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一市民在移動支付平臺充話費時,因輸錯號碼誤將1400元話費充至他人手機號,追回無果,引發關註。不少網友表示曾有過同樣經歷,有的誤將話費充到空卡或棄卡,連被充值者都聯系不到;有的是被充值者以各種理由拒絕退還,最後隻能認栽。
錯充的話費為何難以追回?一是與運營商充值規則有關。通過充值卡繳費的,由於充值卡無記名,一經使用無法退還。通過移動支付平臺充錯話費,一般也無法攔截;二是與平臺的責任意識欠缺有關。作為第三方的移動支付平臺,目前能提供的話費充值服務僅限於充值本身;三是與維權成本太高有關。有些案例數額不大,甚至都不夠訴訟費用,但要找律師、舉證、向法院提起訴訟等,需要付出不小的訴訟成本、時間成本等。
充錯話費真的沒有解決方案嗎?如今充話費的途徑很多,包括去營業廳直接繳費、購買充值卡、移動平臺支付等。但若在營業廳繳費,由客服人員失誤導致的錯充是可以追回的,這也說明充錯話費的返還在技術層面具備可行性,而是在規則制定上存在一些漏洞。
堵住漏洞的關鍵,在於運營商。運營商應厘清利益關系,進一步明確相關責任范圍。要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服務,同時應建立更人性化的機制。比如,在充值確認前提供二次信息核對,再次提醒號碼等重點信息;提供充值話費到賬延時服務,讓充值者有時間撤回錯充的話費;或是在錯充發生後,有相應機制協同雙方轉移話費,盡量不給充值者和被充值者造成負擔。
盡管錯充話費的主要原因是充值人自身操作的失誤,但對於移動支付平臺而言,是否充分履行提醒、告知義務,是否盡到核對責任,以及出現錯充時是否能夠提供解決方案和後續服務等,也考驗著平臺能力和責任心。對此,平臺若能建立相應提示和補救措施,以多一步的精細化服務來提高消費者滿意度,不失為一種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方法。充值者也不要懼怕麻煩,應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護自身利益。比如,可依據合同法中存在“重大誤解”為由,向運營商提出撤銷合同請求,或根據民法典以“不當得利”起訴被充值者等。總之,應多措並舉,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流程,采取切實措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