,合資隻是一個幌子而已。

所以,上汽在印度忙活整整 7 年,最後把成果拱手讓人,而 JSW 幾乎空手套白狼就把 MG 給拿下?

那上汽是傻嗎?

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咱們再拿手機行業舉個例子,之前被折騰得死去活來的小米和中國手機廠商們,其實到現在都還混得不錯,小米在重壓之下,2023 年竟然還增長 31% ,真的一點毛病沒有。


網上那些勸中國品牌離開印度的聲音,可能得歇歇。

而汽車也是同樣的道理,印度的汽車市場放眼全球也是相當巨大,在 2023 年,印度汽車年銷 507 萬輛,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雖說同樣 15 億人口,中國年銷 3000 萬輛,印度隻有六分之一,但在印度,許多人還隻習慣三輪車、摩托等交通工具,完全是一塊處女地,在未來有相當可觀的增量空間。


不僅如此,如果說燃油車在印度還是一片青草地,那電動車,更是連毛都沒有, MG 上來就成印度僅次於塔塔的電動車品牌。

而且印度政府還在積極推動電動化進程,你可能沒想到,印度還宣佈在 2030 年禁止燃油車,並且對滿足特定條件的電動車,可以享受 15% 的進口稅減免。

所以,上汽通過英國汽車品牌的契機進入印度市場,絕對算不上一手爛棋。說白,印度能讓你進來吃口飯,已經很不容易,此時舍車保帥,斷臂求生,對上汽來說,可能更務實一點。

畢竟賺錢嘛,不寒磣。


正如當年大眾進入中國,談判過程也並不輕松,長達六年的漫長 “ 桑車談判 ” ,讓當事人從黑頭發都談到白頭發

所以國際化是有代價的,隨著中國汽車出口越來越多,這樣的 “ 吃虧 ” 也可能越來越頻繁。

但在汽車行業,車企的地位從來不在於股份多寡,而在於你真正能掌握的技術實力。

希望上汽這次真的能保住自己的靈魂。


相關推薦

2024-03-22

近日,印度鋼鐵生產商JSW集團發佈公告,宣佈與上汽集團成立合資企業JSWMGMotorIndia。公告稱,合資公司計劃每隔3至6個月推出一款新產品,重點是新能源汽車,未來還將進軍高端乘用車市場。新合資公司由雙方共同出資15億美元

2024-04-04

廠的計劃,印度最大鋼鐵制造商JSW也在上個月剛剛宣佈與上汽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在印度生產名爵品牌電動車。

2022-09-29

撞牛事件,甚至“致敬印度號”開行的第二天就因為撞牛被迫停運。“借力”日本實現雄心盡管遭遇重重困難,印度仍決心打造多型號“半高鐵”和高鐵網絡讓“高鐵經濟”步入正軌。印度《鑄幣報》報道稱,印度“子彈頭高鐵

2022-07-03

17.81元,這是6月30日上汽集團(SH.600104)最終定格的收盤價。相較2021年最後一個交易日20.63元的收盤價,下跌13.67%。而這半年裡,Wind汽車制造行業指數(882444.WI)上漲瞭9.72%,資本市場裡,上汽再次跑輸大市。而在消費市場,上

2023-06-27

近日,有自媒體發佈不實報道,涉及上汽MG印度公司的股權問題。對此,上汽集團在官方公眾號發表聲明,予以澄清。上汽集團表示,自媒體報道中的“上汽MG印度公司被當地強制低價收購股份,失去控制權”的說法與事實嚴重

2022-10-10

代卻發生。多年以來,國內車市銷冠寶座被南北大眾以及上汽通用輪流占據,長城哈弗H6則是SUV市場雷打不動的霸主。然而,隨著電動車加速,比亞迪今年多個月攻至汽車廠商零售銷量榜首位,並且有望首次拿到SUV年度銷冠。比

2023-02-01

汽車的質量水平也令消費者滿意。長安福特、廣汽豐田、上汽大眾、奇瑞汽車和廣汽傳祺分列六至十名,主流合資車企廣汽豐田和上汽大眾入榜前十,也在預料之中。而長安馬自達、吉利、雪佛蘭、東風風光、領克等品牌,位列

2023-08-16

下半年的降價潮,目前已有至少10個品牌官宣降價,這不上汽大眾又來添把柴。從官方獲悉,上汽大眾帕薩特380TSI豪華版、380TSI旗艦版開啟限時購車政策,即日起截至2023年8月31日,選購這兩款車型可享至高綜合優惠40000元,同時

2023-08-16

下半年的降價潮,目前已有至少10個品牌官宣降價,這不上汽大眾又來添把柴。從官方獲悉,上汽大眾帕薩特380TSI豪華版、380TSI旗艦版開啟限時購車政策,即日起截至2023年8月31日,選購這兩款車型可享至高綜合優惠40000元,同時

2023-08-16

下半年的降價潮,目前已有至少10個品牌官宣降價,這不上汽大眾又來添把柴。從官方獲悉,上汽大眾帕薩特380TSI豪華版、380TSI旗艦版開啟限時購車政策,即日起截至2023年8月31日,選購這兩款車型可享至高綜合優惠40000元,同時

2023-10-21

供應鏈上的一環,富士康等代工廠也推動部分蘋果訂單在印度等地生產。按照蘋果的說法,中國的供應商隨著富士康等代工廠海外建廠而走向海外,中國供應商在海外仍是支持蘋果生產的重要力量。2012年,蘋果首次披露供應商

2023-03-08

應地增加到608GB/s,但實際遊戲性能變化微乎其微。RTX 3060又來搞這一套,唯一的解釋,就是最後的清庫存。

2022-10-17

場,比亞迪、特斯拉依舊實力領先,拿下44%的市場份額;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車、廣汽埃安緊隨其後;長安汽車進步明顯,從上月第8升至本月第6;奇瑞汽車銷量和排名均有下滑,從上月第6降至第7;7名開外,新勢力較為耀眼

2023-02-04

是在主政德國大眾汽車期間,推動“上海大眾”(現為“上汽大眾”)的成立(1984年),而馬丁·波斯特則是這一中國戰略的執行者。不能說沒有他們,就沒有上海大眾,但正是這些德國人的出現,讓中國人認識德國標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