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正在阿聯酋迪拜舉行,日本在大會上又獲“殊榮”。據新華社報道,國際環境保護團體“氣候行動網絡”12月3日在迪拜氣候大會期間向日本頒發諷刺性獎項“化石獎”,批評日本嘴上承諾“對全球脫碳做貢獻”,卻重點發展火電站的行為。
“氣候行動網絡”選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遲緩、最消極的國傢頒發“化石獎”,在每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會多次頒獎。此前,日本在2019年、2021年和202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連續獲得“化石獎”,加上這次,已是連續4次“獲獎”。
“化石獎”隻有模擬性的頒獎儀式。但即使如此,日本共同社也形容這個獎“不光彩”。
日本是“化石獎”的常客
12月3日“氣候行動網絡”公佈的首批“獲獎”名單中,除日本外,新西蘭和美國也入選。其中,美國是“化石獎”的常客,但日本與之相比更勝一籌。
早在2011年,日本就是“化石獎”得主。2012年,日本等國追隨美國,組成“傘型集團”,拒絕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3年-2020年)的磋商,在多哈氣候大會上再獲此獎。
最奇特的要算是2013年。日本在當年“獲獎”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宣佈的溫室氣體排放新目標,與2009年時的目標相比大幅倒退,從原先承諾的到2020年比1990年減排25%,變為增排3.1%。這一年日本“獲獎”可謂名至實歸。
2014年、2016年,日本又因在國內新建50座煤炭火力發電站,並向印尼援建煤電廠,多次“獲獎”。
2017年,發達國傢集體獲得“化石獎”,日本也沒逃脫。此後,在2019、2021、2022年,日本因在煤炭等化石燃料方面的公共支出高達世界首位,一次又一次蟬聯。
可以說,日本得“獎”不是新聞,沒得“獎”才是新聞。
▲12月3日,人們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綠區”的大會標識旁合影。圖/新華社
因減排“新思路”而“獲獎”
與此前相比,這次日本“獲獎”的原因更具諷刺性。這次日本是因大力推廣所謂的減排新思路而“獲獎”。
新思路就是發展氨氣燃料。過去日本大力發展氫能源,但由於氫能源儲存和運輸成本大,日本的氫能源戰略並不成功。
從2021年起,日本改變思路,把氨氣當作主攻方向。氨氣可以儲氫,同時也容易液化便於運輸。此外,日本的氨氣對外依存度不高。日本認定,氨氣燃料和煤炭等化石燃料一起使用,就能夠有效減輕碳排放。
在12月1日的迪拜氣候大會首腦會議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專門宣傳氨煤混燒的減排新思路。
不宣傳還好,這麼一宣傳就給“氣候行動網絡”頒獎的理由。“氣候行動網絡”在一份聲明中說,把氫氣、氨氣與煤、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一起燃燒,看上去是環保,但其實是給火電站延長壽命,會在亞洲范圍內延緩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
“氣候行動網絡”把日本引以為傲的這項新技術形容為是“漂綠”。
這還真不是“氣候行動網絡”的一面之辭。事實上,自日本2021年開始宣傳推廣氨煤混燒後,連七國集團(G7)的其他成員都表示存疑。
在今年4月日本札幌舉行的G7環境部長會議上,日本希望在公報中直接把氨燃料和氫燃料列為低碳燃料。
這是想讓G7國傢為日本的這個所謂新技術背書,結果遭到英國、法國和加拿大反對。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儲水罐。圖/新華社
押註式減排不被認可
與世界其他國傢相比,日本的減排方式可以說是不走尋常路,先是不顧一切發展氫能源,然後又不顧一切搞氨能源,再然後又不顧周邊國傢反對讓核污染水排海。
日本的減排方式就是押註式、梭哈式減排。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難前,核電還占總發電的25%左右,但核災發生後,日本48座核反應堆關停,到2014年核電下降為零,對化石能源的占比迅速上升。這是日本2013年新減排目標大幅倒退、2014年大規模興建煤電廠的原因,日本也因此連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獲獎”。
另一方面,日本的能源戰略越來越政治化,也導致其搖擺不定。特朗普時期,日本對《京都議定書》三心二意,到拜登時期,日本又積極加入“印太經濟框架”下的“印太綠色聯盟”體系,以帶亞太地區能源轉型的節奏,核污染水排海就是強行帶節奏的表現形式之一。日本的這種作法,很難被周邊國傢認可,也影響日本在光伏等新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
在COP28會議上,岸田文雄又提到由日本、澳大利亞及除緬甸之外的東盟九國組成的亞洲零排放共同體,表示將在本月召開峰會,岸田文雄還表示日本期待“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領導作用”。近年來,日本在各種國際場合不斷造勢,在COP28也是如此。但或許更踏實的做法,是想想如何不再總是蟬聯“化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