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巴西瑪瑙斯市附近亞馬孫雨林中的內格羅河部分河段深度縮小至12.7米,是有測量記錄的120年來最低水位。而在該地區以西約500公裡的特菲湖,科學傢發現150多頭海豚的屍體,造成海豚死亡的原因不是水位低,可能是因為該湖的溫度接近40℃。
流經亞馬孫雨林的河流正降至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這些都是亞馬孫雨林今年遭受前所未有幹旱表現出的“病癥”。氣候變化當然逃脫不幹系,但雨林研究人員表示,還有濫砍濫伐等其他兩大誘因共同加劇這場危機。而且,這場幹旱危機切斷河流周邊社區的糧食供應,迫使原住民使用骯臟、受污染的水,導致他們出現胃腸道不適和其他疾病。
英國《自然》雜志援引巴西國傢空間研究所(INPE)氣候變化研究員盧西亞娜·蓋蒂的論述,造成幹旱的原因有三點,首先是在森林內濫砍濫伐,“這正在扼殺雨林的恢復能力,並讓其變得更幹燥、更炎熱”。
濫砍濫伐扼殺雨林恢復能力
INPE的數據顯示,盡管今年1月至7月亞馬孫地區的森林砍伐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2.5%,但此前多年森林砍伐量一直屢創新高。研究人員指出,罪魁禍首是農業綜合企業。MapBiomas是一個由學術、商業和非政府組織組成的聯盟,負責監測巴西的土地使用情況。該聯盟的一份報告指出,過去40年間,牧場主和農民砍伐樹木,將巴西的農業面積擴大約50%,其中大部分在亞馬孫地區。
蓋蒂指出,約20%的亞馬孫雨林被砍伐,40%的雨林退化,這意味著盡管樹木仍然屹立不倒,但其健康狀況已經惡化,容易發生火災和幹旱。
厄爾尼諾導致降水減少
造成幹旱的第二個因素是,今年開始出現的厄爾尼諾氣候模式。
厄爾尼諾現象每2—7年發生一次。在厄爾尼諾出現期間,通常沿著赤道從東向西吹的風會減弱或逆轉,溫暖的海水湧入東部熱帶太平洋。厄爾尼諾改變南美洲的降水模式,導致熱帶雨林所在的北部地區空氣幹燥,而南部空氣潮濕。因此,烏拉圭遭受暴雨襲擊,而且過去幾個月裡,巴拉圭、阿根廷和巴西南部洪水暴發,造成數十人死亡,數千人無傢可歸。
與此同時,巴西國傢自然災害預警和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至9月期間,巴西北部和東北部8個州的降水量為40年來最低。這幾個月是亞馬孫大部分地區“火災季節”的高峰期。
此外,英國牛津大學生態系統研究員埃裡卡·貝倫格爾指出,牧場主和其他雨林清理人員在下雨或空氣潮濕時通常不會焚燒樹木。但由於厄爾尼諾現象使雨林內的空氣幹燥,清理樹木的人現在也會焚燒樹木。這不僅加劇惡劣的條件,也引發一些無法控制的火災。今年9月份,貝倫格爾訪問北部帕拉。
海水變暖亦是重要原因
造成亞馬孫嚴重幹旱的第三個因素是北大西洋異常的海水變暖。
巴西聖保羅大學氣候學傢瑪利亞·阿松桑·迪亞斯指出,氣候變化是造成海水變暖的原因之一。某些水域變暖影響熱帶輻合帶。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地理學傢卡琳娜·利馬指出,這個靠近赤道環繞地球的區域是熱帶地區的主要氣象系統之一,也是一個雲層和雨水形成地區。該地區已經向北轉移,遠離巴西北部。
所有這些因素糅雜在一起,導致亞馬孫今年出現創紀錄的幹旱現象。迪亞斯說,1912年、1925年、1983年、1987年、1998年、2010年、2016年和2023年,亞馬孫都遭遇幹旱乃至極端幹旱,但嚴重的幹旱“越來越頻繁”。
蓋蒂表示,更令人擔心的是,目前厄爾尼諾現象才剛剛開始,所以“情況暫時不會好轉”。迪亞斯也指出,如果熱帶太平洋的海面溫度比平均溫度高2.5℃,甚至可能出現“超級厄爾尼諾”現象。世界氣象組織11月8日發表報告稱,厄爾尼諾現象至少持續到明年4月底的可能性高達90%。
很難預測下一次幹旱何時會席卷亞馬孫,利馬表示,氣候變化正在擾亂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時間,這對亞馬孫雨林來說不啻為嚴重打擊,因為其已經飽受森林砍伐、氣候變暖以及氣候幹燥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