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陌生號碼的退費電話,讓林新(化名)想起自己擱置已久的VIPKID賬號。打水漂的錢可以拿回來?林新後來發現自己還是想得太簡單。所謂的“退錢”退的並不是現金,而是需要購買“平安證券”的證券產品。
記者先後向平安證券、VIPKID求證林新的退款遭遇,均被告知“這是詐騙”。平安證券還發公告強調,“本公司依法合規從事證券業務,從未開展類似課程教育退費、債券轉讓、返現、清退回款、兌付證券等活動”。
通過假冒教培機構和偽造金融APP開展的一場場騙局中,平安證券屢屢“躺槍”。盡管教培機構和券商都已發佈防騙提示,但這場騙局還在繼續,同樣的故事,還在其他教培機構的學員和傢長身上上演。
退費需購買“證券”
VIPKID是林新早先為孩子購買線上課程的平臺。隨著行業發生劇變,VIPKID的授課暫停。課沒有上完,已交的學費怎麼辦,平臺方面一直沒有說法。林新平時工作繁忙,就把這事暫擱到一邊。
8月1日,林新接到一個來自“客服”的電話。該客服稱,VIPKID正在為學員辦理退費。申請人要加入一個QQ群,並按群裡的流程操作辦理退款。
退款為什麼要加QQ群?雖然心存疑惑,林新還是入QQ群。進群後,管理員在群裡發一個下載“平安金融”APP的網址、一張債權轉讓協議書以及辦理退款的操作流程。“平安專員”稱,該APP是“清退學員專用APP”。
管理員提供的債權轉讓協議書。來源:退費QQ群
下載APP並綁定自己的銀行卡後,客服讓已經記不清剩餘金額的林新“先隨意上報一個數字”。隨後,林新綁定的銀行卡收到這筆匯款。
林新卻對匯款來源產生疑慮。這筆“退款”的付款方並非VIPKID的所有方北京大米科技,也不是“平安證券”,而是一個個人賬號。
“對方通過個人支付寶賬號轉賬給我300多元。”而在不到30人的QQ群裡,不斷有人在發退費成功的截圖。截圖中的匯款銀行五花八門。
客服解釋,這筆錢隻是第一筆退款,接下來會退餘額,也就是第二筆退款。
隨後,客服表示,為完成第二筆退款,要求先林新將100元轉到指定的賬戶,並多次強調“要用雲閃付支付,不能用別的方式支付以及添加任何備註”。
這個要求引起林新的警覺。退款之前要先打錢,這是不是騙局?
抱著“看你們還有什麼套路”的心情,林新照做。向指定賬戶轉去100元之後,客服說,“打錢方式錯,必須再通過購買證券產品的方式完成退費”。
客服發來的證券產品介紹表共包括8個“證券產品”。最低購買100元證券回款120元,回款標準20元;最高購買5萬元證券回款6.5萬元,回款標準1.5萬元。
客服提供的證券產品推介表截圖
“平安證券”是個什麼產品?為什麼購買100元“平安證券”能回款120元?有一定投資經驗的林新百思不得其解。由於工作繁忙,林新就把這事放下,沒有再進一步解詳細情況。
“現在想起來,給你退第一筆錢就是個誘餌,第二步才是關鍵。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這一步上當。”林新說。
銀柿財經記者嘗試以VIPKID學員的身份進群,按照要求下載“平安金融”APP。下載前,頁面彈出6“此網站正嘗試下載一個配置描述文件”的提示。
“這表明這款APP沒有經過應用市場認證,下載有風險。”一位產品運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下載時網頁彈出的頁面
下載成功並登錄後,記者發現這並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APP,而是一個聊天界面,沒有任何金融功能。經過幾句對話,客服發現記者不是VIPKID學員,把記者“踢”出退費QQ群。8月2日,記者得知該群已解散。
“平安金融”APP界面截圖
偽造的教培機構和券商
以林新的退款遭遇為例子,記者詢問曾經購買過VIPKID課程的其他學員,他們均表示“學費都是以現金的形式退還,目前還沒有遇到此種情況”。
VIPKID的用戶數量不是小數目。VIPKID官網顯示,截至2022年1月,公司成立8年,累計覆蓋學員超100萬人,累計上課1.5億節。
銀柿財經記者向VIPKID求證退款需買證券產品一事,客服表示“這都是詐騙的套路”。那麼問題來,傢長們的手機號是怎麼到騙子手裡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VIPKID客服表示,“公司並沒有泄露用戶的信息,具體的問題公司也正在排查處理,而且在一開始收到傢長反饋的時候就已經報警”。至於報警之後的情況進展,客服稱“並不是很清楚”。
記者解到,如果一個公司的用戶信息外泄,可能涉及公司的用戶數據搜集、保存、傳輸等環節,還有運營商。這些環節都有數據泄露的可能性。
早在7月份,教育部、公安部已發佈預警提示,“防范以校外培訓退費名義實施詐騙”,其中提到,正規退費流程一般會以原路返回的形式返給本人繳費賬戶,凡是退款時要求額外支付費用的,都是詐騙。
林新接觸的VIPKID客服是假冒的,客服推薦的“平安金融”APP及證券產品,也是假的。記者註意到,平安證券的官方APP就叫做“平安證券”,可通過官網或各大官方應用商城下載,主要提供股票開戶、交易、分析、基金理財,一站式券商服務。
而對於客服給林新發的“證券產品”介紹表,深圳市百侖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胡超直言,“這種模糊化、非具體的名稱很可能是非專業人士象征性取的名字,正規的產品都有專屬的產品名稱,而且會在監管部門進行備案的,銷售時會有具體的產品名稱和備案編號。”
胡超補充說明,“這個表格沒有標明任何具體的產品名稱,也就是不可查的,屬於三無;同時現在正規的金融機構都不能以保證收益的形式推廣產品,也會包含實際的風險提示等字樣。”
兩個真假難辨的“平安金融”APP,左邊的APP是“李鬼”,右邊的APP才是正版。
對於這類騙局,平安證券品牌部工作人員小明(化名)表示很無奈:“騙子太猖狂,平安證券已經增加發防騙聲明的頻率。”
早在7月19日,平安證券就發佈一則《關於警惕假冒平安證券名義進行詐騙的聲明》公告,明確指出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借平安證券名義以開展教育課程退費活動為由進行詐騙,通過偽造APP、偽造下載鏈接、假冒客服等方式開展欺詐活動。
熱門金融APP頻遭“冒名”
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平安”,證券代碼:02318.HK;601318.SH)是一傢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經營區域覆蓋全國,以保險業務為核心,以統一的品牌向客戶提供包括保險、銀行、證券、信托等多元化金融服務。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目前,中國平安擁有18個APP,下載量約為14.93億。身為中國平安旗下重要成員、國內主流券商之一的平安證券,有30年歷史,有2000萬用戶。
這樣一傢知名券商,為何會在教培機構退費騙局裡頻頻“躺槍”?
上海市方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涵傑認為,“平安證券在大眾投資者中知名度較高,品牌效應容易被詐騙分子所利用。”
其實,“遭殃”的不隻是平安證券。近年來,券商、信托公司等涉及借貸業務的機構和品牌也頻繁出現“冒名”現象。
陳涵傑直言,類似事件反映出APP商店等平臺對可供下載APP的安全性審核不嚴,金融機構對冒名APP的日常監測不嚴,以及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不足等問題。
陳涵傑提示,投資者應通過正規手機應用市場或官方正規渠道下載APP,通常而言,假冒類APP功能較單一;證券公司不容許員工在平臺進行薦股活動,也不可能要求客戶將錢直接轉給員工;如在轉賬付款時發現收款方或付款方為個人、小商戶等非官方主體,應提高警惕、及時核實。
“如發現受騙,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警,提前固定相應的證據,例如聊天記錄、(電子)合同和轉賬流水等。”陳涵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