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新知”,作者:茯神,編輯:蕨影,授權站長之傢轉載發佈。
蘋果發佈會再次令網友失望!相比iPhone新機配色醜上熱搜,反而蘋果手表和AirPods這兩款可穿戴設備更讓人期待。
這次,Apple Watch首次增加睡眠呼吸暫停提醒功能,而AirPods Pro2以聽力健康為賣點,新增聽力保護和測試功能。
說起可穿戴設備,每一個可穿戴設備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取代手機成為下一個智能計算中心,就像移動終端曾經把如日中天的個人電腦掃進歷史的角落一樣。
在新能源車還未掀起浪花的2012年,谷歌就推出一款智能眼鏡產品Google Glass,艷驚四座。然而耀眼的新星很快黯淡,反倒是蘋果的藍牙耳機產品AirPods ,以實打實的銷量刮起TWS(真無線立體聲)風暴;日前又被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爆料稱,正在考慮加入Meta的智能眼鏡戰場,由Vision Products Group事業群研發一款類似於Ray Ban Meta的AI智能眼鏡。
從耳朵上的戰爭打響至今,可穿戴設備的戰火四處燃起,產品的功能區域主要集中在兩個人體部位:一是頭部的耳機、眼鏡、頭盔等類型,二是手部的手環、手表、戒指等形態。
兩條路線的分野,在國內互聯網和手機大廠們的選擇上,也能看出清晰的界限。以字節跳動收購Pico、騰訊一度中意黑鯊為代表,TCL旗下的雷鳥、被吉利“復活”的魅族,以及一眾創業公司Rokid、Nreal等,紛紛選擇頭部路線,在智能頭盔、眼鏡上押重註;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則在耳機之後持續發力手部路線,各種智能手環、手表產品已然收獲不菲的市場回報,OPPO也沒有被三星、蘋果落下,早早申請智能指環相關的設備專利。
手握流量的網紅企業傢們,更是把可穿戴設備視為變現的良田。羅永浩淡出交個朋友直播間後的心力,主要放在研發AR眼鏡類產品的細紅線科技;360董事長周鴻禕在銳評國產新能源車之餘,還親自跑到小楊哥的直播間裡,給自傢新出的智能手表帶貨。
當下,智能化的電動車搶先一步占領“人車傢”生態的中心位置。可涉足可穿戴設備的大廠們,仍沒有放棄再造一個用戶入口的野心,且不斷有新玩傢下場入局。這場“首與手之爭”中的巨頭大廠與初創企業、軟件平臺與硬件公司,到底誰能成功笑到最後?
Part.1
字節、騰訊向首,華為、小米向手
以平臺模式起傢的互聯網大廠們,選擇頭部類硬件居多,以手機為業務生態核心的硬件大廠們,則大多會圍繞著手部開發產品線。這與二者自身的資源、稟賦以及優勢,息息相關。
字節在收購Pico上的競價勝出騰訊,雖然發生在元宇宙狂熱期的2021年,但後者從2015年就開始低調組建VR部門。馬化騰更是在2020年的全年總結上,特別強調VR/AR作為下一代全息互聯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國內大廠的業務佈局,往往能看到國外大廠的影子。2014年,紮克伯格的Facebook就斥資20億美元買下VR頭顯公司Oculus。縱然他認為VR需要至少10年來普及,但為All in元宇宙還把公司名字都改為Meta。
騰訊、字節同為互聯網社交巨頭,用戶流量不遜於Meta,又分別在遊戲、短視頻兩個領域稱霸,屬於是拿下硬件類產品最容易缺乏的內容優勢。因此,以90億元的天價勸退騰訊後,有字節內部高管曾豪言稱,“準備好為VR項目燒掉300億元”。
可是不到三年,“向首”的慘劇便在去年底寫下終章。據相關媒體報道,Pico曾經1600人左右規模的團隊,OS部門約400人轉崗;市場、遊戲、視頻部門近千人,裁撤近400人;剩餘的硬件部門僅200多人。整體的人員變動比例近半。
與Pico失之交臂的騰訊,扭頭試圖以不到30億元的價格,拿下同樣有眼鏡產品的遊戲手機品牌黑鯊,最終還是在圓夢路上急踩剎車,轉而與Meta達成協議,成為Meta VR頭顯在國內市場的獨傢銷售商,正式開售時間定在今年年底。
與“向首”的大躍進失利不同,“向手”的華為、小米們近些年反而賺得盆滿缽滿。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的研報指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出貨量達到4430萬臺,增長率僅為0.2%。
不過,其中華為和小米在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上均實現顯著增長,尤其是華為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大增40%,位列全球第二。蘋果以770萬臺的出貨量和17.4%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第一,出貨量卻同比下滑5%。剛剛結束的秋季發佈會上,蘋果拿出Apple Watch S10和第四代AirPods,前者如預期般的驚喜不多,後者則可能是迫於市場壓力,把標準版的價格降到千元以下。
另外,華為方面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華為智能穿戴產品全球累計出貨量已超1.5億 。小米集團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IoT收入達到268億元,同比增長20.2%,主要增量來自其他平板、智能大傢電和可穿戴產品等。
同樣是從自身優勢出發,雄心勃勃地進入可穿戴賽道,互聯網大廠與手機大廠卻沒能同此涼熱。究其原因,還需從蘋果掀起的可穿戴革命過程中尋找。
Part.2
誰是下一個TWS?
2016年的蘋果秋季發佈會之前,AirPods 相關的產品信息一直處於高規格的保密工作當中,為此蘋果甚至沒有找供應商進行大規模的量產。
發佈會上,時任首席營銷官的Phil Schiller,先是宣佈 iPhone7系列手機將取消3.5mm耳機孔的配置,感受到現場觀眾的一致疑惑後才緩緩解釋道,他們推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AirPods。
20世紀末問世的藍牙通信技術,讓世界上第一款頭戴式無線耳機於2000年誕生。但16年後以兩個獨立耳機的形態出現的AirPods,領先性地解決左右聲道聲音同步和延遲的問題,仍算是開創業界先河。
不過,1588元的高昂價格還是讓AirPods在上市的頭一年裡飽受詬病。直到2017年末,AirPods 在谷歌上的搜索熱度出現反常的增長,且幾乎全部來自用戶體驗後的自發式傳播,最終持續到2019年蘋果發佈第一代AirPods Pro後,一個名為TWS的嶄新藍海市場徹底爆發。
有第三方統計的數據顯示,受蘋果AirPods系列產品的影響,從2016到2018年,中國藍牙耳機市場規模從18億增長到63億,出貨量和產品單價都大幅提升。
可穿戴設備賽道的日漸茁壯,少不Google Glass這種概念性產品的前瞻引領,更離不開像AirPods這樣真正解決市場上用戶需求的痛點,完成商業閉環為產品的持續迭代積蓄力量。
TWS品類的成功,需要蘋果超前的技術儲備,以及對喬佈斯“創造需求”理念的踐行。AirPods上市後的前三年裡,市場上能夠做到與之體驗相差無幾的產品,如鳳毛麟角一般難找,因此才讓消費者認同昂貴的價格帶來的獨一無二的體驗。
不過,可穿戴設備市場近年來面臨一些挑戰,尤其在蘋果公司未推出新款產品的背景下。去年,雖然進行一些小幅升級,但缺少新款AirPods的發佈,整體銷量不盡人意,影響蘋果可穿戴設備部門的收入增速。
可以說,蘋果這次可穿戴設備是自2022年底以來最重磅的更新。
國內的手機大廠跟隨蘋果的腳步,從Apple Watch到AirPods,吃飽後發者的紅利,自然也看到Apple Vision Pro的失利。在需求洞察上無人出其右的蘋果,在向頭部路線的嘗試中同樣敗下陣來。
根據調研機構 IDC 的數據顯示,自今年2月在美國推出以來,蘋果的頭顯產品Vision Pro並未取得預期的銷售成績,第三季度在美國市場的銷量與第二季度相比下降75%,預計全年全球銷量不會超過50萬臺。
蘋果的Vision Pro產品過重、內容匱乏等不容忽視的缺陷,與字節Pico淪為小眾玩具的原因如出一轍。但互聯網大廠仍有不得不優先攻下頭部類硬件的理由。
華為、小米等手機大廠與蘋果一樣,本身已具備移動終端的用戶中心,開發手部類型產品可以依托手機屏幕的顯示功能,共同組成產品的完整體驗。字節們作為互聯網平臺型大廠,擁有海量的線上內容和用戶,需要的是找個合適的硬件載體進行移植,以提高用戶粘性和活躍度,獨立具備視覺體驗效果的眼鏡、頭盔類產品顯然才是上上之選。
另外,真正有機會取代手機的下一代智能計算中心,大概率不會是體積偏小、形態受限的手部類產品,因此蘋果們提前佈局頭部類產品進行防守,也是必要之舉。隻不過,他們都暫時受到第一個吃螃蟹的懲罰。
Part.3
大模型不是萬能藥
從2022年底席卷全球的AI大模型浪潮,經歷一年多的狂奔終於碰到難以撼動的礁巖,那就是如何落地到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同一時期,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在2023年底終於迎來久違的復蘇跡象,搭載大模型的AI手機、AI PC絡繹不絕地被廠傢端出來上桌。
可穿戴設備能否借勢乘上這一波AI大模型的東風,找到推翻手機的革命之路,每一位賽道內的玩傢哪怕暫時拿不出確定性的答案,卻也必須先上車再說,因為新玩傢們已經揮舞著拳頭跑步入場。
今年的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由前蘋果設計總監領銜的初創公司Humane喊出“手機能做的,AI Pin都能做”的口號。這款直譯為“AI徽章”的產品,日常穿戴位置是掛在胸前的衣服上,通過視覺大模型技術獲取實時的外部信息,使用時則主要依靠對話與用戶交互,經過大模型技術的助手式處理後,再把結果內容通過激光顯示投射到手掌中心。《時代》雜志曾將其評為2023年最佳發明之一。
而在CES(國際消費電子展)2024上亮相的Rabbit R1,宣稱搭載先進的AI大模型LAM,能夠實現復雜的數據處理和學習任務,擁有一塊顯示屏幕,可以提供比傳統智能手機更加直觀的交互體驗,上市兩周就賣出5萬臺。
然而這些初登場時的驚艷,蘋果Vision Pro和字節Pico又何嘗不覺得熟悉。它們看似解決智能手機目前無法滿足的一些需求痛點,但單點突破很快就輸給綜合體驗。據海外科技網站The Verge披露的銷售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到8月,AI Pin的退貨量已經超過購買量。
全新形態的產品們摩拳擦掌,傳統可穿戴設備與大模型技術的結合也在試水。Meta透露正在和眼鏡廠商雷朋合作打造全新的智能眼鏡,使用多模態 AI 的雷朋 Meta 智能眼鏡,未來有望達到全視野顯示的效果,但官方也表明並不打算大規模銷售。國內大廠們更不會停下腳步,今年7月由360集團發佈的智能兒童手表產品,號稱為全球首款接入360智腦大模型的真AI兒童手表。
不過,AI大模型技術雖然為可穿戴設備加持更多樣式的交互設計,以及更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但目前仍停留在部分場景用戶體驗上的錦上添花階段。哪怕是更為成熟的AI手機和AI PC,在用戶的實際使用感受中,也隻是在修圖、搜索、工作等幾個主流用途上省時省力。
一款全新形態的消費電子產品,想要繼手機之後成為人體上的另一個“器官”,還必須在剛需功能和生態供給上補齊短板。大廠們的硬件夢隻是一時踩到陷阱,遠沒有到夢醒時分。大模型雖然不是那個拯救於水火的萬能靈藥,但不停下探索的腳步才是找到正確答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