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食品從來都是營養學傢最愛研究的課題,而最近的研究現在又支持我們熟悉的說法,即這類食品是西方世界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一切都歸結於所謂的"蛋白質杠桿假說"。該假說由悉尼大學教授大衛·勞本海默和斯蒂芬-辛普森提出,而且是在18年前就已經發現的。
它開始於這樣一個概念:由於人體被自然地驅使去尋找和消費蛋白質,我們傾向於繼續吃,直到滿足我們的日常蛋白質需求。不幸的是,構成西方飲食的大部分的加工和精制食品通常蛋白質含量很低。因此,我們最終會吃下大量的這些食物--這些食物通常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滿足我們的蛋白質需求的同時,容易導致肥胖的成分被大量攝入。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由阿曼達·格雷奇博士領導的悉尼大學團隊開始研究"蛋白質杠桿假說"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應用程度。為做到這一點,科學傢們分析國傢營養和身體活動調查的數據,該調查記錄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間9341名澳大利亞成年人的營養和身體活動。
除其他事項外,還發現當人們吃相當低的蛋白質早餐時,他們傾向於在隨後的膳食中消耗更多的食物。這一發現支持這一假設,因為它表明這些人正試圖通過在一天中吃更多的食物來滿足他們的蛋白質需求。
而同樣地,我們也觀察到,當人們吃含有更多蛋白質的早餐時,他們在隨後幾餐中的食物攝入量較低。此外,應該註意的是,與吃低蛋白早餐的同行相比,吃高蛋白早餐的人在一天的晚些時候消耗的高飽和脂肪、糖和鹽的能量密集型食物明顯更少。
勞本海默教授說:"這些結果支持對肥胖癥的綜合生態和機制解釋,其中低蛋白、高度加工的食物導致更高的能量攝入,以應對由對蛋白質的主導食欲驅動的營養失衡。"研究結論支持蛋白質在肥胖癥流行中的核心作用,對全球健康有重大影響。
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肥胖癥》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