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被AI轟炸的一周。除蘋果“放棄造車”的大消息,這周全球科技行業的焦點還是集中在MWC24大會上,在巴塞羅那現場的雷科技報道團也帶來全方位一線報道,您可以在雷科技網站或微信點擊“MWC·現場”回顧所有內容。
和之前預料的差不多,AI 成這屆 MWC 大會的重中之重,各式各樣圍繞 AI 進行設計和產品定義的硬件設備,更是現場最受關註的品類之一,甚至就連在場外,蘋果放棄造車據傳也是因為戰略重心轉向 AI。
但說回 AI 相關硬件,除 AI 手機、AI PC,過去一年最受關註和期待的產品應該就是以 AI Pin、rabbit r1 為代表的獨立 AI 終端,按照計劃,它們都將在今年 3 月、4 月正式發貨——在宣佈放棄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All in AI時,魅族曾提到這兩款AI新物種,不過魅族認為這兩款AI新物種都不夠完美,因此魅族要做更好的AI終端。2月29日晚魅族將新發佈的魅族21 Pro定義為“AI入場券”。
那麼AI Pin、rabbit r1體驗到底如何?1月,雷科技CES報道團曾深入聊過 rabbit r1 這款全新形態的產品,而在本次 MWC 現場,我的同事“一位天明”就在高通展臺體驗聽聞已久 AI Pin,結合他的分享,我們對 AI Pin 這款產品有新的認識。
掛在胸前的 AI 助理,還長“眼睛”
解過 AI Pin 的讀者應該知道,AI Pin 是一款沒有屏幕的獨立穿戴設備,搭載高通驍龍八核芯片,通過 eSIM 支持網絡連接,不依賴於手機或者其他個人終端,將語音作為核心的交互方式,但其實還支持激光投射、手勢以及觸摸(機身表面)三種交互。
不過總的來說,AI Pin 最主要的使用方式還是“對話”。就像手機或者智能音箱上接入大模型的 AI 助手一樣,用戶可以問各種問題來獲取所需信息,還支持 50 種語言的實時翻譯,可以將用戶的語言實時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或是將他人的語言翻譯成用戶的母語。
圖片來源:Humane
AI Pin 雖然沒有屏幕,但也是有圖形用戶界面。當用戶需要查看信息的時候,AI Pin 可以通過內置的單色激光投射到手掌上瀏覽,同時支持手勢交互,通過手指的點按進行導航。The Verge 記者還指出,AI Pin 的手勢比他想象得更加流暢和靈敏。
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益於 AI Pin 對視覺大模型的關註。AI Pin 搭載一顆廣角攝像頭,當然不是為拍照,核心是成為 AI Pin 的“眼睛”,並利用大模型解攝像頭捕捉的畫面,比如在 MWC 現場就能“看到”這是一個人聲鼎沸的會場,或者對面人的穿著打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I Pin 的穿戴設計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之一。打造 AI Pin 的 Humane 公司之所以將其設計成掛在胸前的設備,核心還是為讓 AI Pin 擁有更接近用戶第一人稱視角,可以“觀察”用戶看到的現實世界。
這也是很多人對於 AI Pin 最期待的地方。
回想一下,OpenAI 去年發佈 GPT-4 的時候,就特意演示過讓 GPT-4 通過照片解冰箱裡的“材料”,並以此給出一份合適的菜譜。理論上,通過視頻獲取的信息密度遠高於照片,而“看我所看”的 AI Pin,確實有潛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AI 助理”,一個能看不能動的“具身智能”。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AI Pin面臨不少挑戰
AI Pin也不是第一款想通過機器視覺技術來解決人機交互問題的設備,早在2012年Google就推出Glass,後來國內的百度跟著做一款智能眼鏡百度Eye,它們當時的故事是視覺搜索,用戶戴著眼鏡就能“指哪打哪”,然而受限於硬件算力、深度學習算法的智能水平、續航以及網絡,智能眼鏡並未取得成功,成先烈,不過,它們在這一階段的探索也給後來的AR眼鏡等相對成熟的品類奠定基礎。
圖片來源:Google Glass
大模型時代AGI(通用型人工智能)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同時也具備理解與模擬真實世界的能力,基於此擁有真正的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AI硬件被寄予厚望,AI Pin也是希冀用新一代AGI技術來實現Google、百度們探索失敗的智能視覺交互。
圖片來源:Open AI Sora
然而,目前視覺大模型方面的技術還難以支撐識別萬物,AI Pin 通過攝像頭解到的現實世界信息還很有限,視覺交互在短期內很難做到完全可用。
續航也是一個問題。AI Pin 采用分體式的設計,由一個 AI Pin 本體和一個通過磁鐵連接的無線充電寶(他們叫做 Battery Boost)組成,Humane 公司還專門設計熱更換的電池以延長續航時間,但就算是總的續航時間,也停留在“輕度負載能堅持大半天”的水平。
而這還是建立在少用或者不用激光投射的基礎上,畢竟激光在這樣一個小型設備上確實是非常耗電的。
還存在算力的問題。據雷科技解,AI Pin 采用混合模型,設備本身的算力極其有限,端側模型隻用來處理語音識別以及基本操作等需要快速響應的請求,更多的處理還是交給雲端模型進行處理。但雲端處理就必然涉及到連接和延遲問題,還要再加上模型生成的時間,在 MWC 現場的演示中,AI Pin 往往就需要等待好幾秒才能給出回應。
對於語音交互來說,無疑是很糟糕的體驗。更何況,語音交互還存在嚴重的局限性,網友當年對錘子 TNT 的群嘲都還歷歷在目。
當前,AI硬件的重點攻克方向就是端側算力的提升,除給終端裝配更強大的AI芯片外,在MWC24上聯發科甚至展示“多設備共享算力”技術——即讓A設備可將閑置算力共享給B設備來進行大模型等巨量計算,然而這樣的計算模式又需要新的邊緣側網絡技術的支持,有挑戰,也有機會。
不可能取代手機,點燃AI硬件的星星之火
“手機能做的,AI Pin 都能做。”Humane 的工作人員在現場講解時提到,AI Pin 的終極目標是取代手機。
但 AI Pin 真的可能取代手機成為下一代的個人計算平臺嗎?恐怕沒有多少人相信,不管是在現場的雷科技編輯,還是 The Verge、DIgital Camera World 在內的媒體明確指出自己的質疑,包括語音交互的局限性,算力、隱私與體驗之間的權衡,以及大量具體到產品體驗的實際問題。
更何況,這是一款售價高達 6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5029 元)起的設備,有網友就吐槽得好,“有這錢為什麼不換個好點的手機。”
事實上也是,AI Pin 能做的,理論上都能通過手機做到,並且考慮到更強大的算力、屏幕和軟件生態,手機大概率會做得更好,這也是包括 rabbit r1 在內所有獨立 AI 終端所面臨的挑戰。
不過也要承認的是,受限於設計和形態,手機很難像 AI Pin 一樣掛在胸前,很方便就能讓機器“觀察世界,回答一切”,這其實也是可穿戴計算設備一直備受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單單是從口袋拿出 → 解鎖 → 呼出相應界面,這幾步就能制造足夠的“摩擦”,勸退用戶隨時隨地“召喚”AI 助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手機相比 AI Pin 或者 Vision Pro 這類穿戴設備確實存在天然的問題。所以 AI Pin 的成功或失敗其實不重要,更關鍵的問題可能是:
可穿戴的 AI 終端能不能在手機全面 AI 化的未來找到生存的空間,甚至在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之後,成為下一代個人計算平臺?
這當然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可以相信,一定會有人和廠商繼續沿著這條路進行探索,而 AI Pin 正是這樣的一次探索,哪怕AI Pin像Google Glass一樣一敗塗地,但它至少點燃一團AI硬件的星星之火,包括榮耀、OPPO、三星、魅族、小度、Rabbit在內的越來越多廠商正在AI硬件的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