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InfoQ,作者:華衛,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
采訪嘉賓 | 李雲,致效企業管理咨詢創始人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對企業來說,增效是王道!而 AI 正在迅速向著翻倍提升生產力的工具應用方向迭代與變革,文字創作、代碼編輯、視頻生成... 無一不是其正在攻略的職場賽道。在這樣的 AI 時代下,技術工程師們該如何適應?技術團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又因此正發生哪些變化?適合 AI 時代的團隊文化應該是什麼樣的?
為此,InfoQ 對致效企業管理咨詢創始人李雲進行專訪,聽他聊一聊 AI 時代對技術人的技能需求、技術團隊中的成功 AI 實踐案例和未來管理模式。在即將召開的 QCon 上海2024_ 全球軟件開發大會暨智能軟件開發生態展_InfoQ 技術大會上,InfoQ 也邀請到李雲老師來做演講分享,他將從工程師個人出發,再到團隊管理的視角展開,進一步分享個人與團隊、人與工作環境、業務與技術整合的體系化技術管理落地之路。
以下為訪談實錄,經編輯。
AI 對技術團隊的影響
InfoQ:在 AI 的快速發展下,技術團隊的日常工作被改變嗎?包括工作流程和項目管理等這些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實踐案例可以分享?受到哪些影響?
李雲: 對技術團隊來說,如果工作方向不是 AI,我認為日常工作並不會變,但工作的方法應當有所改變才好。對於軟件開發工程師,我認為請 AI 做自己的工作夥伴的行動是要有的,換句話說,在工作過程中用 AI 來幫助自己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
以我自己的工作體會,在解決編程問題方面使用 AI 確實有很好的成效,以前需要通過搜索引索去找類似的問題,通過閱讀和消化後再來解決問題,現在有 AI 後直接就能得到代碼級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真的非常美妙。還有寫代碼的過程中,AI 能猜出一些我想寫的代碼,直接按 Tab 鍵,一段代碼就上去,根本不像以前那樣大部分要自己用手敲出來,編碼的效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工作流程上,我覺得質量保證方面的工作 AI 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代碼審查、重構、單元測試。我自己的實踐是,AI 都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就像有一個編程的導師在身邊,以前身邊如果沒有一個好導師的話,個人的成長會慢得多,現在有 AI 後,就變成“一人行必有我師”。項目管理這塊,我個人受 AI 的影響似乎不大,所以談不上體會。
總之,我認為新技術的出現,總可以嘗試著去收獲一些積極的影響,通過躬身入局,讓自己成為趨勢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遊離在之外的旁觀者。否則哪天被新技術顛覆時,自己的職場生存壓力就會特別大。
InfoQ:在 AI 時代下,研發工程師們如何適應這些變化?如何進行個人定位?新的技能需求是什麼?
李雲: 心態上要對 AI 技術保持好奇,以及通過實踐讓自己有體感,去探索新的可能。姿態上註意與 AI 的平視,不俯視也不仰視。我用 AI 的一大體會是,AI 是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當我能提出更有質量、更有深度和格局的問題時,通常從 AI 那也會有更意外的收獲。
定位還是做自己有興趣和擅長的事,隻不過用 AI 來加持。對於大部分不是從事 AI 創業的人來說,搖擺的定位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並不合適。當然,如果你對 AI 有熱情,有想法,紮進 AI 去也是可以有的嘗試,如果你還年輕的話,那我就更鼓勵,因為你沒什麼可輸的。
在技能上,社會上廣為傳說的是合適的 prompt 很重要,這與我們編程時想辦法解 bug 類似,與寫文章時如何構思表達清楚也類似,可以發揮自己的一些創意點。另外,我認為對技能的綜合性和廣度要求會更高,這樣 AI 更能給到我們啟發。我自己在寫書、編程時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然有時也會覺得 AI 就是在胡說八道,這就需要我們有辨別的能力,背後還是依賴咱個人紮實的知識積累。
InfoQ:AI 時代對技術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樣化,哪些基本素質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團隊在選拔新成員時,如何平衡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
李雲: 我認為對人才要求的多樣化可能會體現於應對不確性定問題的能力,就是在有些事沒做過,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的情形下,勇敢地借助 AI 這一現代化的工具去嘗試。這種面對不確定性的素質更多是一種心理資本,需要個人有應對不確性問題的成功經歷。另外,越是在 AI 時代,我認為基礎原理性的知識更要掌握得紮實,這是與 AI 共同深度探討話題的前提。
新時代團隊在選拔新成員時,我認為貼合業務發展的需要仍是第一位的,當然發展可以是面向眼前的,也可以面向未來的。這個思路我想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因為雖說如今有很多 AI 焦慮,但聚焦做好手上的工作才能安放好個人與團隊的焦慮,隻不過多如何用好新技術的思考維度。至於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平衡,我想這與 AI 沒關系,這裡的平衡應當是說除專業技能還得花精力去發展其他的技術,如自我管理、知識管理和業務技能,相比之下,後三者普遍容易被忽視。
InfoQ:AI 技術的引入如何促使技術團隊調整其技術棧和使用新的工具?這些變化對團隊管理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李雲: 在我看來,給到工程師空間讓他們去探索是最重要的一步。其實工程師群體很喜歡折騰新技術,隻是在給到他們空間的情形下,還得以用新技術助力業務發展和改善團隊效能這些目標去牽住他們,避免整天技術來技術去的但不創造價值、不接地氣。
AI 技術對團隊管理的挑戰首先是管理者本身,他如何看待新技術對於團隊業務和團隊效能的潛在影響,以積極還是消極的心態去面對,而心態是會直接感染團隊成員的。接下來最大的挑戰是大傢對新技術的擔心,擔心自己被新技術取代或淘汰,從而引發更大的焦慮,進一步帶來更高的管理成本。我認為,AI 的機遇會落實在團隊效能提高或業務成果放大上。
技術團隊管理的變化
InfoQ:在 AI 時代,技術團隊的管理理念發生哪些變化?如何平衡自動化與人性化管理?
李雲: 現在的職場還是蠻卷的,最近央視的熱播劇《凡人歌》中也有這方面的橋段,想必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另外,團體管理給管理者的感覺可能是緊張、被動、盲從和無力更多,少松弛感。在 AI 時代之前就是這樣,如今也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話說,縱觀行業甚至是整個中國社會,技術團隊管理這塊也沒什麼好的方法論。不過,我認為隨著00後的登場,是需要改變的時候。
00後整頓職場的現象是很多職場人士喜聞樂見的事,背後反映的是00後對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渴望、對平等與尊重的需求、對個性化和自我表達的需要,以及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等使然。總之,需要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將人當作目的,而非工具。00後整頓職場可能說得有點誇張,但確實是這個時代真實發生的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行動。
管理理念上,我認為人性化和自組織是必然歸宿,這兩大理念不隻有助於激發個體的潛能,還能極大地降低管理成本,避免管理者成為整個團隊的最大瓶頸。
自動化是為讓機器去做那些無聊和低價值的事,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從而體現人性化。人工智能的出現,會讓自動化這一趨勢更加明顯,要討論的可能不是自動化與人性化的平衡問題,而是人性化如何去適應更加深刻的自動化問題。在新技術浪潮的面前,人性化的具體細節可能會有所不同。
InfoQ:哪些管理原則在 AI 時代依然適用?傳統管理智慧在 AI 時代的作用是什麼?
李雲: 管理原則是在自組織管理理念下自然會有的產物,目的是讓團隊中的每個人能基於公開的管理原則去行事,消除過多的請示、擔心行事方式與他人的不一致等不利於發揮個體主動性的因素。註意管理原則我用“公開的”這個形容詞。換句話說,管理原則不隻是管理者自己用的,應是整個團隊成員都用的。在我看來管理原則面向的是人,與 AI 技術的出現沒太大的關系,至少我目前沒有觀察到這方面的影響。至於傳統管理智慧,我認為隻要與人性化和自組織管理理念不相矛盾就仍能發揮它的作用,否則就得做出相應的改變。
InfoQ:是否需要調整技術團隊的組織架構來適應 AI 技術?
李雲: 組織架構更多是從與業務和流程的適配去設計的,背後的邏輯是流程跟著業務走,組織跟著流程走。如果 AI 技術的出現並沒有帶來業務和流程的改變,那就沒有調整組織架構的必要。否則,確實需要做出改變去適應 AI 這一新技術的到來。
InfoQ:在數據驅動的 AI 時代,技術團隊的決策制定過程發生哪些變化?這對技術 leader 提出哪些新要求?
李雲: 在我看來,變化在於多 AI 從理性層面給我們提供多一個視角的決策建議,最終一定還得人來做決策。對於技術 leader 來說,有向 AI 求助的意識很重要,而如何用好 AI 可能還依賴個人在團隊管理方面的一些深度思考與能力,基礎性的東西我認為是不會變的。
InfoQ:適合 AI 時代的團隊文化應該是什麼樣的?如何在高度自動化的環境中保持團隊凝聚力?
李雲:AI 的出現我個人覺得世界變得更烏卡(VUCA),特別是現在“子彈還在飛”的時期,團隊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能給人帶去溫度才好,背後還是人文的內容,視人為人的事。團隊凝聚力來自共同的願景、目標、文化和持續成長,當有這些內容時,哪怕是高度自動化的環境也是有凝聚力的。如果沒有凝聚力,很可能與自動化這事沒有太大的關系。
InfoQ:職場人際在 AI 時代還重要嗎?隨著遠程工作和自動化工具的普及,團隊溝通與協作的方式有何變化?
李雲: 無論是職場人際還是生活人際,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通常需要人際。不過在職場環境中,人際是為更好地幫助自己完成任務,在團隊協作依然特別重要的今天,必要的職場人際還是要有,也是重要的,這與 AI 關系不那麼大。除非 AI 的出現確實將人與人的協作完全變成人與 AI 的協作,那時職場人際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但始終不要忘記,人是社會性動物,通常不會期待在職場中與他人不發生任何的人際交往,否則對職場的感受是冰冷的。
遠程工作的普及,使得數字化溝通渠道變得更加普及,如即時通訊工具、項目管理軟件、在線文檔等,也使得會議形式發生很大的變化,如視頻會議、虛擬白板等。從軟件開發層面,遠程工作使得工作流程的自動化、代碼管理和持續集成的運用更加普及,而且很多企業會選擇 SaaS 軟件。在這些變化的背景下,團隊的溝通變得更加數字化,協作方式更多依賴於工具,面對面的交流變得更少。
InfoQ:在 AI 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技術團隊管理的核心價值與願景有哪些是不變的?如何確保團隊始終圍繞這些核心價值與願景前進?
李雲: 在我看來,盡管技術本身和工作方式可能不斷變化,但技術團隊管理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大部分是恒定不變的。這些核心價值不僅為團隊提供方向,還確保即使在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中,團隊也能保持凝聚力和高效運作。我認為技術團隊管理的核心價值是:確保團隊以客戶為導向創造價值,以滿足客戶需要和服務好客戶的目的,實現價值變現為企業創收;以持續提升團隊效能的方式,確保團隊自身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持續培養員工的職業素養,致力於提升員工的工作價值感和幸福感。至於技術管理的願景,我想除與企業願景保持一致,還應當包含工程師群體內在的願景,比如,成就卓越的軟件設計能力與工程能力。
要確保團隊始終圍繞這些核心價值與願景是必須依賴管理行為來達成的,如業務規劃、落實 OKR、項目管理、績效考核等。除這些明面上的內容,我認為應當對那些關乎集體工作環境以及個人職業素養的內容有清晰的理解,建立起技術管理的底層邏輯,因為沒有這些邏輯,行為上就少指引,導致提升團隊效能時出現動力不足的後果。
未來技術團隊的發展趨勢
InfoQ:未來幾年內,技術團隊管理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目前的技術發展趨勢可能對管理方式造成哪些影響?
李雲: 除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的情形下如何確保團隊效能,這個老生常談的挑戰外,還有如何讓人性化和自組織管理理念生根發芽,這兩個理念意味著技術團隊管理是手段,而人始終是目的。新技術的發展,會讓團隊效能的問題被放大。雖說社會上普遍認為 AI 這一新技術的出現會帶來很多效能方面的改善,但我可能沒有那麼樂觀,因為隻要對效能的理解不深刻,那些效能的改善都是浮在面上的。我還是那句話,通過技術提高效能隻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如果理解不這點,我認為對技術管理的實踐就是不得要領的。
InfoQ:對未來的技術團隊管理者有何建議?如何制定適應未來發展的管理策略?
李雲: 效能意味著什麼,從何而來?我的團隊存在哪些效能短板?我自己的短板又是什麼?我想對於這些問題技術團隊管理者要有自己的答案的,還要形成體系化、結構化的邏輯鏈才好,而不應是點狀的。換句話說,深度的思考從而建立正確的認知是第一步,有知才會有行。
在管理策略上可能會有很多的小策略,但最核心的一點是視人為人。當然請不要誤會我,視人為人也好、人性化也罷,目的都不是說不能讓人感受到壓力和焦慮,而應關註人的成長。紮實的成長難免伴隨著痛苦的,沒有痛苦的“成長”本質可能是時代紅利、公司平臺紅利所帶來的,不是個人的能力成長。不過,好的技術管理是在員工痛苦成長的過程中給到幫助和力量以及相互攙扶,讓大傢感受到: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我們在一起。換句話說,是看見人和與人共情所給人帶來的溫暖與力量。
InfoQ:在即將到來的 QCon 上,您準備向聽眾分享哪些方面的內容?
李雲: 我打算從 AI 時代團隊管理的不變與變兩個維度來展開我的分享,這次分享也是大約十年前的2015年,我在 QCon 分享的《打造高質高效的技術團隊》這一話題的一次升級。在我看來,技術一直是向前發展的,現在是 AI,再之前是雲原生,技術總在變的情形下,我們一定要守住團隊管理不變的內容,因為那是讓我們可以不斷適應新技術的基礎,讓我有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而變的內容將結合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去展開,當然還會給到大傢方法論。
衷心希望我的方法論不隻是運用於軟件行業,還能復制到各行各業,讓大傢對團隊管理這件復雜的事有思路、有章法、有實操與優化。這也是為什麼我和夫人會攜手寫《全面效能》這本書的原因。我和夫人作為70後人,覺得到給社會做點事的時候,希望後人們站到我們的肩膀上更有質量地發展和生活,讓後輩們不是傳承當下的內卷,而是通過更好的自我發展去找到工作與生活的體面,從而有更高的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