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遊戲價值論,作者:留陽,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
最近這段時間和幾個主播聊聊,一個信息,「鬥魚在大規模和主播重簽合同,之前的簽約金制度,也就是底薪制作廢,隻有流水分成協議,隻不過分成的比例變高」。
眾所周知,遊戲直播平臺簽約的遊戲主播的收入主要構成有三方面:
一個是流水抽成,也就是從用戶打賞的禮物當中分成,一般比例為50%;
一個是經由平臺商務團隊下發的商單,大部分是遊戲的推廣和相關活動;
最後一個是平臺簽約時根據主播往年的流水、人氣等綜合評定而來的「簽約金」,也就是固定的月薪。
現在,這套從2014年開始實行的制度全部作廢,這也意味著遊戲主播們不再「旱澇保收」,而是需要「多勞多得」。
而這隻是節流,對於平臺而言,更重要的是開源,也就是與遊戲的聯動。
1
簽約金這個制度始於2014年,當時鬥魚橫空出世,為挑戰當時的霸主YY遊戲直播,搞出這個模式。
整整十年前,2014年9月中旬,有網友爆料YY遊戲直播《英雄聯盟》板塊的的頂級大主播小智向多玩開價1500萬元年薪,YY沒有答應,隨即封殺。
一個月之後的10月中旬,小智在騰訊微博突然宣佈在鬥魚TV平臺直播,正式加盟鬥魚。而在小智之後,YY的另外一位大主播,若風也宣佈加盟鬥魚平臺。
2015年伊始鬥魚又有6000萬元從YY簽下6位主播,其中1500萬元砸向五五開。
這一切的開始在於當年8月,Twitch被亞馬遜10億美元收購,而基於此紅杉立刻以2000萬美元對鬥魚進行A輪投資。
紅杉給鬥魚充足的彈藥,鬥魚自此拉開簽約金的大幕,開始快速的跑馬圈地,做大流量。
在簽約金這套玩法的核心當中,遊戲主播自帶龐大的流量,鬥魚給予這些主播的簽約金,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是買量的費用。
在獲得流量之後,再通過兩個方向去獲取營收,一個是開辟秀場顏值板塊,將流量在這裡進行高效變現,一個是和遊戲產業的聯動,廣告或者發行等等。
而由於當時Twitch在資本市場的變現,這又給資方和平臺方更大的暢享空間,前期的虧損最後看上去可以在資本市場進行變現的空間。
這個模式,一玩就是十年,最誇張的時候,單純的「簽約金」都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主播,最典型的就是小智,從YY來到鬥魚沒多久,隨著王思聰的熊貓出現,他又跳槽到熊貓,在熊貓沒多久,他又去全民。
而全民給他的條件,不僅僅是簽約金,還有「股份」,這個時候,合夥人的概念已經被帶到遊戲直播這個賽道
這十年是遊戲直播黃金班的十年,也創造大量一夜暴富的遊戲主播,那個時候隻能拿禮物分成的娛樂型主播,在遊戲主播面前,啥也不是。
2
但這一切突然間,就崩盤。
虎牙的張大仙,鬥魚的旭旭寶寶,兩位當傢主播在去年接連去抖音,而抖音一視同仁,無論是娛樂主播還是遊戲主播都沒有平臺簽約金這一說法。
當然,這個量級的主播沒有平臺簽約金,但自有MCN機構會進行托底,來進行一個「簽約金」制度,馮提莫從B站跳槽抖音,既是MCN機構,也是遊戲公司的傢鄉互動,給出的價格是8000萬元。
但無論如何吧,一些腰部的遊戲主播,去到抖音,是沒有這種兜底的。
為什麼突然間就崩盤呢,因為這麼多年下來,資本市場的變現沒有預期中的發生,騰訊主導的虎牙和鬥魚的合並被有關部門給叫停。
這隻是一方面,在遊戲直播平臺初期的瘋狂擴張之後的收縮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線打車剛出現時,月入幾萬乃至幾十萬的司機大有人在,可你看現在還存在嗎?
另外一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平臺也越來越看清楚一件事情,這些遊戲主播附帶的高額簽約金背後,他們又根本帶不來相匹配的收入,簽一個是虧一個,跟秀場主播比ARPU值,差的太遠太遠。
當然,這與遊戲直播平臺本身也有關,長達十年的時間,營收結構上,還是用戶打賞為主,前幾年超過90%,與遊戲聯動不及預期。
這麼一來,流量變現的三條路:資本市場被掐斷,與遊戲的聯動遲遲搞不起來,轉向秀場又沒有足夠的優勢。
這個時候,無論是從當下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比,還是自身的長遠規劃去看,否決掉簽約金制度都是正常的。
3
節流的同時,對於遊戲直播平臺而言,另外一件事是如何開源。
今年的Q2財報當中,虎牙來自遊戲相關服務、廣告和其他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152.7%,達到3.1億元,占總收入的20%。
與之類似,鬥魚的Q2財報也顯示目前來自廣告和創新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80.7%,達到2.42億元。
兩大平臺都在積極的靠攏遊戲服務,去年虎牙更是更換董事長,電競背景的黃凌冬變成應用寶背景的林松濤。
林松濤上任之後,虎牙發個公告,戰略更新,提供更多與遊戲相關的服務,如遊戲分發、遊戲內物品銷售和遊戲廣告,推動商業化路線圖的轉變,同時優化內容創作者的收入結構,以提高他們的經濟回報,並更好地使內容成本與收入保持一致。
落實到實際,這兩年來我們看到的是,遊戲主播的商單開始變多,遊戲與直播的聯動變多。
就在上個月,PUBG就和虎牙鬥魚搞個活動,聯名款的阿貍皮膚,在鬥魚和虎牙兩大平臺搶先預售。
開源節流之下,遊戲直播平臺的財務數據有所好轉,但從長期去看,以主播為核心的競爭力,能否真正進行轉化,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