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工作、購物、娛樂……手機已經全方位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帶來便利的同時,手機也對人體產生著影響。近期一項研究稱,每天少使用15分鐘手機,能改善免疫,促進心理健康。《生命時報》結合研究及專傢觀點,告訴你如何與手機“和平相處”。
受訪專傢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理療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 耿引循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 王錫陽 眼科主任醫師 夏曉波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楊曉蘇
少用手機能改善免疫力
英國斯旺西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發現,每天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減少15分鐘,可改善人的整體健康和免疫功能,並減輕孤獨和抑鬱程度。
該研究納入50名年齡在20~25歲之間的參與者,他們完成一系列關於健康、免疫功能、睡眠、焦慮的問卷調查。研究者將這些參與者隨機分配為3組:
無變化組:正常使用手機;
減少組:每天使用時間減少15分鐘;
減少+活動組:每天使用時間減少15分鐘且利用減少時間活動。
研究者發現,“減少組”參與者在免疫功能、睡眠和抑鬱方面表現出更大程度的改善。具體來說,其免疫功能平均提高15%,睡眠質量提高50%,抑鬱癥狀減少30%。
三個組在免疫功能、孤獨感、睡眠質量、焦慮和抑鬱方面的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隻有“減少組”真正減少手機使用時間,且實際減少時間是40分鐘,“正常組”手機使用時間增加10分鐘,“減少+活動組”手機使用時間增加25分鐘。
斯旺西大學心理學院的菲爾·裡德教授表示,這些數據表明,當人們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生活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改善,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看屏幕時身體的8個變化
多項研究顯示,長時間看手機等電子產品,身心健康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視力下降
面對手機屏幕,眨眼頻率會下降,會引發視力疲勞、視物模糊、眼睛幹澀等問題。屏幕過亮,瞳孔會縮小,引起晶狀體變凸,近視度數也會加深。
加速眼袋產生
用眼過度,眼周的肌肉易疲勞,影響眼部血液循環,眼眶周圍脂肪肌肉及筋膜松弛,脂肪下墜、凸出而形成眼袋。
手關節變僵
使用手機時拇指需長時間外展,整個手掌持續發力,易引起手腕勞損,誘發腱鞘炎,出現手指、手腕酸痛和痙攣。
腸胃功能變差
吃飯時看手機,註意力不在食物上,會攝入更多能量,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會逐漸變差。如廁時看手機,會幹擾大腦指揮排便,導致排便困難,引起痔瘡。
頸椎壓力變大
脖子有一個略向前傾的生理弧度,總低頭易使頸椎變直。此外,玩手機時,低頭角度約為60度,頸椎間盤承受的壓力達27公斤。
更易抑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和合肥學院趙歡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發表的論文表明,夜間玩手機的人更容易抑鬱。
生物節律紊亂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提示,個體對夜間光線敏感度的差異,可能是晝夜節律破壞的因素,熬夜玩手機等夜間光照改變生物鐘,可致多種疾病。
患癌風險升高
美國《流行病學》上發表一項研究發現,暴露在藍光下多的參與者比暴露較少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60%。
必須要看手機怎麼辦
現在幾乎人人都離不開手機,做到以下幾點,盡可能減輕手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學一套正確姿勢
保持良好的姿勢,減少低頭時間,比如,看手機可放在與視線平行位置,做一些仰頭聳肩的動作。
保持一定距離
國外有研究顯示,近距離視物1小時,相當於33厘米用眼4小時的負荷。建議調低屏幕亮度,且手機與臉的距離要保持33~35厘米。
控制使用時間
持續看手機最好不超過30分鐘,多站在窗口遠眺,放松雙眼。
每天面對手機的時間最好少於2小時,5歲以下幼兒每天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1歲以下嬰兒最好完全不看。
昏暗環境下少看
即使打開“護眼模式”或“夜間模式”,黑暗狀態下,瞳孔處於開大狀態,進入眼後段的光線較多,仍會造成眼部不適。不建議在黑暗環境中長時間使用手機。
劃出“禁用”區域
給自己規定手機或電腦要在什麼時間使用,每天使用不能超過多長時間,或者規定在臥室裡、餐桌上不能出現手機,不是必須用時把其放在“禁區”內。
鈴聲、振動音會不停催促你關註實時信息,休息時可以關閉消息提醒功能。
睡前遠離手機
睡覺前持續盯著感興趣的網絡內容看,會刺激大腦興奮,即使放下手機,也不能馬上入睡,長此以往會打亂睡眠規律,建議睡前兩小時就不要再碰手機。
小貼士
一般來說,手機的寬度最好不超過虎口到食指第一節的距離,3.5寸至4寸的手機比較合適。
手機寬度合適↑
手機太大↑
另外,不要用一隻手、長時間、同一姿勢握著手機。一會兒握著,一會兒捏著,一會兒放到桌子上,這樣會減輕手的疲勞。